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縣破解貧困群眾“沒錢看、小病拖、大病扛”難題——

健康扶貧新模式 筑牢百姓幸福夢

2021年03月03日10:51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沒錢看、小病拖、大病扛”是貧困群眾的看病難點。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永和縣委、縣政府迎難而上,精准施策,拔除了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病根”和“窮根”,為貧困山區縣醫療健康事業發展蹚出了一條新路子。

去年2月,永和縣正式退出國家貧困縣序列,貧困發生率由34.4%降為0.53%,其中因病致貧率由24.4%降為0.32%。現如今,在多項政策紅利的“兜底”下,貧困群眾有了依靠“少生病”、足不出戶“能看病”、不多花錢“治好病”,真正擁有了穩穩的幸福。

出“實招” 破解“看病難”

地勢偏遠、土地貧瘠、資源匱乏……“先天不足”嚴重制約著“后天發展”,導致永和縣的民生保障事業十分落后,醫療資源短缺尤為明顯。2016年,在財政收入薄弱的情況下,永和縣委、縣政府克服重重困難,投資1.46億元啟動了縣人民醫院新址建設項目。

當時,縣人民醫院無論硬件設施還是軟件配備都早已“過時”,遠遠無法滿足當地群眾的健康需求。該院現任副院長、普外科副主任醫師李林雙回憶:“舊醫院的門診樓、住院樓均建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設施落后、設備陳舊,醫護人員極度短缺,不少人身兼數職,一些必需的診療業務處於‘停滯’狀態,許多病人隻能轉診縣外醫院。久而久之,就連頭疼腦熱都要往外跑,醫院效益越來越差,甚至到了‘以藥養醫’的地步。”

事實上,外出求醫以及由此產生的額外花費,讓許多永和家庭“吃不消”,“看病難”亟需破解。在全縣人民的殷切期盼中,佔地面積25752平方米、建筑面積15930平方米的新醫院於2019年4月投入使用,寬敞明亮的門診大廳、干淨整潔的就醫環境、先進尖端的醫療設備等,讓人難以相信這是一所縣級醫院。然而,管理水平滯后、人才短缺的難題依然突出。

“窮山溝”如何引來“金鳳凰”?定點幫扶單位國家衛健委量身定制“永和方案”,提出在兩年內將永和打造成山區縣深化醫改和健康扶貧精品“實驗田”的目標,由山西白求恩醫院全面托管永和縣醫療集團。同時,引進山西白求恩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省心血管病醫院3所三甲醫院的29名醫師常年坐診,採取“以院包科室”“師徒結對”的方式全面幫扶21個科室,填補了17個科室上百項醫療技術空白,彌補了醫療人才短缺、服務能力薄弱的短板,打破了“無人可用、無人願留”的困境。

近兩年,永和縣人民醫院實現了“三級跳”式的跨越發展。縣醫療集團院長相曉軍十分自豪:“我們已經投用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西門子1.5T核磁共振、64排螺旋CT、關節腔鏡、乳腺鉬靶X線檢查等醫療設備,在全省縣級醫院都處於領先水平,關節置換、腹腔鏡手術、無痛胃鏡或腸鏡、核磁共振、心臟冠脈和腦血管成像、血液透析治療、重症監護等29項臨床新技術陸續得到應用,孵化和催生了一批優勢專科。2020年,縣醫院藥佔比下降25個百分點,手術量增長118%,永和患者外轉率下降了30個百分點。”

在新建成的血透室裡,從臨汾“跑”回來的李姓患者正在做血液透析治療。他說起求醫多年的艱辛:“我患尿毒症5年,為了治病長期租住在臨汾市區,還得家人陪同照顧,可花了不少錢。得知縣醫院能看病了,我立馬收拾東西就回家,從家到縣醫院隻需要10分鐘,太方便了。而且,根據相關醫保政策,大部分費用可以報銷,不僅減輕了我的經濟負擔,還節省了精力。”

如今,以永和縣人民醫院為中心的“一小時醫療圈”已初具雛形,不僅讓當地群眾得到便利和實惠,還輻射大寧、隰縣、石樓、延川等周邊多個縣市,使更多群眾成為“受益者”。

放“大招” 化解“看病遠”

不用翻山越嶺,不用長途跋涉,隻需一個電話,“家庭醫生”就上門……對家住閣底鄉閣底村的馮姓老人來說,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變成了現實。

在馮姓老人家中,永和縣健康扶貧“雙簽約”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聯系卡格外顯眼,上面標明了兩名縣級醫生、兩名鄉級醫生、一名村級醫生的聯系電話和相應職責。老人看都不用看,就能說出他們的電話號碼,“比自己娃們的電話記得都熟,有啥不舒服隨時聯系,鄉裡能看好的就在鄉裡,鄉裡看不好的就去縣裡。在他們的幫助下,我的高血壓控制得不錯,腦梗也得到了及時治療。”

閣底鄉衛生院與老人家相隔不遠,已從多年前的5孔窯洞變成了2層小樓,從“啥也沒有”變得“五臟俱全”。 院長劉治榮說:“院裡B超機、X光機等設備都配上了,常用藥品更全了。小病,咱能看了,按病情、病理精准給藥﹔大病,咱可以實時聯網縣醫院會診中心,對接大醫院的專家來診斷。”

