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本網關注

“中國醫師獎”獲得者張麗暉:救死扶傷,不負性命相托

麻 潞 焦搏文 董 童
2021年08月18日19:22 |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醫者,敬佑生命,救死扶傷﹔師者,甘於奉獻,大愛無疆。今年8月19日是第四個中國醫師節,主題是“百年華誕同筑夢,醫者擔當踐初心”。

與死神抗爭,從不退縮的是他們﹔向體能挑戰,不知疲倦的是他們。他們本是平凡的人,因為有了治病救人的理想,便沖鋒在前,用使命兌現諾言,以責任感回應患者期待。

沒有生而英勇,隻有選擇無畏。向他們致敬,其實也是向生命致敬。

 

把夢想當信念、把患者當親人、把付出當快樂,她靠著執著和勤奮,向著醫學的巔峰不斷攀登。

臨床工作將近30年,她接診了數不清的患者,以精湛的醫術,為他人帶來生命的曙光。

2020年8月19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醫師節”慶祝大會暨第12屆“中國醫師獎”頒獎大會上,時任山西白求恩醫院醫療保健處執行處長、綜合醫療科執行主任的張麗暉榮獲醫師行業的最高榮譽。

“榮譽是認可,更是一種警醒”

張麗暉的手機裡存著很多合影,記錄了她與患者、同事們的日常。一年前,她身披綬帶,笑容恬靜,在“中國醫師獎”頒獎現場的留念,成了為數不多的獨照。

手捧獎杯和榮譽証書,張麗暉比想象中平靜。“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是對我和山西支援湖北醫療隊莫大的鼓勵,更是一種警醒和鞭策。”在她看來,醫師節是國家對醫生的尊重和肯定,也是提醒醫生繼續堅守底線。

2020年8月19日,張麗暉榮獲第12屆“中國醫師獎”。

剛成為實習醫生時,張麗暉看著她的老師和前輩們面對著各種各樣的病人,鎮定從容、拼盡自己一身醫術全力救治。“那一刻,我覺得師長們身上有光。我想成為他們那樣的人,我也一定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那樣的人——是通宵達旦地讀書、做筆記,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是利用一切時間觀摩學習,虛心向“大咖”請教,記錄下一個個關鍵技術要點﹔是反反復復、堅持不懈,練就沉著冷靜、操作自如的本領。

“醫生邁出一小步,患者生命延續一大步。”醫學前輩的這句話,深深鐫刻在張麗暉的腦海中。

作為醫學博士、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張麗暉專業能力強,擅長於多病共存的重症心血管疾病的診治,作為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引領學科收治的合並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比例佔67%。在注重臨床工作的同時,她兼顧開展基礎研究,專業研究方向“心血管系統組織重構的機制探討以及早期干預研究”相關課題GLP-1對重構心肌的逆轉保護效應與血管緊張素的作用機制系首次在學術論壇報道交流,近5年引領研究生及臨床科研團隊完成系列課題5項,申報成果1項,發表SCI論文7篇,這些研究成果讓她受到歐洲心臟病年會、2020世界心臟大會學術演講邀請。

張麗暉是“三晉英才”拔尖骨干人才,作為主要骨干牽頭成立了山西省心腦血管慢病防治專業委員會並開展基層慢病防治。在省醫師協會的幫助下,團結協會專業技術人員,吸收涵蓋全省18個地區、34家醫院有專業技能、有凝聚力、有學科影響力的骨干力量。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心腦血管慢病防治專業委員會不斷壯大,發展了大同、運城、長治、陽泉四個市的三級分會,推動了山西心腦血管慢病防治工作的進程。

“這一路,需要我們不斷‘武裝’自己。功夫下在平時,關鍵時刻方能聚得齊、戰得勝。”張麗暉深有感觸地說,“在每一次漫長、復雜的救治過程中,我們都會自省,哪裡還做得不好,哪裡還需要改進。”

“從醫雖苦,但我甘之如飴”

提到難忘的經歷,總繞不開那一場“逆行”——

疫情肆虐之時,張麗暉臨危受命,於2020年2月16日率領山西省第九批支援湖北醫療隊110名醫護人員奔赴武漢開展醫療援助工作,整建制接管武漢市優撫醫院2個病區100張床位,開展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診治。其負責的病區主要收治老年患者,年齡大、合並症多,治療護理工作復雜,感染風險高。

