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態環境綠意盎然 2022年,山西優良天數比例提至74.5%﹔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87.1%,汾河水質穩定在Ⅳ類以上,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近10年來,山西每年造林400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提升,一大批候鳥在這裡棲息繁衍……藍天常駐、碧水常清的美好願景加速實現。 圖①:黃河呂梁市興縣段,靜興高速公路連起呂梁山和黃河水,呂梁山綠蓋疊翠。 劉亮亮攝(人民視覺) 圖②:夜鷺棲息在長治市襄垣縣三漳濕地公園。 張國平攝(人民視覺) 圖③:朔州市右玉縣四道嶺雲霧繚繞。右玉林木綠化率從0.26%增至57%,生態牧場、特色旅游鼓起村民“錢袋子”。 徐 吉攝(人民視覺) 圖④:汾河太原城區晉陽橋段水清岸綠。目前汾河太原城區段水質已達地表Ⅰ類—Ⅲ類標准。 宿曉健攝(人民視覺) |
 |
能源產業綠色低碳 山西加快釋放煤炭優質產能,推進5G智慧礦山建設和綠色開採技術推廣,煤炭先進產能佔比提升至80%。截至4月底,山西電力新能源裝機4173萬千瓦,佔比34.0%。1—4月,新能源發電量28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6.1%,佔全省發電量20.0%。2012年以來,山西單位GDP能耗累計降低33.2%,逐步實現低碳、綠色發展。 圖⑤:忻州市定襄縣,風力發電機矗立山脊。 張晉蘭攝(人民視覺) 圖⑥:運城市芮城縣光伏領跑技術基地,技術人員在巡檢。 薛 俊攝(人民視覺) 圖⑦:晉能控股煤業集團塔山煤礦智能化工作面操作平台,工作人員正在監控設備運轉情況。 趙 軍攝(人民視覺) |
 |
經濟發展綠色轉型 依托技術創新,山西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太鋼不鏽高端冷軋取向硅鋼等重大產業項目投產達效﹔手撕鋼、第三代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新產品涌現﹔過去5年,非煤產業增加值增速持續快於煤炭,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1.6%、11.7%。 圖⑧:呂梁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新材料園區,氫燃料商用車關鍵零部件生產線。 劉 通攝(人民視覺) 圖⑨:太鋼焦爐煙氣採用先進的環保技術,同步開展工藝優化和管理強化,常態保持高水平超低排放。 王旭宏攝(人民視覺) 圖⑩:太原市清徐精細化工循環產業園內,原料循環管廊連接上下游企業,生產過程中產出的焦油、粗苯等副產品得到充分利用。 陳博敏攝(人民視覺) |
習近平總書記5月16日在山西運城考察時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黃河流域各省區都要堅持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為謀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准線,不利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事,堅決不能做。
近年來,山西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把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推進能源革命、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統籌起來,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17日 08 版)
(責編:趙芳、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