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教育科技

大同市第一高級職業中學校:“五個聚力”開創“五高”發展新局面

人民網記者 張婷婷
2022年05月08日21:24 |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字號

作為大同職教的窗口學校,近年來,大同市第一高級職業中學校(簡稱“大同一職中”)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初心使命,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內涵、樹師風、抓育人、提質量、謀發展、促服務,始終致力於打造中等職業品牌學校建設。

2021年,繼省級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之后,大同一職中又成為山西省“高水平中職學校建設計劃”中一員。面向“十四五”,大同一職中堅持“五個聚力”,開創“五高發展”新局面,主動擔負起培養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職責,為山西經濟社會發展和大同市職業教育發展貢獻大同一職中的智慧和力量。

聚力黨建引領,為“高標准發展”提供思想保障

據介紹,該校始終堅持黨對職業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工作的全面領導,謀大局、促新局,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學校黨總支定期對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工作、德育工作、校園文化建設工作進行研究,深入實施黨總支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實現“雙帶頭人”全覆蓋,落實落細黨員干部下班級指導制度,牢牢把握學校思想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依托信息技術,通過“互聯網+黨建”思路,構建黨總支帶動、支部推動、黨員互動的黨建工作新模式。

同時,該校成立“黨旗領航建設”思政教育工作室、德育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美育名師工作室、專業名師工作室,打造“護苗保‘未’·綠色衛士”、“全育人·興勞育”勞動教育文化、“紅色·賡續”特色文化育人、“志願服務·引領文明新風”、“樹風鑄魂·藝術培根”5個特色文化育人品牌,不斷建好“黨建+”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陣地”。系統推進以黨建促校企合作、以黨建引領專業群建設、以黨建引領師資隊伍建設、以黨建引領校園文化建設為主題的黨建工作,將黨的理論優勢轉化為思想教育的引領力,將黨組織優勢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動員力,將黨的制度優勢轉化為事業發展的管控力,將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轉化為服務師生的執行力,構建立體化“三全育人”體系,整體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線上學習與線下實踐、校內培育與校外涵育四個一體化進程。

多年來,該校黨總支連續榮獲“大同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干事創業的內在動力不斷增強。

聚力特色辦校,為“高速度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職業教育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特色是職業學校辦學的品牌,提升質量是職業學校的生命線。

據介紹,“十四五”期間,該校把類型定位作為謀劃職業教育工作的邏輯起點,按照“創特色、穩規模、強師資、提質量”的總方針,從著眼學校未來跨越式發展、實現新突破的角度,對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信息化建設等進行長遠布局和科學規劃。

一方面,注重德育載體建設,通過虛擬“育人”場館,延伸學習空間,實現思政課建設供給側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加強實訓基地建設。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推動數字化、智能化實訓基地轉型升級,逐步形成以信息技術專業群為前沿,旅游服務專業群為核心、音樂和美術繪畫專業群為兩翼,涵蓋學歷教育、技能培訓、社會服務,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專業設置整體布局,強化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地位,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高效推進學校現代化建設。

與此同時,該校還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三教”改革,打造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打造省級、市級高水平專業群,形成了不同等級的專業群布局,以及特色鮮明的專業體系,取得了豐碩的專業建設成果。在省市技能大賽中教師、學生獲三等獎以上獎項53個,學校獲評“山西省、大同市學業評價改革試點單位”等榮譽。同時,該校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優勢,連續三年承辦大同市職業技能大賽,赴雲州區開展職業培訓、宣講活動等社會服務活動,完成“人人持証技能社會”職業技能培訓200人,職業技能鑒定580人。

聚力內涵立校,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創新動力

內涵建設是學校深厚歷史底蘊的集中展示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是實現學校高質量創新發展的有效途徑。多年來,該校遵從“五育並舉、文化育人、內涵立校、德技雙馨”的校園文化建設思路,發揮文化引領功能,系統做好文化育人頂層設計。

在傳承“立德篤學健體雅行”校訓基礎上,該校凝練出“篤學樂為尚美善行”的新校風,“博學樂業崇真善導”的新教風,“好學樂踐勤思善問”的好學風,引領建設以“習慣固本精技賦能”為班級文化核心的個性化好班風,形成“一訓四風”全面而和諧的校園核心價值觀,倡導“崇尚情懷育人培育雙馨人才”的追求。用“民族記憶”堅定文化自信,打造“非遺進校園”文化活動﹔開展校園文化“十個一工程”,打造校園文化精品﹔創辦“大同一職中校報”,開展文明風採系列活動,成立12個學生社團,成立大同一職中團校,組建校園廣播站,全面建設內涵豐富的校園文化,搭建學生個性化發展平台,讓校園文化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助力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同時,該校以專業內涵建設為核心,以技能競賽為抓手,不斷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堅持就業與升學並重的“雙輪驅動”辦學模式。立足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推動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縱向貫通,為學生搭建可持續發展平台,助力學生職業發展,為區域經濟社會培養復合型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

