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國際國內

中國的全面小康,來自接續奮斗(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小康生活)

2022年03月18日08:3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2021年12月28日,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郜台鄉劉店村農戶在“柳編巷”內加工編織工藝品。
  人民視覺

  2021年9月16日,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縣舞水雲台旅游商品開發有限公司扶貧車間裡,繡娘在趕制苗繡產品訂單。
  影像中國

  2022年1月4日,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水東鎮馬祖岩岩下營地風光旖旎、草木茂盛,與一棟棟旅游民宿相互映襯,構成一幅多彩的秀美鄉村畫卷。
  人民視覺

  2021年4月25日,從上海外灘眺望陸家嘴,東方明珠塔、上海中心大廈等地標建筑在藍天白雲映襯下,組成優美的城市風景。
  影像中國

  長期生活在中國的外國友人,親眼見証著中國人民的辛勤勞作、頑強奮斗,見証著發達地區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偏遠地區摘掉“貧困帽”走向富裕,鄉村生活越來越美。他們感嘆,正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錨定目標、腳踏實地,經過一代代接續努力,才繪制出全面小康的宏偉畫卷

  

  “這些親眼看到的變化令人感動和振奮”

  本報記者  巨雲鵬

  上海浦東,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廈。坐在位於樓內第五十六層的辦公室中,上海中心大廈首席設計師、美國建筑師馬溯向窗外遠眺,黃浦江兩岸的美麗建筑群盡收眼底。

  “我是中國建筑設計行業的一名參與者,親眼見証了這個領域發生的變化。”馬溯說,他因為建筑與中國結緣,又透過建筑,見証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1999年,馬溯第一次來到中國,到訪了北京、天津和上海。“建筑是一個城市給人最直接的印象。”在上海,馬溯乘坐的出租車從浦西一路駛向浦東,他也一路觀察著這座城市的風貌。浦西有著很多具有歷史感的建筑,而以金茂大廈為代表的摩天大樓已經在浦東矗立起來。“我感覺到,中國既有悠久的歷史,又生機勃勃。”

  之后,馬溯到中國的次數越來越多。2006年,馬溯到上海參加上海中心大廈的設計競賽。那時,他已經參與設計過南京紫峰大廈和迪拜的哈利法塔。為了這次競賽,他和團隊創造性地設計了“旋轉”120度的摩天大樓參賽方案。“這樣的建筑外觀設計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比較超前的,它在中國被很順利地接受了。”2008年,馬溯團隊的方案被選中,從那時起,他開始常駐上海。

  在上海中心大廈的建設中,馬溯傾注了大量心血。由內而外,從結構到材料,他和團隊都精心研究、設計。上海中心大廈巧妙利用了自身的曲面結構,螺旋式上升的造型減小了風對大樓的影響,同時又通過先進的能源管理方式,大幅降低了建筑的能耗。2015年,美國綠色建筑認証委員會授予上海中心大廈LEED—CS白金級認証。2016年,世界高層建筑與都市人居學會授予上海中心大廈“世界最佳高層建筑獎”。

  “我去過廣西、湖北、吉林等省份,每到一處,都能感受到當地強勁的發展活力。”馬溯說,幾年前,他去吉林省長白山景區實地考察一個設計項目。第一次去時,項目周邊還沒有像樣的公路,兩年后再訪時,當地的公路交通網絡已初具規模,交通非常方便。“在中國,不隻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各地都在快速發展,越來越好。這些親眼看到的變化令人感動和振奮。”

  從金茂大廈到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再到上海中心大廈——浦東不斷升高的“天際線”,見証了中國發展的奇跡。這些年,因為參與了中國一些大型設計項目,馬溯與相關地方政府有過接觸與交流。他感到,“中國之所以取得巨大發展,最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及穩定的社會環境。”

  “我注意到,中國各級政府官員都很善於傾聽、學習,以及接受新的想法和建議。”馬溯感慨,這些年走訪中國各地,他見証了中國的教育、醫療、住房等涉及民生保障的各領域的發展,親眼見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為了人民生活得更好,一直在扎扎實實地努力著。“我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發展一定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人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美好。”

  

  “一棟棟現代化的教學樓拔地而起”

  本報記者  宋豪新

  問起在中國喜歡去哪兒玩,托比·西蒙茲豎起大拇指毫不猶豫地推薦:“中國的鄉村真的很美麗,一定要去看看。”

  坐在成都市中心的一家咖啡店裡,托比的思緒回到了從前。2008年9月,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歷史系的大三學生托比,成為四川大學的交換學生。“剛來成都時,我不會中文,人生地不熟,但是這裡給我留下了很熱情、不排外的第一印象,我很快就適應了中國的生活。”交換學習經歷雖然短暫,但他喜歡中國,喜歡這裡蓬勃的生機和人們的樂觀。當英國的學業完成后,他再次來到成都,一邊寫作,一邊和朋友創業。

  這些年,因為職業原因,他非常關注中國的教育發展,也走訪過許多地方進行實地考察。一位名叫莫石洗烏的彝族小姑娘的故事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2013年,托比第一次來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上田壩鎮四維村,走進莫石洗烏家。村子當時還沒通電,莫石洗烏一家人住在土房子裡,家裡隻有一盞煤油燈照明。莫石洗烏跟村裡其他小朋友一樣,最大的願望是家裡能裝上電燈,“有了燈,晚上就不怕黑了”。

