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國際國內

巧思實干,補齊場地短板(全民健身添彩美好生活)

本報記者  李  碩  鄭  軼
2022年05月19日08: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開欄的話

  鋪上瑜伽墊,伴隨動感音樂,跳起毽子操——最近,這樣一幕出現在很多家庭的客廳裡,“線上運動直播”帶動全民健身持續升溫。多元化的健身需求,承載著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8方面29項政策措施,推動加快體育強國建設。場館設施如何完善、活動怎麼組織、群眾如何參與?本版今起推出“全民健身添彩美好生活”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漫步於南護城河沿岸,頭上柳梢低垂,腳踩紅色路面,一路風景宜人。這條位於北京西城區的8公裡濱水健走步道,自去年底落成后,已成為周邊居民日常鍛煉的好去處。

  健身去哪兒?這曾是群眾日常參與體育鍛煉的一個難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深入實施,百姓身邊的健身場地設施逐漸增多。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體育場地397.1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41平方米。不過,與大眾快速增長的多元化健身需求相比,健身場地設施總量不足、供需不平衡的缺口依然存在。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5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打造更為綠色便捷的健身場地設施,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解題思路。“要推動健身場地設施由服務大型競技賽事向服務老百姓日常健身轉變,由貪大求洋向綠色生態和經濟實用轉變,更好服務群眾。”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說。

  大型體育場館用起來

  4月16日,為期1個月的“冰立方”冬奧文化大眾體驗季正式開啟,迎來北京冬奧會賽后的首批觀眾。沉浸式體驗冰壺項目,全方位感受冬奧氛圍,讓冰雪運動愛好者流連忘返。未來這裡還將通過“冰水轉換”切換為“水立方”,開放熱身池用於群眾游泳健身。

  賽后敞開大門,積極向社會開放,北京冬奧會場館在可持續利用方面探索新路。在北京賽區,絕大多數冬奧會場館是對北京2008年奧運會場館的再利用,早在改造建設之初,就作出了賽后面向大眾的規劃,為其他大型體育場館實現“持續利用、反復利用、綜合利用”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

  五棵鬆體育中心通過“冰籃轉換”,在北京冬奧會期間轉換為冰球賽場。當初作為訓練館的五棵鬆冰上運動中心“冰菱花”,賽后轉型為一站式家庭樂活體驗中心。“未來,這裡將成為以冰場為主導的體育商業相融合的服務綜合體,公眾既能體驗冰上運動,還可享受多種休閑娛樂服務。”北京五棵鬆文化體育中心有限公司品牌推廣總經理袁穎慧說。

  以往,大型體育場館總給人以“高大上”的距離感,有些賽后利用率不高甚至閑置,群眾滿意度不高。而今,越來越多的體育場館走上綠色低碳轉型、提升服務質量的“自我造血”之路。目前,國家體育總局正組織編制綠色體育場館運營評價通用規范。去年國家體育總局在浙江、江蘇等6個省份啟動了公共體育場館開放綜合試點,內容包括場館信息化、節能降本改造等。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公共服務處處長趙愛國表示:“體育場館需要營造便捷的運動健身環境,建立更靈活的管理機制,也要積極引入社會力量運營,將場館打造成體育組織和體育賽事的大本營,才能吸引更廣泛的健身群體,形成良性循環。”

  服務大型賽事打響招牌,通過賽后利用聚集更多人氣。在湖北,荊州市體育中心是2014年第十四屆省運會開、閉幕式舉辦地,而后依托場地優勢,培育起多家體育培訓機構,形成一個體育項目多家俱樂部良性競爭的局面,還有30名教練長期受聘於城區中小學進行訓練指導。同時,通過聯絡有關組織,以低收費形式合辦具有當地特色的群眾賽事及趣味運動會,打造一站式服務模式。

  場館用得好,關鍵在動腦。解決賽后利用難題,需要因地制宜找出路、想辦法。趙愛國建議:“各地可以依托現有場館積極開展社區運動會等體育賽事活動,把‘冷場館’變成‘熱資源’。”

