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國際國內

“隨遷娃”如何享有優質教育資源

——專訪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與改革研究所所長吳霓

本報記者  張  爍
2020年02月07日08: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當前,如何更好地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與改革研究所所長吳霓。

  記者:目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居住地入學的整體情況如何?

  吳霓:近年來,教育部門按照國務院“兩為主、兩納入”政策要求,積極推動各地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接收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簡稱“隨遷子女”)入學,將常住人口納入區域教育發展規劃,將隨遷子女教育納入財政保障范圍。2015年提出,建立以居住証為主要依據的入學政策,依法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此外還積極完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中考、高考政策。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3—5歲隨遷兒童入園率為83.5%,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校率98.9%。其中,26%的3—5歲隨遷兒童、82.2%的小學階段隨遷子女和84.1%的初中階段隨遷子女在公辦園、公辦學校就讀。總體看,基本實現了以公辦學校接納為主,但還有一些隨遷子女在民辦學校就讀。

  記者: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上學難有哪些表現?是何種原因導致的?

  吳霓:上學難主要有兩類問題。一是義務教育階段,在學位不足的背景下,隨遷子女在與本地戶籍兒童的學位競爭中往往處於弱勢,導致一部分人入學難。二是隨遷子女完成義務教育后,繼續升學的願望與現實政策之間的沖突日益明顯。比如,有的城市對於隨遷子女的升學考試僅僅放開中等職業學校,沒有開放高中。有的城市則對隨遷子女報考高中進行一定限制,部分普通高中不對隨遷子女放開。在這種情況下,還有部分地區近年來出台了較之以前更加苛刻的報考職業學校方案,進一步加劇了當地隨遷子女的升學矛盾。

  隨遷子女入學難問題的背后,是城鎮化進程中體制機制改革的陣痛體現,具體而言,就是流入地學位資源短缺的現實。特別是有的長期人口淨流入城市存在人口倒挂的情況即外來人口數量超過本地戶籍居民數量,政策要求將非戶籍常住人口納入公共服務覆蓋的范疇,這對當地政府造成的壓力很大,他們對隨遷子女隻能根據城市發展情況和承載能力,設置相關准入條件進行就學安排,這樣一些不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就會成為被“擠出”的群體。

  記者:針對隨遷子女升學中面臨的問題,您有什麼建議?

  吳霓:一是同步開放滿足隨遷子女就讀需要的普通高中學校與中等職業學校。開發城市職業教育資源,打造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貫通式培養立交橋,增強職業教育對隨遷子女家庭的吸引力,為隨遷子女繼續學習開辟新的通道。

  二是對高考錄取指標進行合理調整,分步推進隨遷子女高考報考方式與招錄方式改革。在我國現有的高考分省錄取體制下,高校招生指標是分配到各省份的,在優質高等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可能會對流入人口較多的省份考生利益造成影響。未來,應以當地當年畢業生的數量為依據來分配招生指標,而非以戶籍人口來計算。

  三是向民辦機構購買服務解決公共教育資源短缺問題。目前,一些農村常住人口流動到城市之后,農村學校因生源不足而不斷拆並減少。而流入到城市的隨遷子女,由於城市公共服務的供給跟不上人口的遷移變化,使得公辦學校在接納隨遷子女上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公辦學校不能滿足所有需要的情況下,可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依法舉辦的民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

  四是適應教育資源均衡化發展要求,在戶籍制度、財政體制、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做出相應調整,消除城市特權、地域特權、群體特權等導致的不公平現象,讓城市優質教育資源也能普惠隨遷人員子女。

  總之,要使得隨遷子女在流入地順利接受義務教育、升學考試問題得到解決,並實現隨遷子女在流入地的社會融合和教育融合。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07日 19 版)

(責編:張婷婷、趙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