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地市鏈接

廣聚人才圖“出彩”!陽城縣深入開展省校合作促進高質量轉型發展

來源:太行日報
2021年09月08日09:16 |
小字號

秋日的析城山七彩斑斕,舒爽的風裹挾著豐收的氣息在田野漫溢。

9月1日,陽城縣和清華青島藝術與科學創新研究院簽訂“文化、教育、旅游”綜合創新實踐基地規劃設計技術服務合作協議,決定在陽城經濟開發區共同展開基地規劃設計及建設工作。同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授予陽城一中“優質生源基地”稱號。

自深化省校合作工作開展以來,陽城縣把吸引、集聚高校人才和創新資源作為培育縣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以“12大基地”建設為載體,創新合作機制,加強溝通對接,目前已與31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簽約、授牌“12大基地”建設項目達46項。

抓住機遇補“短板”,真誠叩開高校門

唯才是舉,思賢若渴。當時代的巨輪開啟“十四五”新航程的時候,地處太行山區的陽城更懂得人才的寶貴和重要。

深化省校合作以來,陽城縣把加強省校合作作為打破人才瓶頸制約的重要機遇和途徑。為了推動“合作”深入開展,該縣成立了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多次召開部署會、推進會,以“12大基地”為載體,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分解任務,明確職責,調動各級各部門的積極性,不拘一格引人才,千方百計謀合作。

發揮高校校友資源,以鄉情、親情為紐帶,廣泛開展與各地高校的聯系、對接。相繼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洛陽、太原等6個高等教育資源集聚、經濟發展領先的城市設立縣校合作地方聯絡站,以此為橋梁進行聯系、洽談。尤其是突破疫情影響,採取雲視訊的辦法,向高校展現陽城教育資源、合作意向,以及陽城渴求人才,不惜代價引進人才的真誠願望,在許多高校引起反響。

為推動合作的持續和深化,陽城縣及時建立機制:對每年組團到高校開展人才宣傳周活動、開展縣校互訪交流、加強縣校工作部門對接溝通作出明確的規定和要求。

不斷創新人才服務機制,從工作、生活、文化等多個方面為人才留陽創造有利條件。在大學生實習實訓方面,陽城明確規定,對來陽實習實訓的大學生統一安排住宿,單人單間、水電全免,配備專業公寓管理員負責日常管理,各主管單位保障伙食,實現免費拎包入住。在充分保障食宿行的基礎上,還為每名大學生購買意外傷害保險,每月給予1020元的實訓補貼。在科研合作、科技項目推廣、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參照招商引資的獎勵政策,制定更優惠、更有吸引力的政策和措施。

以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資源吸引人才

陽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資源豐富,風光秀美。在深化省校合作中,陽城打出“資源牌”“文化牌”,促進高校合作和人才引進。

人說山西好風光,風光最美南太行。陽城南部山區有著雄奇秀美的自然風光,得益與此,相繼誕生了“李小可書畫創作基地”“如畫橫河書畫基地”和“疙瘩藝術小鎮”等。依托這些資源,陽城積極聯系對接,使這裡成為30多所大學藝術系學生的書畫寫生基地。

與此同時,一批實習實訓基地相繼簽約、共建。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建立文物保護教學實習基地,讓陽城考古研究插上高科技“翅膀”,為學生實習實訓及教學開辟全新模式。與同濟大學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天津大學簽約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優秀學子將在產業一線把所學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為陽城產業在技術創新、產品升級等方面注入新的活力。與吉林大學共建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智庫合作基地,助力科技成果產業化。

陽城是太岳革命老區,紅色資源豐富多彩。發揮紅色國情教育資源優勢,與華中師范大學首次簽約挂牌紅色教育與國情教育基地,共同挖掘陽城文化資源的深層內涵與教育價值,打造紅色教育和國情教育特色品牌,通過高校師生的牽線搭橋、宣傳推介,將陽城品牌推向全國全世界。

用好優質生源基地。陽城一中被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南開大學等21所重點高校確定為“優質生源基地”。縣教育、科技等部門搶抓全國知名高校到優質生源地招生機遇,主動就人才培養、智庫建設、煤化工科研合作開展對接交流。各高校對考入陽城一中的學生不斷進行跟蹤、反饋,並定期組織知名教授、專家到校舉辦學術講座、科普知識報告。

陽城與全國各地高校合作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廣聚博引,多點開花的縣校合作新格局正在形成。

深化合作共贏,為產業發展賦能

立足產業優勢,推動多領域科研成果轉化。陽城縣緊緊圍繞煤炭、農業、陶瓷、文旅等重點優勢產業,創新合作機制,實現精准引才引技引項目。

煤炭行業作為陽城的支柱產業,正處在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著眼煤炭業的智能化和綠色發展,陽泰集團積極與太原理工大學合作成立“太原理工大學煤炭綠色開採及煤層氣綜合利用陽城研究院”,為全縣煤炭企業確定綠色開採技術、煤礦智能化建設研究、煤層氣綜合利用技術等研究課題,通過智能礦山建設、專業人才培養、共建產學研用合作基地等方面的合作,推動當地智能化技術與煤炭產業融合,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牽手高校,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鹿鳴谷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與山西師范大學食品科學學院共建大學生校外教學實踐基地,以梅花鹿的研學為核心,組織高校師生開展康養產品研發,依托高校科技優勢為企業鹿產品研發進行全方位指導。晉城市綠野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與吉林大學成功簽約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智庫合作基地,依托吉大“外腦”之力,推動企業在美食化、冷鏈化、互聯網化等方面的技術進步,讓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延長紅薯產業鏈條,為三農科技成果轉化蹚出新路。

在陶瓷方面,陽城縣與中北大學合作成立的陶瓷材料與智能裝備產業研究院,通過人工智能、電子信息、陶瓷新材料、裝備制造、軍民融合等產業領域,開展產業前瞻性技術、共性基礎技術和應用技術研究,積極推進對產業發展有重大推動作用的關鍵先進技術和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開發區與景德鎮陶瓷大學簽訂實踐教學基地合作協議,加強與咸陽陶瓷研究院的合作,共建了咸陽陶瓷研究院陽城分院,創辦了全省陶瓷行業唯一的專業服務平台和省級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在咸陽陶瓷研究院的引薦下,廣東一家特種陶瓷生產企業擬落戶開發區,為陽城陶瓷產業高質量發展再添活力。

借高校之智,聚四海之才。一所所高校的簽約,一項項合作的達成,為陽城這座內陸小城增添了無限的光彩,也激勵著陽城人以更大的真誠和熱情,在“省校合作”之路上闊步向前,走出新時代的精彩。(白軍社、茹敏燕、栗園園)

(責編:桑莉媛、張臨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