【委員熱議】加快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

2020年01月14日07:37  來源:山西日報
 

圍繞外經、外資、外貿,圍繞加強區域合作,提升開放平台,完善開放制度,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兩手抓”,全面提升對外開放能級……連日來,“加快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的話題成為了委員們關注的熱點,大家積極踴躍,建言獻智,就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打造山西品牌,擴大對外合作項目

“引進來,走出去”,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

這兩年,作為經濟工作主線,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抓住機遇,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對外開放的腳步鏗鏘。以“山西品牌絲路行”為例,其洽談成果豐碩,后續貿易投資頻密,激活和密切了區域合作,擴展了貿易平台和國際聯絡渠道,培育了多元潛力市場。

作為山西品牌絲路行的參與者,省政協委員李晶認為,我省對外開放的腳步可以再大點。她建議,加快建立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體制機制,推廣復制自貿區經驗和轉型綜改示范區經驗,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和發展動能。同時,加大政務一網通建設力度,實現對外開放信息共享﹔加快建立我省涉外商事法律服務體系和隊伍建設。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充分利用貿促會在中外交流經貿的獨特優勢和服務企業代言工商參與國際經貿的職能特色,以“山西品牌行”、世博會、重大國際展博覽會、涉外商事法律服務等貿促平台為項目抓手,瞄准轉型綜改主攻目標,全力促進貿易產品品牌戰略,讓更多山西企業“走出去”,讓更多山西品牌“響起來”,以開放倒逼轉型,以開放促進轉型,以開放服務轉型。

加強文化傳播,提升對外交流平台

對於行業發展來說,品牌是前沿,文化是內涵。山西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商貿為先,但文化交流不可缺位。省政協委員張原由衷感嘆。

在張原看來,不論哪個行業,都要注重提升品牌的認知度,把品牌文化推向全世界,把外面的先進理念和文化引進來,化為己用。廣義上來講,除了品牌文化,更重要的是山西深厚的文化歷史,這既是文化資源也是經濟動能,充分利用和挖掘“文化記憶”“歷史記憶”的現代傳播方式,聯結海內外市場,凝聚文化認同,可以為引進來和走出去“兩手抓”提供更多的橋梁和紐帶。

她建議,我們首先要以全方位的開放理念謀篇布局,為構建對外開放提供軟環境,促成經濟交往。其次,進一步加大高層次對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充分發揮學術論壇、高校合作、藝術節慶等對外文化傳播平台的帶動作用,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品牌的文化活動、學術論壇,形成對外開放的新空間,並以此推動“太原大都市圈”的文化號召力。在高校合作方面,要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給予有力扶持,包括建立山西對外文化傳播的體系建設和制度保障,在不斷推動山西對外文化傳播水平與質量的提升中,促進山西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苦練技術內功,優化區域合作環境

近年來,在“三大目標”的牽引下,山西堅持以開放帶轉型,實施打造新高地行動計劃,轉型發展勢頭強勁,山西企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省政協委員遠勤山說,山西企業要有開放的胸懷,採取“引進來,走出去”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實施國際化戰略。政府應該做好基礎設施,優化區域合作環境,把人才、產品、技術引進來﹔企業自身應該苦練內功,吸引人才,創新技術,引入國際化生產體系,拓展國際化銷售渠道,打造研產銷一體的國際化體系。

“創新決勝未來,人才關乎成敗。研發是未來,人才是根本。而人才不足恰恰是山西的短板。”遠勤山說。

他認為,近年來,我省以空前力度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堅持高位推動,注重改革創新,加大政策支持,實現投入倍增,打出一套整體提高人才工作水平、增強人才活力動力的組合拳。但僅靠培養遠遠不夠,他建議還要大力引進人才。而引進人才同樣需要出台適合外部企業生存發展的政策,通過豐厚的待遇、良好的環境、科學的管理留住人才,實現優勢互補。此外,山西企業要想走向世界,必須熟悉相關國家的法律法規,了解對方的文化傳統、運行規則,用國際化思維發現和解決問題,主動融入、快速適應國際大環境。

暢通融資渠道,合理有效利用外資

全方位的開放,需要我們轉變思想觀念,在深化改革中不斷拓寬開放領域。在開放型經濟體制中,外商投資企業和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一樣都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山西,更多活躍在市場一線的是小微企業,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很多小微企業難以形成產業化,他們也渴望在開放的體系中,尋求到好的合作項目,從而實現轉型發展。

省政協委員陳建偉建議,要多給中小企業一些走出去的機會,適當的時候給予一定補貼,隻有企業自身強大了,才能迎來更大機遇的企業項目間的合作,而且本土企業更具有長久性。這其中也有一個企業融資貸款的問題,借鑒北上廣融資渠道的“他山之石”,便是條件寬鬆,周期長,便於中小企業崛起。同時,還要加強市場化運作,促進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增強對制造業外資的吸引力,構建開放的創新體系,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以及建設統一的市場體系,加強和優化服務,鼓勵外資企業深耕發展。(記者 任志霞)

 

(責編:麻潞、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