2021年,該校開設直升大專班4個,職普融通班3個,各專業學生在省級技能比賽中獲三等獎以上獎項18個,高考和對口高考升學40人,校團委獲評“大同市五四紅旗團委”。學校榮獲“第三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全國文明校園先進學校”“山西省文明校園”“大同市教育系統2021年創建文明校園先進單位”“大同市中小學勞動教育示范學校”“大同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稱號。

“十四五”期間,大同一職中在堅守初心使命中立德樹人,在堅定執著中開拓創新,在聚力質量中尋求特色,在推進內涵中謀求發展,高質量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政教育融通共建,實現高質量發展奮斗目標。

聚力提質培優,為“高水平賦能”擘畫發展藍圖

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在於提升辦學質量,提升辦學質量要以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為主線,夯實基礎、補齊短板,深化改革、激發活力。

多年來,該校通過兩項改革,使學校的發展潛能得到有效發揮。圍繞結構化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完善學校師資培訓體系,加大師資培養培訓力度,定期組織和選派專業骨干教師研修訪學,建立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師分類評價標准,著力打造“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實施“師資隊伍建設三年規劃”,建設“復合型、技能型、研究型”師資隊伍﹔系統實施“‘雙師型’教師提升工程、青年教師提升工程、骨干教師提升工程、專業帶頭人提升工程、名師提升工程、企業兼職教師提升工程”六大提升工程﹔提升教師“課堂組織創新教學設計能力、專業核心能力、教育教學研究能力、校企合作服務能力”四大能力,為教師隊伍良性發展賦能。2021年,在成立計算機專業名師工作室之后,學校又成立了旅游專業名師工作室。

深入推進“課堂革命”,引導教師創新應用項目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信息化教學等教學模式,積極開展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互動式教學,探索實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打造優質課堂、理想課堂和生態課堂。

探索構建“紙質教材+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平台”的教材建設模式,系統推進校本教材建設、課程教學資源庫建設,開發在線課程、系列微課、課程思政資源庫等,逐步完善信息化教學體系,推進教育教學現代化。

不斷推進“1+X”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制度試點工作。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緊密對接職業技能等級標准,校企合作開展系統培訓,推動學校專業群課程模塊與職業技能等級証書有機對接,逐步實現“崗課賽証”融通,逐步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滿足了行業企業用人需求,為探索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聚力產教融合,為“高融合辦學”搭建發展平台

立足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聚力探索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積極構建校企雙元德技並修協同育人機制與模式,拓展校企合作內涵,擴大學校發展空間。近年來,學校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知行合一為抓手,不斷深化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內容,創新學校的辦學模式,為學校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實現校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全覆蓋和全參與,實現校企協同育人。

通過創新與實踐校企合作雙主體辦學模式,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導向,該校不斷探索多樣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和育人模式,先后與京東、青島海爾、江蘇誠功、大同泰瑞等知名企業在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分階段建設校企融合實訓基地、職業體驗場地,構建企業深度參與的多元化辦學格局。與大同泰瑞集團合作共建首屆建筑水電設備安裝與運維班,開啟了校企雙方共榮共進的嶄新局面,逐步形成“立足本市、服務產業、校企融通、全程合作”的校企合作特色與模式。與此同時,該校依托大同市及周邊區域豐富的旅游資源,建成省級職業教育旅游示范專業。

“十四五”期間,該校將以奮楫者的姿態繼續走在改革創新前列,不斷優化專業設置,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吸引企業依法參與辦學。堅持“內培與外引”“名師與雙師”“質量與特色”一起抓的原則,建設骨干教師為主體、帶頭人為核心、名師為引領的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依托“品德修養、文化素養、職業技能、創新意識”四位一體的現代職業教育育人體系,探索“德技並修”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打造職業教育品牌高地。

“我們將牢牢把握山西省打造‘技能山西’這一機遇,以省級高水平中等職業學校項目建設為契機,把培養高復合型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辦學使命,把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作為辦學重任,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為山西省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學校‘五高’發展新篇章。”大同一職中相關負責人表示。

(責編:張婷婷、張臨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