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書寫山西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2022年05月21日08:13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從連綿呂梁到蜿蜒汾水,從黃花基地到農家小院,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關切言猶在耳,3500萬三晉兒女倍感溫暖。

從巍巍太行到滔滔黃河,從雁漠古域到堯舜故裡,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指引方向,3500萬三晉兒女奮力前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和考察調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以“兩山”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為引領,以“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重大工程為抓手,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全生態治理提升質量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要廣泛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每人植幾棵,每年植幾片,年年歲歲,日積月累,祖國大地綠色就會不斷多起來,山川面貌就會不斷美起來,人民生活質量就會不斷高起來。”

“一次不行就再種一次,一年不行就來年再種。”右玉縣右衛鎮頭水泉村黨支部書記王明花總是這樣向后輩講述右玉人的堅持。

因為這樣的堅持,黃沙窪,小老楊、油鬆、樟子鬆隨著山坡延伸﹔馬頭山,落葉鬆、檸條、杏樹在荒溝裡扎下根﹔蒼頭河濕地,黑鸛、鴛鴦、蒼鷺在這裡繁殖停棲……今天的右玉,成為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也成為我省唯一全縣域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右玉,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從70多年前的“不毛之地”,到今天的“塞上綠洲”,一代又一代的右玉人硬是用雙手為一座座荒山抹上了綠色,林木綠化率從0.3%提升到了57%,創造了生態奇跡。現在的右玉走上了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2020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特別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不要搞急功近利的政績工程,多做一些功在當代、利在長遠、惠及子孫的事情。”

近年來,我省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握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定位,統籌“全生態”治理,按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快進鍵。

加快科學綠化步伐。啟動實施“兩山”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高質量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2017年以來,全省累計完成營造林2426.89萬畝。在全國率先提出“系統抽樣+遙感判讀+現地核實”年度清查技術,2020年底森林覆蓋率達23.57%。

增強蓄水保土能力。以小流域為單元,通過實施塬面保護、林草植被治理、淤地壩建設等一系列水保工程,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38萬平方公裡,全省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到5.89萬平方公裡,黃河入河泥沙量大幅度減少。

構建綠色生態屏障。大力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國家生態治理工程和環京津生態屏障區建設、通道及兩側荒山綠化等省級生態修復工程,風沙區防風固沙生態骨干體系基本形成,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控制。“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防沙治沙面積579.95萬畝。

生態治水河湖秀美。“七河”的流域面積佔到我省國土面積的72%。從汾河干流新二壩、沁河重點段河道治理到滹沱河繁峙段生態修復等工程,我省“七河”及重點支流治理項目持續推進,生態修復成效顯著。

全方位保護筑牢根基

初夏時節,汾河碧波蕩漾,兩岸綠樹成蔭。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他要求山西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環境污染綜合治理、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方面採取超常舉措,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

時隔3年,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山西,在汾河太原城區晉陽橋段,沿汾河東岸步行察看。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匯報后強調:“要切實保護好、治理好汾河,再現古晉陽汾河晚渡的美景,讓一泓清水入黃河。”

寧武縣作為汾河的發源地,流域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69.1%。我省啟動汾河全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以來,寧武縣對汾河實施了全方位的保護和大規模的治理,汾河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頭馬營村村民李晉鵬這樣說:“水越來越好,岸越來越綠,汾河越來越美了。”

實踐中,我省強化頂層設計,綜合施策,統籌推進。

完善制度。制定《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條例》,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首次上升到法律保護層面。出台《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堅決打贏汾河流域治理攻堅戰的決定》《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實施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決定》,全面打響保護母親河的攻堅戰。推行《山西省黃河流域國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管理辦法(試行)》,同時落實《山西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推動產業生態化。

構建體系。林長、河長、湖長,“三長”的五級組織體系“全面見效”,科學劃定管護網格,形成資源有人管、事情有人做、責任有人擔的保護格局。3.37萬名林長、17675名河湖長覆蓋全省所有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林長+”“河湖長+”的模式形成強大保護合力。

強化機制。出台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完善濕地分級管理體系和保護修復保障機制,啟動省級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和退耕還濕試點。持續加強天然林保護。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完善全省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自然保護區管理能力,85%的陸生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

全系統發展成效倍增

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考察時多次談及綠色發展的重要性,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時指出,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抓好“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治理,扎實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引導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山西沿黃地區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

臨縣磧口鎮位於湫水河與黃河交匯處,湫水河的黑水污泥一度讓“九曲黃河第一鎮”蒙羞。這些年臨縣著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磧口古鎮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旅游產業日漸興旺。

實踐証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多管齊下打造宜居環境。緊緊抓住“轉型、治企、減煤、控車、降塵”五個關鍵環節,建立“斷面包保”強化工作機制,謀劃實施省級水污染治理重點工程,交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山西答卷”。2021年,全省PM2.5濃度降至39微克/立方米,首次進入“30+”﹔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71.3%以上,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

專項行動提升水質水量。開展“清河行動”、河道採砂專項整治行動和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淨化河道,涵養水源,改善生態環境﹔連續實施汾河、桑干河生態補水,通過萬家寨南干線向汾河水庫調引黃河水,再由汾河水庫向下游河道下泄生態流量,有力保障了“一泓清水入黃河”,干流兩岸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五大項目激發增收動能。創新扶貧造林合作社機制,聯動實施林草生態扶貧“五大項目”,啟動實施林草生態扶貧PPP項目,2017年以來,林業生態扶貧每年帶動52萬多貧困人口增收10億多元。聚焦鄉村振興,出台《關於貫徹落實鞏固拓展生態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深挖林草增收潛力,林木種苗產業產值達70億元。

一項項措施落地落實,一個個成果驚艷喜人。三晉兒女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不斷豐富生態文明建設的機制和路徑,書寫山西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記者張麗媛) 

(責編:段思齊、張臨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