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指標增幅明顯,科研成果創下新高,山西白求恩醫院以改革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力

【轉型進行時】對標一流 “托”起區域醫療高地(上)

2021年03月25日07:43  來源:山西日報
 

對標同濟醫院,我省全面開啟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將同濟醫院先進的醫療技術引入山西白求恩醫院。醫院破舊立新,體制機制改革“一子落”激活了滿盤棋,極大促進了山西白求恩醫院區域醫療中心建設。

醫療質量和技術水平大幅提升

一張圖表上,列舉了山西白求恩醫院2020年5月至12月的7項醫療指標與2019年同期相比的變化情況。“門、急診的人次同比增幅達9.49%,住院量增幅達27%,手術台次增幅達38%,其中四級手術的台數增加超過70%,急危重症人數增幅達39%,引入新的醫療技術160項……”,山西白求恩醫院同濟山西醫院副院長劉先勝指著幾項增長幅度靠前的指標詳細介紹。

數字變化說明了什麼?山西白求恩醫院同濟山西醫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吳華解釋:“這幾項指標是最重要的醫療經營狀態指標,四級手術量和疑難危重病人的增加,體現了醫院醫療質量和技術水平的提升。”

為何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時間回溯到2019年的8月,山西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簽署了山西白求恩醫院托管協議,引進其科學管理模式、先進醫療技術和優秀人才團隊。把科學的管理模式復制過來,把先進技術和優秀人才引進來,目的就是要在原有基礎上達到“三提升”,即醫院的管理運營水平、重點病種診療能力、醫學科研與臨床轉化能力的提升。

從圖表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三提升”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且已凸顯出一些成效。山西白求恩醫院是目前全省規模最大、床位數最多、功能最全、標准最高的現代化綜合三甲醫院。在一台名叫拓姆刀的設備前,儀器操作人員介紹,這是世界頂尖的放療利器,代表著國際放療界的最尖端科技,被譽為腫瘤治療史上“最激動人心的發展”。該院腫瘤中心副主任宋建波深有感觸:“它可以實現精准放療,一次照射多個病灶,能為患者減少放療次數和費用。”

拓姆刀的引進,標志著我省放療技術水平上升到一個新高度。醫院蔡司機器人手術顯微鏡也不簡單,它可以把手術部位放大十幾倍,使每一個解剖結構纖毫畢現,給骨科醫生帶來全新的視覺革命。“極大地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患者痛苦。我院目前是全國第二家、省內首家擁有蔡司機器人的醫院。”該院骨科主任馮皓宇介紹。

2020年,山西白求恩醫院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發表SCI論文92篇、發明專利59項,這三類科研成果都在這一年創下了建院以來的歷史新高。同年,山西白求恩醫院成為山西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在臨床、科研、教學各個方面得以平衡發展。

提供多方位超常規保障

2019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聯合印發了《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在北京、上海等醫療資源相對富集的地區選擇一批優質醫療機構,通過建設分中心或者分支機構,促進醫師多點執業等多種方式,幫助患者流出多、優質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建設區域醫療中心。河北、山西、遼寧、安徽、福建、河南、雲南、新疆八個省區被確定為建設區域醫療中心的試點省份。

通過跨省區的幫扶合作,力爭在八個試點省區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臨床診療中心、高層次的人才培養基地和高水准的科研創新轉化平台,縮小其在重點病種治療水平上與輸出地醫院之間的差距,減少跨省跨區域就醫量,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2019年10月,山西入選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首批試點省份,山西白求恩醫院成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首批十佳試點單位之一。

目前我國醫療資源分布在區域之間的差距有多大?形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是什麼?要縮小差距關鍵著力點在哪兒?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黃二丹介紹,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由於中央加大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到2020年基本上各省已經持平,但資源的對等不代表服務能力相等,東部一帶的醫療服務能力仍然遠遠大於西部地區,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跨省就醫的情況不斷增加。所以在“十四五”期間中央提出以國家中央財政支持為主,在患者流出比較多的省份設立區域醫療中心,聚焦具體專科,減少患者跨省流動。

