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鄉村振興

山村的名字 山村的夢想(逐夢)

文  猛
2021年11月01日10: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重慶萬州民強村風光。
  文 猛攝

  一

  登上李家山,問李德禹的家在哪,鄉親們一臉茫然:“哪個李德禹?”

  在李家山,鄉親們不常喊李德禹,李家山的鄉親們都喊“李隊長”。

  晨霧漸漸散去,太陽緩緩探出了頭。

  “來,您慢慢走,坐著晒會兒太陽,我去給您拿杯熱牛奶。”

  走進李德禹的家,他正攙扶著村中百歲老人馮萬梅出來晒太陽。李德禹扶著老人在椅子上坐好,轉身到屋中拿出熱好的牛奶插上吸管遞到老人手中。李德禹給老人捏肩,溫暖的陽光洒在“母子”二人臉上,兩人相視一笑。

  按下快門,我將這場面定格——李家山的春天格外溫馨。

  這裡是重慶市萬州區五橋街道的民強村。李德禹是民強村8組的組長,在這之前,他是金灣生產隊的隊長。

  “金灣”,聽起來很“富裕”,村民們祖祖輩輩卻過著與這個地名並不相符的貧困生活。后來,金灣從李家村劃出來,成為一個村庄,再后來,金灣村與附近兩個村庄合並,成為新的村庄。給新的村庄取什麼名字,鄉親們七嘴八舌。李德禹站起來,喊出了一個很“實惠”的名字:“民強”。

  大家把掌聲給了李德禹提議的“民強”。

  這是山村共同的理想!

  李德禹從“李隊長”變成“李組長”,一干就是30多年,但是大家還是習慣喊他李隊長。

  民強村毗鄰長江,佔盡地利,民強卻是村不強,民也不強。李德禹作“李隊長”的年代,派工派活,協調糾紛,是隊上最忙的人,但是做得最多的事情還是給生產隊外出的人開具証明——生產隊沒有更多的“出路”派給大家,隻好讓他們出去找“出路”。於是,李德禹身上始終帶著三樣工具:鋤頭、紙筆、生產隊的公章。

  周邊的鄉村紛紛從村成為居委會,民強依然是五橋街道的村庄。聽著鄉親們喊他“李隊長”,李德禹感到臉紅。李德禹不是沒有機會出去掙錢,但他說,自己出去可以找到門路,可村裡留下來的人到哪裡掙錢?必須讓鄉親們都有錢賺才行。

  李德禹要讓鄉親們看到民強真正強起來的那一天。李德禹1993年入黨,作為民強村的老黨員、老隊長,他深深感到責任在肩,村裡的老人是他的牽挂,這片土地更是他的牽挂。

  村裡老人馮萬梅膝下無子女,丈夫楊成林去世后,無人照料。李德禹說,在他小時候,馮萬梅十分疼愛他,每逢家中做好飯好菜,都會叫上李德禹來家中打牙祭。這份恩情,李德禹一直銘記在心。看著老人無人照管,他決定擔負起照顧馮萬梅的責任。為了照顧老人更方便,老人有需求能第一時間趕到,李德禹自掏腰包將老人的房子重新建在自家一牆之隔的地方,給老人添置新的家具和生活用品。老人生病時,李德禹是專業“陪護”人員﹔老人的房子破損,李德禹又成了專業“修理工”……妻子和兒子也加入其中,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

  走訪民強村,我們才知道,除了馮萬梅,李德禹照顧的村裡老人還有很多,大家都說這是一個好隊長,是一個真孝子。

  二

  李德禹知道,要發展就要解放思想。當年開具那麼多証明送民強人出去找到出路,現在該請這些人回來給鄉親們找出路,重新打量土地,耕種新的庄稼。

  李德禹干的一件大事就是重建村裡的宗祠。“讓大家記住自己的家鄉,記住自己的鄉愁。”李德禹說,“這是我們村裡的根,必須要保留下來,讓大家記住回家的路。”

  2017年3月,李德禹挨個上門走訪出生在民強村的企業家們,希望他們能出資復建宗祠,讓大家有個聚會和聚心的地方。大家都敬重他這個老隊長,紛紛表示支持。2018年4月,經過一年的修復和重建,宗祠以全新的面貌坐落在民強村中。為了喚起大家更多的記憶,李德禹走村串戶,踏遍山山嶺嶺,收集風車、石磨、石缸、斗笠、犁耙等傳統農具,讓宗祠同時發揮鄉情陳列館的功用。

