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致富花開幸福來

2020年07月14日06:34  來源:山西日報
 

當地農戶在地頭車間晾晒黃花。趙文貴攝

7月,又是黃花豐收時。火山腳下、桑干河沿岸,到處是翻騰著金波的黃花。田間採摘農人和暢游花海的游人,構成一幅別樣景致。如詩如畫,不是遠方,就在當下。

大同市雲州區有機黃花標准化種植基地,是習近平總書記今年視察山西的第一個考察點。這裡地處塞上高原的火山群中,氣候嚴寒、無霜期短、十年九旱、土地貧瘠,曾經是出了名的貧困縣。

這裡土地富硒,黃花品質優良。但長期以來,因為種植黃花周期長見效慢、用水量大、採摘期短勞動力不足、晾晒場地不夠等困難,始終沒有規模化。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后,雲州區把黨的好政策,變成了老百姓的好日子。黃花種到哪,水利機井就打到哪,晾晒用的水泥場地就修到哪,農業保險、技術指導、烘干設備購置等政策補貼跟著老百姓需求走,黃花種植井噴式發展。如今,雲州區的黃花種植面積已有17萬畝,產值7億元,去年帶動貧困戶戶均收入1萬多元。今年,當地還將在種植補貼、農田基礎設施等方面加大投入,讓黃花成為鄉親們持續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小黃花 致富花

謝文,雲州區賀店村第一批規模種植黃花的農民。一說到黃花,就打開了話匣子,給記者講起他家的致富故事。

68歲的老謝背不駝、眼不花,說起話來銅鐘般響亮:“我們全家全靠這五六畝地養活,忙活一年收入也不到萬元,還要供3個孩子上學,生活過得緊緊巴巴。遇到天旱,收入更是寥寥無幾。”

2011年,他響應政府號召,抱著拼一把的心態把地全種了黃花。那在當時已經是了不起的種植大戶了。為啥呢?種植黃花前3年就沒有收成,再加上這裡干旱少雨,所以村民根本不敢大面積種植。頭年種上,第二年政府開始補貼,每畝補貼100元,2014年開始進入初級盛產期,可比種玉米收入強呢,一畝收入能達到上千元。

到了2017年,老謝種植黃花的總收入已經達到5萬元。“種了這四五年有了將近20萬的收入,我家生活這才開始大變樣。家裡飢荒打了,給兒子娶了媳婦,幫著他買汽車,兒子又在城裡買了樓房,還是我幫著打房貸……”

老謝臉上洋溢著幸福娓娓道來,“過去種地交糧,是天經地義之事,現在前所未有,除了不交,政府還要倒補,農民得到了最大的實惠。”

說到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花種植基地考察,老謝搓著手忍不住的激動:“那天總書記和我們說的話,我還記得真真的呢,他叮囑干部,一定要保護好、發展好黃花這個產業,讓它成為鄉親們致富的一個好門路,變成群眾的‘致富花’。”

小黃花 大產業

為了方便種植戶們及時加工、出售黃花,今年,雲州區把黃花加工廠建到了地頭。每天一早,車來車往熙熙攘攘,一派熱氣騰騰的豐收景象。

剛剛賣完黃花的農民李和平告訴記者:“今年加工廠直接設在了地頭,能直接銷售加工鮮黃花,再也不用像往年一樣四處找空地晾晒干后再賣了。而且地頭的新鮮黃花1斤就能賣到2.5元,這在原先都不敢想!”

雲州區西坪鎮下榆澗村黃花地頭加工扶貧車間是該區建設的一個集黃花烘干、晾晒和冷藏為一體的扶貧項目,可為全鎮提供黃花加工和銷售服務,給貧困戶提供60多個就業崗位。走進扶貧車間,一條大約80米長的自動化流水線映入眼帘。負責人黃飛告訴記者:“我們把新鮮的黃花從地頭收到這個車間,通過設備把它蒸汽殺菌、理條、粗烘、二次烘干,然后回軟,變成干菜。另外一邊的標准化生產車間負責彩色包裝、禮品包裝,大型倉儲冷庫儲存鮮菜,可以滿足大同周邊市民對鮮菜的需求。”說到黃花,黃飛講起了他和黃花的緣分。

