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臨縣:文明新風拂面來

又是一年春來到,在移風易俗永不停滯的探索中,山西省呂梁市臨縣邁過一個又一個習俗的羈絆,徐徐展開了一幅又一幅文明的畫卷。如今,在臨縣,移風易俗漸成共識,崇德向善蔚然成風,老百姓們真切感受著文明實踐帶來的喜人變化。
婚事新辦省心省錢
“事宴飯菜費用花了3000多元,兒媳婦沒要彩禮,沒買金銀手飾,一場婚禮花了不到1萬元。”臨縣安業鄉前青塘村村民劉文明現在談起兒子去年臘月初三的婚事,仍是笑容滿面,他說給兒子辦了一場讓全村村民交口稱贊的文明婚禮。
劉文明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按照常理,兒子劉軍作為最小的孩子這場婚禮一定是要“大辦”的。但是婚禮上,沒請婚慶,沒有煙花鞭炮,6輛婚車都由自家親戚提供,參加婚禮的隻有雙方至親,早上粉湯油條,中午自助餐涼熱6個菜,大家勤拿少取,做到了“光盤行動”。簡單卻極具人情味,這場婚禮使村民拍手叫好。
村裡結婚發生的這些變化,得益於臨縣開展的移風易俗行動。五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臨縣對各村紅白事不搞一刀切,而是由各個鄉鎮制定參考標准,全縣504個村(社區)結合實際在“移”“易”上“動念頭”,建立了“一約四會”,即移風易俗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如城庄鎮城庄村的移風易俗村規民約提倡結婚零彩禮,不要車、不要房,親屬禮金不超200元,其他人不超過100元,不擺宴席吃“大鍋飯”……將移風易俗“軟任務”變成“硬約束”。
前青塘村67歲的王貴順,自23歲起幫鄉親們操辦紅白喜事共1300多場,是村裡紅白事宴名副其實的“總管”,論村裡的變化,村民都認為他最有發言權。
“以往村裡結婚辦事宴,每桌菜至少得450元左右,婚車10輛起步,擺宴時間長儀式繁多,紅白喜事成了村民相互攀比的‘舞台’,雖然人人覺得有負擔,但沒人願意捅破這個‘泡沫’。”王貴順說通過縣鄉村開展移風易俗一系列的舉措推動,現在村裡擺酒席一桌菜不足50元,浪費現象減少了,一個事宴至少能省一萬多元,這對村民來說是很大一筆開支。
隨著移風易俗工作的深入推進,不少群眾的思想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喜事新辦、厚養薄葬、勤儉節約已逐步深入人心,前青塘村也被命名為“呂梁市移風易俗示范村”。
“和前青塘村一樣,臨縣湫河兩岸的其他鄉鎮農村社區,移風易俗新風尚也蔚然成風。”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李玉峰欣喜地說。
喪事簡辦有裡有面
去年臘月二十六,臨縣城庄鎮陽宇會村張宏祥的母親去世辦事宴。沒有殺豬殺羊大擺宴席,沒有購買繁多的紙扎祭品,沒搞任何吹吹打打的活動,簡單朴素。
“按照以往的習俗,母親去世,我們子女四人一定要給她辦個風風光光的喪禮,至少要請上兩班響工,事宴大辦三四天,讓她老人家走的風光體面。”張宏光說,“如果辦的寒酸,不僅我們自己心裡過意不去,還怕鄉裡鄰居笑話。”但是,有一個人改變了張宏祥的想法。在他母親病故后,城庄鎮黨委書記孟飛第一時間上門慰問,並結合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形勢,宣傳城庄鎮黨委政府關於倡導移風易俗的倡議。經過一番耐心勸說引導,張宏祥認識到在母親生前盡了孝道,讓老人家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安享晚年這是實實在在的事,逝后從簡治喪這不是不孝,這是文明的體現。
張宏祥特別認同移風易俗下的辦事宴方式,習俗下的喪葬儀式極為繁瑣,花費大負擔重,這次事宴至少為他節約了一萬多元,相當於他外出一年打工所得。
城庄鎮人大主席高利春介紹:“鎮政府出台的《關於推進移風易俗工作三項措施》,要求村民事前填寫報備單並進行審核建立台帳,鎮村領導干部及時上門宣傳引導做好村民思想工作,事中再對照村規民約和報備單進行現場督促檢查,讓群眾的思想實現了從‘重面子’到‘重裡子’的轉變。”
據了解,去年以來,臨縣共勸導紅白喜事簡辦50余場次,倡導文明新風辦理紅白喜事153起,幫助群眾節約資金78萬余元。
