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開工建設山西垣曲抽水蓄能電站項目

2020年02月18日15:16  來源:人民網
 

2020年2月18日,山西垣曲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開工動員視頻會在京召開。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毛偉明宣布工程項目開工。

國家電網公司之前發布支持疫情防控及供電服務保障10項舉措,出台應對疫情影響全力恢復建設助推企業復工復產的12項舉措。公司在全力組織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安排各項重點工程有序復工,推動疫情防控和電網建設“兩手抓、兩不誤”,為打贏疫情防控戰,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作出積極貢獻。

今天開工建設的山西垣曲抽水蓄能電站工程,是公司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是統籌做好“六穩”工作、應對疫情影響、全力恢復建設、助推企業復工復產、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的重大工程,是國家可再生能源和水電發展“十三五”規劃重點工程與山西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重點工程。垣曲抽水蓄能電站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境內,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安裝4台30萬千瓦可逆式水泵水輪發電電動機組,樞紐建筑物主要由上水庫、下水庫、輸水系統、地下廠房系統等組成。工程投資79.6億元,計劃於2028年全部投產發電,電站建成后以500千伏線路接入山西電網。電站設計年發電量12億千瓦時,年抽水電量16億千瓦時。工程將直接帶動上下游產業復工復產,增加發電裝備制造業產值約20億元。

山西垣曲抽水蓄能電站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一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拉動經濟增長,促進高質量發展。抽水蓄能電站等電網基礎設施投資大、建設周期長,具有帶動力強、中長期經濟效益顯著等優勢,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效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據投資估算,垣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將有效改善當地交通和生活基礎設施,顯著拉動地方GDP增長,促進地方經濟轉型,平均每年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約1.5億元,提供各類就業崗位約3500個﹔運行期每年可穩定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約1.1億元,並帶動當地商業、旅游業配套發展,促進地區經濟全面發展。

二是優化當地電源結構,緩解系統調峰調頻壓力,提高系統運行靈活性。目前,山西電網以火電為主,火電裝機容量佔電力系統總裝機的72%,系統調峰電源不足,隨著山西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用電結構的調整,未來山西電網負荷將繼續增加,峰谷差逐漸增大。抽水蓄能電站可在負荷低谷時,通過抽水將系統難以消耗的電能轉換為勢能﹔在負荷高峰或系統需要時,通過發電將勢能轉換為系統需要的電能。垣曲抽水蓄能電站建成后主要承擔山西電網的調峰、填谷、調頻、調相及緊急事故備用等任務,可有效緩解山西電網調峰壓力,改善大容量燃煤機組、風電機組的運行條件,節約系統燃料和運行費用,提高電網運行的經濟性、安全性和穩定性。

三是提高系統整體經濟性,促進節能減排和大氣污染防治,優化社會整體資源配置。山西地區煤炭資源豐富,同時風電、太陽能發電發展迅速。工程投運后,可與華北地區風電等新能源發電、特高壓交直流輸電配合運行,有效降低電網燃煤消耗,提升新能源利用率,每年可減少原煤消耗約2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54萬噸、二氧化硫約1800噸、氮氧化物約650噸,環境效益顯著,對推動山西開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爭當能源革命排頭兵,開創轉型發展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是提高電力系統安全可靠性,在電力系統中充分發揮“穩定器”“調節器”“平衡器”的作用,改善電力系統運行特性。抽水蓄能機組啟停便捷、反應迅速,是技術成熟、經濟合理的系統備用電源,對穩定系統頻率、提供事故支援、提高電力系統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120萬千瓦規模的抽水蓄能電站,可以在5分鐘內由滿負荷抽水轉變為滿負荷發電,提供240萬千瓦的電力支援能力。在電力系統中配備足夠容量的抽水蓄能電站,啟停靈活、反應快速,可以有效提升大電網綜合防御能力,服務特高壓電網發展,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在當前全國上下狠抓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國家電網公司將在堅決有力防控疫情的同時,科學有序組織垣曲電站施工建設,動態完善建設計劃,合理安排對外道路、施工供電、征地搬遷、兩洞一路等建設任務工期進度,全面提高防范措施,把好健康檢查關、篩選上崗關、安全生產關,做到物資供應保障到位、防范措施到位、監管責任到位,實現疫情防控和工程建設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

目前,我國已經建成潘家口、十三陵、天荒坪、泰山、宜興等一批大型抽水蓄能電站。截至2019年底,國家電網抽水蓄能電站在運、在建規模分別達到1946萬千瓦、3585萬千瓦﹔國家電網並網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分別達到1.69億千瓦、1.77億千瓦,成為全球新能源裝機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電網。隨著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快速發展,這必然要求系統調節能力和保障手段的同步增強。抽水蓄能電站在服務美麗中國建設、保障能源電力安全、促進清潔能源消納、促進大氣污染防治、拉動經濟增長中的戰略意義和全局影響將更加凸顯,也將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作出更大貢獻。(記者王靜)

(責編:麻潞、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