10年前,他開始接觸黃花,做銷售,把大同黃花賣往全國。那時的他已經對大同黃花印象深刻:“大同的黃花從種植、採摘、加工全程零添加。和其他產區的黃花比起來質量優賣相好,角長根短肉厚,油性偏大,味道鮮美。它做出來的干菜產品有一種清香味,放時間長了都不變色,顏色依舊金黃。”地頭加工不僅提升了黃花價值,還通過雇用周邊低收入村民讓黃花產業發展惠及當地群眾,除此之外,政府還通過流轉貧困戶土地、吸收貧困勞動力參與種植管理,特別是成立黃花種植合作社,讓貧困戶有地出地、有力出力。

楊旗,是雲州區西坪鎮下榆澗村村民,也是黃花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小黃花大產業,一定要保護好、發展好這個產業,讓它成為鄉親們致富的好門路。”楊旗說,總書記說得好啊,這些話他一直記著,作為一位種植黃花的農民,內心萬分自豪激動,就好像那汽車加滿了油、充滿了電,感覺渾身有使不完的勁,下定決心把黃花當成一輩子的事業,盡自己所能種好、賣好大同黃花。一個月前,楊旗參加了電影頻道“星光行動·大同好糧助農專場直播”,黃曉明等明星為大同市的農產品直播帶貨,他們帶去的黃花菜、小米、黃花醬等產品,全部銷售一空。

早在2011年,雲州區的前身大同縣,縣委、縣政府把黃花菜確立為主導產業,針對貧困戶資金困難的實際,出台了扶持政策,對黃花種植戶新增1畝補貼500元,同時,協調保險公司讓農民參加黃花自然災害保險。受此鼓勵,就在當年,楊旗帶領全村50多戶貧困戶流轉土地500多畝,成立了黃花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統一種植標准、加工質量,由於黃花品質優秀,價格比普通加工的每斤高了4元,僅這一項就帶動農戶增收100多萬元。隨著市裡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全市各縣區都擴大了黃花種植規模。之后,合作社通過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帶動周邊貧困戶5000余戶,種植黃花2萬多畝,外銷價值1億多元的黃花菜,幫助雲州區、廣靈縣等地的黃花種植大戶高價銷售農產品。

說到將來的打算,楊旗說,“習近平總書記這次親臨大同視察我們黃花基地,給了我們黃花種植戶最大的支持和鼓勵。我將把黃花種植作為一輩子的產業和事業。今年,志海黃花種植專業合作社又流轉了唐家堡村108戶貧困戶的500多畝黃花地,建設有機黃花標准基地,每畝地每年租金500元,秧苗錢3000元到5000元,平均每戶收入1.5萬元到2萬元。這幾天土地流轉的農民正在地裡干活掙工資。下一步,將繼續把有機黃花標准化基地種植搞好,建立起統一的高標准生產線,同時大力發展黃花生態旅游產業,帶動更多的父老鄉親發家致富。”

小黃花 幸福花

一條忘憂大道延伸到綿延的火山群腳下,一邊是金燦燦的黃花田,另一邊是整齊氣派、橙牆紅頂的大瓦房。“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針”“萱草仙姿游人醉,遍地鵝黃綠帶垂”……一條條詩意的標語,向人們訴說著,小黃花給村民帶來的幸福生活。

下榆澗村路邊,一位正在晾晒自家黃花的大娘熱情地邀請我們到她家做客,和我們拉起了家常。“這是我家種的一畝半的黃花,收成好著呢,今天摘的鮮黃花就賣了200多元!我就這點兒地年年能收入1萬多元呢!”大媽臉上滿是笑容和幸福。寬敞的4間大瓦房,現代化的家電應有盡有,屋裡通了暖氣,“冬天再也不用起早貪黑地生火了,還弄得哪裡都是灰!”大娘高興地說,“我家土地流轉每年還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日子過得可比以前強了!”

走在下榆澗村的楊柳大道上,群眾文化活動廣場、農家樂、村史館依次進入人們的視線。

殘缺的獨輪車、斑駁的木犁、破舊的油燈、泛黃的糧票……在村史館內,一件件富有鄉村特色和泥土氣息的物件勾起了不少人的記憶。這裡承載著村子厚重的文化底蘊,記載著滄桑變遷,訴說著雲州區農民現在幸福生活的奮斗歷程,黃花依舊是個繞不開的主題。(記者趙志成 本報通訊員馬靜波 溫保平)

 

(責編:李夢文、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