足不出戶能看病,在永和縣不再是啥稀罕事。2021年春節前夕,坡頭鄉索駝村村醫寇秀雲又挎著醫藥箱、帶著登記簿,輾轉於“簽約家庭”之間,及時更新了702名簽約成員的健康檔案並作出健康評估。同時,還為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病患者及65歲以上的老人等“重點人群”上門服務。

其間,寇秀雲不時接到村民打來的求醫電話,要去村衛生室健康小屋量血壓、測血糖。自2019年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互聯網醫院與縣衛體局共同簽署了村民健康管理幫扶協議以來,已為永和縣捐建了7所“健康小屋”。這些“健康小屋”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為廣大村民提供了堅實的健康保障。

作為最先嘗到“甜頭”的村醫,寇秀雲欣喜地說:“現在隻需用手機下載AI智能醫生APP和‘健康小屋’配套的便攜式監護儀,在村民家裡就能做心電圖,還可採集血壓、血糖、血氧、脈率等基本健康信息,為村民建立長期動態的電子健康檔案。若是遇上棘手的病症,也可在線向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專家求助,由專家會診后給出在線處方,我們村的蘇新民已享受到這一便利。”

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是滿足群眾基本醫療的主陣地,永和縣委、縣政府花大力氣推進鄉村兩級基礎醫療建設和服務。縣衛體局局長李永正道出一組組數據:“2015年至今,縣裡共投入314.4萬元改擴建村衛生室63所,去年以來投資440余萬元為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配齊了國家基本醫療有保障規定的設備和基本藥品。為了穩定村醫隊伍,從2019年10月起,在村醫每月400元補助的基礎上,再為村醫每月發放1000元補助,3年累計吸收年輕有學歷的鄉村醫生31名。目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6594戶18031人已全部續約,簽約率達100%,患病救治率達100%。”

行政村衛生室標准化建設、縣鄉醫療機構信息化、遠程會診全覆蓋……一系列“大招”,使貧困群眾得到了實惠。這源於永和縣委、縣政府對健康扶貧的高度重視,也充分表明了他們打贏這場“持久戰”的決心和魄力。縣委副書記、縣長范洋平說:“我縣醫療保障工作已進入全市第一方陣,永和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國家、省級一流的優質醫療服務,‘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願景已經成為現實。”

亮“絕招” 根治“看病貴”

“如果沒有健康扶貧,我就是砸鍋賣鐵也看不起這個病。”在交口鄉可托村的一孔土窯洞裡,村民李書梅擦著眼淚說,“去年,我因腹腔感染、腸穿孔先后三次住院治療,全部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達到90%以上,出院時隻掏了1000多元。我這是托了共產黨的福,沾了好政策的光。”

住院看病不用先掏錢,結算時提前享受醫保報銷,還有這好事?走進永和縣醫保中心服務大廳,馬上能看到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綠色通道”,有專人受理相關工作。建檔立卡貧困群眾都知道:在縣域內住院治療,出院時隻需結清自付費用,其余費用由部門之間相互協調進行定期結算,“一站式”結算平台不用自己算賬、不用自己跑路。

看病住院不再“貴”,慢病患者長期服藥也不再“貴”。去年,永和縣印發了《永和縣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大額疾病管理辦法》,組織慢病鑒定專家組深入各鄉鎮衛生院對疑似慢病患者進行集中鑒定,做到了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對於符合慢病准入條件的當場予以審批﹔能達到“兩病”准入標准的,納入“兩病”系統﹔對於不符合慢病准入條件的,下發《門診慢病篩查鑒定結果告知書》並進行政策解釋。

“我有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常年吃藥得花不少錢。辦了慢病之后,不用自己掏錢就用上了合適的藥品,還有醫生來家裡檢查。”家住打石腰鄉馮家窪村的穆調蓮是受益者之一,對此感激不已。她說,家裡還有12歲的孫子患有先天性腦癱,平日裡全靠自己和老伴照顧,現在自己的身體有了保障,照顧孫子更得勁了。

更令穆調蓮想不到的是,縣醫保局入戶調研時得知這一情況后,特意協調相關部門上門為孩子辦理了身份証、社保卡所需的資料信息,同時為孩子申請了長期護理保險待遇,一家人減輕了經濟負擔,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曙光。

從“小病變大病,大病要人命”,到如今“有病敢於治、治病少花錢”,永和縣委、縣政府對准“病根”開“藥方”,確保各項醫保扶貧政策“應落盡落”。分管醫療衛生工作的副縣長周宏介紹:“全縣18031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參保,個人繳費部分全部由省財政和縣財政按比例分擔。同時,我縣認真落實‘三保險三救助’和‘136’醫保扶貧政策,將基本醫保、補充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有機結合,住院醫保目錄內費用在兜底保障的基礎上,由醫療救助予以70%的救助,不斷提高貧困群眾看病就醫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補短板、破瓶頸、拔病根、治窮根……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因病掉隊,永和縣健康扶貧工作交出了一份閃亮答卷。縣委書記高永賢表示,醫療衛生是民生大計,永和縣將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織密織牢公共衛生防護網,做優縣域醫共體,配強基層服務隊伍,全力推進“健康永和”建設,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守護好廣大群眾生命健康。(李靜)

(責編:麻潞、張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