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國際國內

山西夏縣吉林大學考古實踐團隊——

追夢在廣袤田野上(為夢想奔跑)

本報記者  鄭洋洋
2022年02月22日09: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幅幅詳實精細的遺跡圖,一篇篇探方日記記錄下發掘的具體經過……不久前,19歲的大三學生閆沁林第一次上交了自己撰寫的考古總結報告。報告的內容,是她在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師村遺址進行為期5個月的田野考古實習的成果和思考。

  師村遺址是一處仰韶早期聚落遺址,2019年起由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運城市文物工作站協同勘探,曾先后發掘出仰韶文化早期的石雕蠶蛹與夯土遺存。年復一年,一批又一批吉林大學的師生來到這裡,與常駐的專家學者、當地擔任技工的村民一起進行考古發掘。去年夏天,閆沁林所在的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大三考古班,有40多名同學在師村遺址迎來人生第一次田野考古實習。

  畫遺跡線、判斷土質土色、找遺跡邊界……田野上,學生將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放在實踐中檢驗。閆沁林負責了一片探方,大部分時間裡,她都重復著畫線與刮面這類動作。

  閆沁林記得,一次她在密集的陶片間作業,右手握住兩根竹簽在土裡輕剔著,左手用刷子輕輕拂過去,一塊彩色物件從土裡露了出來。旁邊協作的技工康殿璋看了幾遍說:“從質地來看,有可能是動物角。”那次收獲,讓她印象深刻。

  每天晚上收工回到基地,閆沁林都會認真記錄當天的探方日記,畫好遺跡圖,還利用計算機進行文物建模。她說:“這些都是師兄師姐們手把手教的,之前都不會。”

  “田野考古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分水嶺,可判斷他們能否適應這份工作並滿懷熱愛地走下去。”考古隊領隊、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副院長段天璟在這裡駐扎已是第四年。在他看來,對於初出茅廬的學生來說,田野考古除了增長本領外,最重要的功能是德育,在實踐中立德樹人,啟智求真。

  “剛來時我聽不懂村民的方言。”閆沁林笑著說:“現在我比劃一個手勢,技工就知道我的意思了。”看到學生的成長,指導老師方啟很欣慰:“許多孩子來自城市,平時較少接觸農村生活,其實與技工和村民的相處也很重要。”在方啟看來,田野考古實踐一方面能讓學生近距離感悟中華文明燦爛的歷史,另一方面,老師以身作則、教學相長,傳遞更多的責任與擔當。

  2019年,考古現場的條件還很艱苦,當時師生都住在村民家裡。后來,在當地支持下建起了一個教學基地。一個大院子,幾排簡易的板房,外牆是學生自己畫的考古主題牆繪。基地雖然不大,各處卻起有獨特的名字,“探往齋”是文物庫房,“甜咸閣”是食堂,“桑梓軒”是宿舍,甚至還有圖書室和一條林蔭道。“考古有艱苦奮斗的傳統,我們盡力改善同學們的生活條件,把校園的文化、學校的精神帶到這裡來。”段天璟說。

  “考古是需要情懷的,隻有這樣,在重復性的工作裡才能覺得每天都能有新的發現與收獲。”方啟說。

  選擇了考古,日夜跟田野打交道,哪能不吃苦?然而在閆沁林看來,這正是她喜歡的工作。她說:“我覺得一定要做熱愛的事情。”她把現在的專業視為持續追尋的夢想,未來打算繼續深造,“我渴望去更多的田野考古現場,多學學,多看看。”

  傳承之外,還有對創新的渴望與探索。晚上8點,師生坐在基地的多媒體教室裡,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為他們介紹利用人工智能修復陶片的前沿技術與應用。“科技手段加上人文情懷,這樣的考古體現了時代的進步。”段天璟說。

  “我們不滿足於僅在象牙塔裡做學問,而是選擇扎根在深厚的泥土裡、廣袤的田野上。”段天璟說:“師生願意走出書齋,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為考古事業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22日 14 版)

(責編:段思齊、趙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