  城市“邊角地”活起來

  在四川成都的一處高架橋邊角地,“長出”一座多功能健身樂園。這個位於二環路刃具立交橋下的運動空間,不僅能開展籃球、乒乓球等健身項目,還打造出9個時尚運動主題區。來鍛煉的市民稱贊說:“這個運動場所烈日晒不著、下雨淋不著,非常實用。”

  將城市“邊角地”開發成運動場地,優化城市全民健身功能布局,打造現代時尚的健身場景,正是《意見》所倡導的發展方向。溫州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教授易劍東表示,打通群眾健身的“最后一公裡”,需要跳出“場館思維”,要在機制創新的基礎上建設方便居民、服務生活的新型體育空間形態。

  在福建,利用公園綠地、公共建筑屋頂等空間就近建設社區“運動角”,福州的“福道”、廈門的環東海域浪漫線已成為群眾健身的網紅打卡點﹔在山東日照,結合舊城改造,盤活城市空閑土地,全市近200個老舊小區內或小區周邊配建了健身設施……

  廣泛發掘城市土地潛力,運用市場機制盤活低效用地,增加開敞式健身設施。各地的積極探索,讓更多城市的“邊角地”在全民健身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改建體育場地設施要因地制宜,最重要的是符合標准,注重安全。”趙愛國說。

  近年來,群眾的健身需求日趨多元,與傳統的在硬質運動場館進行鍛煉相比,人們更喜歡在自然環境中享受運動的愜意。合理利用自然場景布局,將健身場地設施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成為很多地方完善體育設施的發力點。廣西南寧的李寧體育園與青秀山風景區相鄰,自2011年投入運營以來,逐步完善體育配套服務,每年接待大眾健身超過300萬人次。

  控制大型體育場館的規模和數量,推進體育公園建設,補齊戶外運動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將成為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間的重要導向。“場館要堅持綠色生態,盡量做到耗能低,周邊環境也更加符合生態的要求,讓大眾走向大自然,在綠色生態的環境中參加體育鍛煉。”趙辰昕說。

  “百姓健身房”多起來

  對浙江嘉興市民來說,一天隻花1元錢就能在家門口“燃燒卡路裡”。截至2021年底,嘉興已建成285個智慧體育社區(村),161個百姓健身房,用戶數超過22萬。打造群眾身邊的體育生態圈,距離是關鍵,便民是導向。“百姓健身房和多功能運動場由於服務模式的迭代升級和全要素管理,場館利用效率大大提高,老百姓參與運動的熱情不斷提升。”嘉興市體育局局長王蕾表示。

  在場地設施之外,嘉興還擁有體育社群3458個、社會體育指導員1234人,通過智能物聯模式形成了“健身場地一張圖、健身組織一張網、賽場活動一入口、科學健身一條鏈、運動檔案一記錄”的服務閉環,可滿足群眾多元化的健身需求。

  像這樣的 “百姓健身房”,如今正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推廣普及。《意見》提出“構建多層次健身設施網絡和城鎮社區15分鐘健身圈”,還規定了“新建居住區要按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於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於0.3平方米的標准配建公共健身設施”。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認為,這些措施從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出發,兼具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全民健身搭載“智慧快車”,跑出了新的加速度。在江蘇,每一處室外健身設施對應一名“場長”,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群眾還可以登錄“江蘇體育”小程序直觀了解本地區場地設施,並進行“一鍵報修”,這些有效的措施為群眾常態化健身提供了便利。

  “現在,群眾對健身的需求在提升,無論是場地設施建設還是運營,要更多引入社會力量。”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陳元欣建議,“政府可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將一個區域的健身設施委托給專業的社會力量,統一進行巡檢維護。依托智能化的設施管理平台,讓居民健身更加便捷安全。”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19日 16 版)
(責編:段思齊、張臨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