臨縣城庄鎮城庄村村民張建飛計劃給孩子隆重過12歲生日,親戚朋友通知了百余人,在鎮領導的宣傳引導下,全家人在家為孩子過了一個簡單溫馨有意義的生日。
“城庄鎮把移風易俗當成一件惠民生、解民憂的大事來抓。”城庄鎮黨委書記孟飛介紹,“為破除陳規陋習,把婚喪喜慶事宜納入村規民約中,通過出台規范性指導意見,對紅白喜事作出規定,統一費用和宴席規模標准,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
新風拂面常易常新
“改革開放新時代,各行各業發展快,移風易俗提的對,做表率﹔婚事新辦立新家,不要房來不要車,夫妻互送愛情花,人都夸﹔德才兼備眾領導,改變舊習有頭腦,造福鄉親與父老,實在好……”
在臨縣湫水柏林苑社區,居民自編自演的移風易俗“三句半”,涵蓋了控制酒席、喜事新辦、厚養薄葬、喪事簡辦、整治不良風氣等內容,成了社區老少的“順口溜”,也充分展示了臨縣干部群眾追求美好生活,踐行時代新風的生動局面。
舊風俗在改,新風尚在立。這樣的好勢頭要揚起來,移風易俗才真正有盼頭。為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傳播好聲音、弘揚主旋律,臨縣創新載體引領移風易俗步入新時代。開展了“立足崗位、爭做最美巾幗奮斗者”移風易俗文明勸導巾幗志願服務活動﹔成立了132支志願服務隊,在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廣泛開展移風易俗志願服務﹔舉辦“3.5”學雷鋒志願者日活動,向磧口景區的游客講述文化歷史,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在校園內開展清明祭英烈、歌詠比賽、向國旗敬禮等活動﹔利用臨縣秧歌、三弦書、快板等基層老百姓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形式,用“鄉土音”引導村民破陳規、除陋習、傳文明、樹新風﹔針對部分農村群眾求佛拜神、“驅鬼還魂”等封建迷信行為,用親友、鄉賢的力量進行勸阻,逐步改變封建迷信的陳規陋習。
今年以來,臨縣依托全縣504個村(社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傳承好家風、爭當文明戶”活動。在“看紅白喜事,評勤儉之家、看環境衛生,評最美庭院、看贍養老人,評孝善之家、看家庭教育,評重教之家、看鄰裡和睦,評友善之家”五看五評活動中,先后評選出“最美庭院”18600余個、“好媳婦”“好公婆”8830名、孝善之家13320個、“重教之家”10個、友善之家568個。一個個先進典型,一戶戶文明家庭不斷涌現,用群眾身邊的凡人善舉、感人故事,引導人們見賢思齊。
據了解,臨縣在開展“1363”工作思路的基礎上(“1”即最終達到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一個目標﹔“3”即堅持移風易俗與山西省文明縣城創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鄉村振興三個有機結合﹔“6”即抓實思想教化、宣傳引導、文化滲透、典型引領、基礎建設、制度夯實六項工作﹔“3”即建強領導、運行、督查三個機制),將在全縣范圍內廣泛開展移風易俗示范村鎮創建工作,再評選表彰10個移風易俗示范鄉鎮、100個移風易俗示范村(居),通過典型示范引領,持續推進文明鄉風建設,著力打造移風易俗“新樣板”,力爭在2022年底,全縣60%以上的村(居)達到縣級以上移風易俗示范村(居)標准。
“文明是美好,是溫暖,更是力量。希望通過開展移風易俗示范村鎮創建活動,把村鎮的新風正氣樹起來,逐步實現移風易俗常態化、婚喪事務規范化、民間習俗文明化,努力提升臨縣的‘文明指數’和‘幸福指數’,讓文明新風吹遍臨州大地,激勵人民群眾奮進新征程,助力鄉村振興,建設美好家園!”臨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縣移風易俗領導小組副組長王桂秀說。(來源:臨縣宣傳事業發展中心 張娟娟 劉生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