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完勝 脫貧攻堅】引金融活水 澆產業之花

——看呂梁創新金融扶貧的生動實踐

2020年04月26日07:35  來源:山西日報
 

金融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舉措和關鍵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做好金融扶貧這篇文章,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步伐,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金融服務水平。

今年是我省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全面收官之年。年初,省委農村工作暨脫貧攻堅工作會議強調,堅決打好“殲滅戰”,確保剩余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確保不發生大的返貧致貧問題。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呂梁市精准把脈,堅持把金融扶貧作為攻堅深度貧困的重要突破口,探索出以金融扶貧創新推進產業扶貧的“呂梁模式”,讓貧困群眾在脫貧奔小康的路上信心更足、步伐更穩,並為各地攻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提供了借鑒。

4月初,記者走進石樓、臨縣、交口等地,實地感受決戰完勝脫貧攻堅的強勁脈動,洞察產業花開背后的金融力量。

政銀聯動分擔風險 破解農企融資難題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而資金是產業發展的“血液”,沒有資金保障,產業發展隻能零敲碎打。

如何為產業發展插上金融的翅膀?呂梁市把目光投向了金融扶貧。

瞄准“痛點”,疏浚“堵點”。2017年以來,呂梁市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對接合作,積極探索“政府增信、銀行增貸、企業帶動、貧困戶增收”的風險補償產業扶貧貸款,有效破解了農業企業融資難題。

在政策設計上,出台《落實呂梁模式貸款扶貧成效優惠政策實施方案》﹔確立“三優先”原則,優先選擇臨縣、興縣、石樓3個深度貧困縣企業,優先支持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的貸款主體,優先扶持當地特色農業產業。

在基金設立上,實行政府主導,多方籌集資金,建立一定規模的共管基金,農發行放大5—10倍對扶貧企業予以信貸支持。

在幫扶目標上,通過貧困戶帶資入企(社)委托生產經營、在農業龍頭企業務工就業,以及農業企業訂單收購農產品帶動等途徑,實現貧困戶長期穩定增收。

“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這是“呂梁模式”帶給山西牧標牛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冠英最切身的感受。

山西牧標牛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肉牛良種繁殖、飼草種植、屠宰分割、肉品加工等於一體的綜合型現代企業。然而,缺資金一直是制約企業發展壯大的瓶頸。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文水縣支行在了解到實情后,將1000萬元金融扶貧貸款送上門。“以前貸款最頭疼的就是擔保問題!現在好了,由政府做擔保給企業貸款,這在以前是想都想不到的事情。”梁冠英說。

企業壯大了,帶動農戶的能力也就增強了。以“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與養殖戶建立合作關系,合作戶每年可分紅1800多元﹔與嵐縣1911戶3875名貧困人口建立了肉牛養殖項目合作關系,採用“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為廣大養殖戶搭建技術服務平台,提供優質苜蓿飼草和養殖、防疫等先進技術,帶動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

金融搭台,力拔“窮根”。截至目前,“呂梁模式”(包括扶貧周轉金)累計投放貸款13.5億元以上,支持企業96戶,惠及貧困人口3.86萬人次,帶動人均年收入約2.5萬元﹔帶動企業增收22.5億元、實現利潤6億元,推動全市核桃、紅棗、食用菌等產業的快速發展。

自然條件惡劣,脫貧基礎差,是呂梁的市情。要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必須多措並舉鞏固脫貧成果。呂梁市市長王立偉說,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防止返貧的根本之策。“呂梁模式”就是通過整合各方優勢,補短板、降標准,促使政銀企三方形成合力,有效破解了農業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金融機構“放貸難、風險高”,農民“無產業、增收難”的難題。

創新信貸合作模式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田野染新綠,春耕正當時。在石樓縣,47歲的張海林滿懷憧憬,忙著布局今年的種養規劃。

張海林曾是褚家峪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一直靠種玉米、小雜糧維持生活。

轉變始於2017年。借助“金融+產業項目”,當了半輩子農民的張海林,沒掏一分錢就當上了新大象公司的股東,每年可分紅2500元,一舉摘掉“貧困帽”。去年,他種地、打零工再加上股份分紅,一年收入超過了5萬元,日子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金融+產業項目”的扶貧模式像鑿子一樣,一點點鑿開了脫貧之路。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秋林說,以往不少貧困戶想發展產業,就卡在了缺錢上。金融與產業的有機融合,架起了農戶與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的合作橋梁,讓農民既分享了產業鏈收益,又增加了經營性收入。

注入金融力量,產業拔節成長。如何讓更多貧困戶參與其中?實踐中,呂梁市堅持問題導向,創造出了“金融+產業項目、金融+訂單農業、金融+勞動就業、金融+集體經濟”等多種扶貧模式,提升貧困戶持續增收的能力,實現穩定脫貧。

大山深處,湫水河畔,一棟棟塑料大棚整齊排列,在夕陽下泛著金光。

這是臨縣豐林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香菇生產基地,年產香菇菌棒400萬袋。公司實施“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模式,為貧困戶撐起了一把“致富傘”。

“原來缺資金,發展規模小,帶動能力弱!”公司負責人郝吉祥介紹,這幾年,在金融部門的扶持下,產能翻了一番,可輻射帶動周邊12個村13個合作社,帶動貧困戶265戶。

相似的“蝶變”也正在“金融+勞動就業”扶貧模式裡上演。

跟往常一樣,興縣康寧鎮曹家坡村的李旭琴早早起床准備上班。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讓她格外珍惜。“疫情防控期間找工作不易,感謝政府的關心照顧,做夢也沒想到咱也成為‘上班族’了!”