  去年夏天,托比再次來到莫石洗烏家。當年的土房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彝家新居,幾個小孩子正圍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東京奧運會。家裡亮堂堂的,電冰箱、洗衣機等家電一應俱全。

  四川涼山地區水電資源豐富,但以前基礎設施跟不上,“背山靠水卻吃不上水”。得益於精准扶貧政策,國網四川電力公司在涼山地區持續投入,當地的水電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了地區經濟發展。村民告訴托比,這些年,村裡通了電,大家的日子也越來越好。2019年,四維村順利實現整村脫貧,摘掉了幾十年的“貧困帽”。

  經濟發展的同時,當地教育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托比對此深有體會:“今年再到大涼山,我又跑了好幾個縣。那些過去很貧困、見不到幾所學校的地方,如今一棟棟現代化的教學樓拔地而起。孩子們在寬敞、安全的運動場上暢快奔跑,校園裡到處是孩子們的笑聲和讀書聲……”

  再次與莫石洗烏聊起“夢想”,小姑娘笑著對托比說,“現在我的夢想是能考上大學。”

  望著窗外的車水馬龍,托比收起回憶,動情地說:“以前,我以為‘小康’是城市生活的‘代名詞’。大涼山的變化告訴我,‘小康’不僅在城市,也在鄉村。隻有‘老鄉’們都‘小康’了,才是真的小康。看到村民們生活的巨大變化,許多像莫石洗烏一樣的孩子,在物質、教育資源改善后,擁有了更美好的理想追求,我由衷地感慨中國共產黨的偉大。”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托比說,“在大涼山,我終於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

  

  “木窗換成鋁合金窗,土牆加固成磚牆”

  本報記者  喬  棟

  “還沒吃飯哇,快進來哇!”馬小月一口流利的沁源方言,咧嘴樂著把來人領進屋子。“哇”是山西方言裡一種獨特的尾音用法,來自緬甸的馬小月如今已深諳其“精髓”。

  馬小月和丈夫高寶紅在緬甸工作時相識、相戀。她從小就聽說中國很大,很想到中國看看。14年前,她跟著丈夫高寶紅回到山西沁源縣景鳳村。剛來中國時,馬小月幾乎聽不懂普通話,更不用說“十裡不同音”的山西方言。為了盡快融入,她就每天打開電視機,跟著電視節目主持人學中文,跟著身邊的村民們學方言。

  中文講得越來越好,馬小月在這裡找到了家的感覺,也感到在這裡的生活越來越好。2014年開始,村裡有了駐村工作隊。在扶貧貸款的幫助下,馬小月家加入了村裡的養牛合作社。“合作社一共有十幾頭牛,每家派一個人,白天輪流放牛。”養牛給他們家帶來了每年1萬多元的收入。高寶紅也在政策幫扶下成為一名護林員,定期護林巡山,每年也有1萬多元的收入。

  經濟收入不斷增加,周圍的居住生活環境也在不斷改善。村裡實施了危房改造工程,馬小月家的老房子經過改造,煥然一新。“木窗換成鋁合金窗,土牆加固成磚牆。”馬小月家門前有條七八米寬的小河,以前人們往來都得踩著河中間的石頭墩過河。一旦雨季漲水,石頭墩就會被水淹沒,孩子們出門上學都成了問題。為了解決村民們的出行問題,去年,小河上修了一座嶄新的吊橋。“再也不用擔心孩子們上學遲到了!”馬小月說。

  “媽媽,最近身體怎麼樣?”手機視頻電話裡,馬小月和遠方的母親打著招呼。閑暇時,她喜歡跟媽媽、姐姐分享中國不斷發生的變化。

  “我們村這幾年的變化太大了!”說起“變化”,馬小月的話匣子就打開了。這個位於太岳山腹地的村落山清水秀,這些年搞起基礎設施提升工程,鄉村旅游搞得風生水起。

  馬小月家也吃起了“旅游飯”。“我家裡空著幾間房子,村干部和我們商量過,裝修一下搞個農家樂最合適。”裝修之余,她還開通了短視頻平台賬號進行直播,講述外國人在景鳳村的生活,收獲了上萬粉絲。去年,沁源縣政府在網絡平台推介當地農特產品,馬小月還當起了“帶貨主播”。

  “第一次直播帶貨,我其實挺緊張。”馬小月笑著回憶,“剛開始隻有幾十個人看,賣的東西也都是當地自產的小米、蘑菇、木耳等山貨,買的人估計都是支持我的本地‘粉絲’。”此后,馬小月又參加了幾場直播帶貨。“觀眾慢慢多起來,有一次賣了幾千塊錢,我還跟著賺了不少錢呢!”

  前兩年,有首名叫《清新的小女孩》的緬文歌曲火遍馬小月家鄉的社交網絡。馬小月在拍短視頻時,經常選它做背景音樂。“這首歌的中文版叫《世界這麼大還是遇見你》,就像我和我丈夫的緣分一樣,也像緬中兩國人民的胞波情誼,‘一起走過許多個四季,天南地北,別忘記我們之間的情誼’。”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18日 17 版)

(責編:段思齊、趙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