  李德禹開始思考另一件事情,把這些遠走他鄉的民強人請回來,一起為民強村的發展出謀劃策。

  2018年春節到來之前,李德禹找了一家老面坊,買了幾百把土面條,還請人割了幾十塊臘肉。那是當年鄉村“走人戶”標准的禮物:三把面,一塊“人情菜”。

  春節一到,外出創業的民強人陸續回家過年,李德禹一家一家地拜年。打開包袱,擺上面條,擺上包著紅紙的“人情菜”,讓大家一下回到舊日時光。大家敬重的老隊長來拜年,讓這些企業家們十分驚訝,大家趕緊張羅回禮。李德禹說,這些我不要,我隻要你們的電話,民強請你們回來。

  有了這些外出的民強能人的電話,李德禹建起五橋街道第一個農村產業發展微信群——“民強大家庭”,告訴他們村庄的窮、村庄的苦,請求他們共同為民強的明天把脈支招。

  民強微信群就像民強那古老的祠堂一樣,把大家的心牢牢系在一起,外出創業的人們每天都能夠看到故鄉的信息。

  李德禹成了村裡最忙的人,有人不解,說你一個村民小組長,操那麼多心圖什麼?李德禹說,過去我給他們派工派活,因為我是隊長﹔今天我給他們派工派活,因為大家還是喊我“李隊長”。

  讓民強村名副其實,是民強人最大的心願。

  電話、微信請不回來,李德禹就天南海北地上門請。幾年下來,李德禹請回來遠遠近近不少民強人,相繼引進14家農業公司,全村4300畝土地流轉經營3800畝,種花種果,發展蔬菜,養豬養羊,培育山菌,全村土地仿佛一下子被喚醒了。

  三

  熊道常是民強村出去的創業能人,每一次回到村裡,李德禹就帶他看村裡的山山水水,拜望村裡的老人。熊道常說,我再不回家創業,以后就不敢回民強啦,我怕看到李隊長那雙期待的眼睛。后來,熊道常回村創辦了休閑農家山庄。古色古香的山庄,原生態的清雅環境,富有特色的傳統食物,豐富的休閑方式,引得各路游客紛至沓來,吸引了更多民強人回家創業。

  39歲的李小平老家在土壩,很早就出去搞建筑,干得風生水起。李德禹做通他父母的工作喊他回來,后來干脆走進他的建筑公司,說:“你發財啦,老家還窮得很,希望你致富別忘了家鄉人。”

  李小平把建筑公司交給其他人管理,回到老家土壩,將民強村200畝土地承包下來,栽種羊肚菌、櫻桃樹、枇杷樹、柑橘樹,在林下散養土雞,准備與熊道常聯手打造特色鄉村民宿。

  缺工人,李德禹挨家挨戶幫他請。缺流動資金,李德禹爭取街道支持向銀行貸款。羊肚菌很快投產並大獲成功,成為萬州的名貴山菌,鄉親們在家門口也能掙到錢了。

  熊道常、李小平回鄉創業的成功讓出去的民強人看到老家的發展前景。龔天河、王幫全、向成文等人都在民強村中發展起各自的產業,讓鄉親們能夠就近就業,讓曾經長苞谷、洋芋的民強村,長出了水果、山菌、桃花、中藥材。

  民強土地上全新的“庄稼”,吸引了更多外地客商走進民強。開州人唐明被村裡能人請到民強村,建起農業發展公司,起初種植中藥材,后來又乘勢發展蔬菜、櫻桃種植﹔民強村金龜山下,水波粼粼的萬家溝水庫旁,程志和他的生態農業開發公司在這裡落戶,種植優質水果嘉寶果……

  從李家山上俯瞰民強村,看到漫山遍野的桃花、李花、橘花,看到波光粼粼的水庫堰塘,還有大片長勢喜人的種植基地。以羊肚菌、大球蓋菇、嘉寶果、燕窩果、砂糖橘、蜜橘等為主打的1100畝特色水果農產品基地、1000畝蔬菜基地、200畝中藥材基地,匯聚民強。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4000元,到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躍升至1.8萬元。

  李德禹告訴我們,民強村的發展變化,讓那些曾經被人忽視的山野如今也熱鬧起來:山梁上建起了萬州國際滑翔傘基地,天空飄飛著五彩的滑翔傘﹔坳裡建成遠近聞名的越野車俱樂部基地,成為越野愛好者神往的地方……

  太陽出來了,李德禹推著馮萬梅老人去李家山山頂看桃花,春陽暖照,桃花滿坡,李德禹情不自禁地唱起山歌——

  “太陽出來羅兒,喜洋洋歐郎羅……隻要我們羅兒,多勤快羅郎羅,不愁吃來郎郎採光採,不愁穿歐郎羅……”

  馮萬梅像個小孩一樣,開心得拍打著輪椅,回過頭大聲喊著:“大聲點,大聲點,我聽不見!”

  “太陽出來羅兒,喜洋洋……”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30日 08 版)
(責編:雷昊、趙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