幾年前,李旭琴愛人患上強直性脊柱炎,不能干重活,家裡收入“糊”不住開支,日子過得緊巴巴。

山西清泉醋業有限公司招工,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李旭琴被優先錄用,任務是給產品貼商標,每月可賺2000元左右。去年,種了3畝訂單高粱,畝收入近900元﹔再加上退耕還林補助、股份分紅等收入,李旭琴一家與貧困揮手作別。她自信滿滿地說,脫貧了,日子更有奔頭!

記者了解到,受益於1000萬元的金融扶貧貸款,山西清泉醋業有限公司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創造了38個就業崗位,發展訂單高粱帶動260人增收。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呂梁市分行行長張建營說,從實踐來看,“呂梁模式”呈現了強勁的撬動、放大與聚合效應。目前“呂梁模式”已在全國推廣,並在貴州、廣西等地的13個貧困市縣落地開花。

放大金融杠杆效應 撬動社會資本扶貧

脫貧攻堅,單靠財政資金孤掌難鳴。對財力有限、脫貧任務十分繁重的呂梁來說,更是如此。

難題從何而解?呂梁市運用投融資平台、基金、保險三種工具,引導社會資本精准流向扶貧前沿,初步形成脫貧攻堅資金多渠道、多樣化的投入局面。

——成立融資平台,助推行業扶貧。

探索中,通過政府注入資本金7.1億元,成立了交通、水利、扶貧開發和貧困村提升等投資公司,撬動社會資本46.87億元,實施了“四好”農村公路、易地扶貧搬遷等項目,改善了貧困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

以貧困人口最多的臨縣為例。截至2020年3月底,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呂梁市分行投放資金12190萬元,支持了12戶農業企業,直接帶動了2000貧困人口就業,間接帶動了1.46萬戶就業,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

——建立風險基金,服務企業發展。

為放大金融的杠杆效應,2017年12月,呂梁市政府與山西焦煤集團共同出資1.5億元,設立了呂梁市中小微企業轉貸專項資金,並與10家銀行開展合作﹔與中國農業銀行山西省分行合作建立20億元“鄉村振興貸”風險補償基金。統計顯示,目前已累計向39戶企業提供周轉金3.09億元、向23戶企業提供轉貸資金3.26億元。

呂梁市扶貧辦主任陳林強表示,扶貧最大的難題是資金,當前光靠財政資金滿足不了需求,必須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指導作用,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脫貧攻堅,助力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的經濟發展。

——嫁接商業保險,保障群眾受益。

針對農業高風險性和涉農主體的低承受力,呂梁市縣兩級政府與人保、國壽、太平洋、中煤等財險公司開展合作,為玉米、馬鈴薯、紅棗、核桃、食用菌等農業產業承保。去年,承保12200.35萬元,理賠14055.21萬元。

交口縣康城鎮尚家溝村,曾被貧困重重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人們,在香菇產業的帶動下,生活變了模樣。

2015年,尚家溝村開始推廣種植香菇,短短幾年時間,戶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2018年7月,村裡遭遇一場50年不遇的洪災,山溝中的菇棚被毀一大半,損失十分慘重。

幸運的是,“食用菌產業保險”讓菇農們躲過一劫。村民劉保鎖說,當時每棒入保價格0.36元,而保險公司按照每棒4.5元價格給予賠付,把本錢收回來了。去年,他又種了1.5萬棒,收入超過2萬元。

立足金融扶貧,交口縣設立“五位一體”小額貸款保証保險,政府、銀行、保險三方按照2︰1︰7的比例分擔風險,形成“金融+勞動就業+龍頭企業+產業項目”等多種扶貧模式,量身定制了“就業貸、蘑菇貸”等一批特色金融產品,強化扶貧效果和可持續性。截至目前,全縣累計發放金融扶貧貸款15.1億元,帶動貧困戶7388戶2.03萬人。

“用保險為脫貧筑起防護堤!”在交口縣縣長喬勁鬆看來,金融扶貧給力產業扶貧,不僅要瞄准農民“還缺什麼”,更應運用底線思維,瞄准貧困戶有可能“失去什麼”。產業保險的實施,減少了農民的后顧之憂,為貧困群眾發展產業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決勝脫貧在今朝。期待,金融扶貧所滋養的產業之花,在呂梁越開越美、越開越旺!(記者趙建軍)

(責編:麻潞、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