“當時武漢正經歷了一場寒流,還下了一場雪,室內溫度隻有九度,病區的改建、病人的盡早收治、物資的保障、醫務人員的防護培訓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壓力特別大。”在那樣特殊、艱苦的環境下,張麗暉能做的唯有身先士卒,凝聚人心,創造條件接住所有工作。

張麗暉與隊員們奮戰在抗疫一線。

她帶領團隊,在疫情戰場短期內3次應急轉型,收治不同情況的病人,在嚴謹規范的診療、護理、院感3重機制保障下,所在病區零事故、病員零返陽,圓滿完成救治任務。雖然經歷過無數次汗水濕透衣背,雖然臉上壓痕累累,但能換來患者的平安和健康,是張麗暉和隊員們最大的欣慰。

她們深知,這是眾志成城的決勝戰線,也是不容有失的生命防線。“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錚錚誓言,讓人們再一次讀懂了醫務人員治病救人的神聖使命,也彰顯了她們敬佑生命、甘於奉獻的不懈追求。

“多年前,我們接手了一個92歲的老人。當時他做了一個復雜的腹腔手術后,出現了呼吸衰竭。我們團隊全力以赴,給予了一系列的救治。最后老人完全康復了。”讓張麗暉沒想到的是,每每到了住院復查的時候,老人家都會拄著拐杖前來和她們合影。“哪怕是三四年后,他變得有些糊涂了,依然記得這件事,堅持要來。”

在這條“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的路上,醫者從未止步。她們挺身而出無關乎時間地點,守護生命從來就是自覺的習慣﹔而將個人生死病痛甚至親人排在病人之后,似乎早已成為沉默的契約。沒有溫度的盒飯、不規律的作息和高強度的工作,“在生命面前,不值一提。”

“生命優先,負重前行”

張麗暉把自己的職業生涯分為三個階段,“熱愛職守”“負重擔當”和“從容溫暖”。她笑言,近30年的臨床經歷,讓她如今能夠更坦然、從容地面對病人和病情。盡管工作崗位和角色發生了轉變,但堅守和擔當已經融入到她的血脈中,與她篤定前行。

“如何理解負重?”

“醫衛事業,向來是造福人類的崇高事業、充滿愛心的光榮事業。而‘醫生’這個詞,注定被賦予太多的責任。”

事無巨細地詢問患者的病情、盡可能准確地為絡繹不絕的患者進行檢查診斷、動輒數小時的高風險手術、全天候負責所管病床的患者、時刻准備處理緊急狀況……說到受過多少委屈,張麗暉說:“都習慣了,我們是醫生,也是戰士,是奉獻者,也是服務者,無論遭受多少委屈和誤解,治病救人都是第一位的。”

張麗暉耐心地詢問患者病情。

曾經有一位患者病情嚴重,張麗暉根據專業判斷,病人需要透析,每次需要花費將近6000元。在她和病患家屬溝通治療方案時,對方很不理解。“那個時候我沒有過多解釋,‘誤會’必須背負,任何時刻,都是生命優先。”

“老師常跟我們說,面對誤解時,一定要堅守。用最赤誠的心去和病人交流,一定能夠換取信任。”猶如當年看著自己的老師“綻放光芒”,張麗暉的一言一行也深深地影響著自己的學生。“其實,病人的病情變化就是醫護人員的‘晴雨表’。如果你的患者是個發熱病人,他的體溫降下來,你的心情就是晴天﹔如果是個高血壓病人,他的血壓平穩了,這一天天空一定格外藍。”

“一些病人對你的理解和信任,讓你恨不得超越現有的醫療技術界限去幫他”,這是醫生渴望理解和信任的映照。醫患之間從來不是博弈,而是對抗病痛的同盟。作為患者和公眾,用尊重回應她們“請相信我,我會竭盡所能”的呼喚,用信任回答她們“不用害怕,我們不會拋棄你”的承諾,用行動體恤她們手術室外累癱睡著的疲憊,就是對醫者仁心最好的致敬。

談及今年醫師節的小心願,張麗暉說,想讓大家知道,醫生,永遠都比你想象中更愛自己的病人。

(責編:麻潞、張臨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