2019年12月到山西白求恩醫院擔任黨委書記兼院長后,吳華感受到整個山西醫療領域存在明顯短板:一是激勵機制不夠明確,管理機制不夠合理,比方說醫院科室主任是終身制且有行政級別,極大限制了工作積極性﹔二是績效問題,大家干不同的工作拿同樣的待遇,限制了發揮積極性。

改革到底能不能成功?托管能不能管出效果?吳華也有過顧慮,但更多的是信心。因為這場從山西白求恩醫院托管改革開啟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背后是山西早就開始謀劃的一盤大棋,2018年山西省就制定了致力於全面提升醫療水平的“136”興醫工程。

山西省衛健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張波介紹,“136”興醫工程是我省提升醫療能力的一項戰略性、牽引性、基礎性工程,就是解決優質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目標和“136”興醫工程是一致的。去年山西省全面開啟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以后,省政府出台了24項支持政策清單,統籌14個部門,從床位、編制、資金、審批、醫保、人才、科研等方面給予超常規的保障,許多政策是突破性的,促進山西白求恩醫院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

吳華到山西白求恩醫院擔任黨委書記兼院長的同時,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的3位專家也正式進駐該院,山西白求恩醫院的改革駛入快車道。

破舊立新能者上

對標一流、破舊立新,改革的“第一把火”從哪裡燒起?吳華第一個要打破的就是科主任終身制。全院科主任一次性“下崗”,取消臨床醫技科室的行政級別,實行競聘上崗、定期輪換。經過競聘,業績突出、管理有方的科主任得到認可,技術過硬、能力突出、有開拓發展眼光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194名優秀中青年人才被選拔擔任科室負責人、護士長,最年輕的科室主任、副主任分別是40歲、38歲。

科室主任終身制被徹底地打破了,科室主任不再是一個待遇身份,而是一個干事創業的平台和機會,那麼科室主任還有沒有那麼大吸引力?

吳華說:“還是有吸引力的,我認為科室主任應具備幾個素質,一是某一領域或專業的專家,二要有一定組織、協調和戰略思考能力,三要有胸懷培養專業梯隊。通過機制改革把有這些能力的人提拔到科室主任上來,就是為將來培養人才,發展專業。”

對標同濟,醫院的績效考核體系也進行了重塑性改革。把醫護人員可能涉及的操作事項全部列出來,根據難易程度和風險大小量化打分,重點向臨床一線、疑難重症病種、高精尖技術等傾斜,確保多勞多得、優勞多得。機制創新一子落,改革大棋滿盤活。有了這根考核“指揮棒”的指引,全院醫務人員很快適應了扑面而來的“同濟節奏”,隻有從“走的速度”變為“跳躍式奔跑”,才能跟上醫院和科室的要求。

破舊立新,著眼於人的體制機制的改革才是關鍵。有了良好的開局,接下來的改革會相對容易。吳華認為:“比如說服務態度,病人的就醫感受往往體現在醫院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和專業技術能力上,通過績效、管理機制的改革,最后每一個醫生、護士都會積極參與到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之中去。”

山西白求恩醫院在崗位和薪酬改革上動真碰硬,在山西的整個醫療領域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劉先勝說,其實這也符合省委書記樓陽生提出的山西白求恩醫院建設、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不僅局限於該院,一定要輻射全省,帶動周邊,共同發展。

“去年省政府制定的山西白求恩醫院發展的五年規劃裡面提出‘12345’的目標任務。‘1’是白求恩醫院要用五年時間進入百強醫院,‘2’是兩項機制建設,‘3’是三大項目建設,‘4’是四線發展,‘5’是打造五座高峰。”張波坦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個總目標”,即進入全國百強。

吳華認為:“這個目標還是比較高、比較難的,因為實現目標關鍵得靠人才,但是人才培養需要一個漫長過程,可能需要五年、十年、二十年,當這一代人成長起來以后,我們的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才有可能實現。”

(欄目內容源自山西衛視“轉型進行時”  記者周慧芳)

(責編:張婷婷、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