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本網關注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河曲篇②丨大河一曲前程遠 用文化之光照亮出彩之路

人民網記者 麻潞
2023年08月09日09:18 |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字號

波濤洶涌的黃河,離開鄂爾多斯高原后,遇到呂梁山的阻遏,幾番激蕩,沮屈徘徊,改道南向。河山相逢之處,便是山西河曲。

據《河源考》稱:“吾邑以河曲名者,乃黃河入長城之一曲也。”走西口的人們從這裡踏上異鄉,輝煌河套農墾由此拉開序幕,農牧文明的交匯之地,民歌的海洋,二人台的故鄉……這裡處處彰顯著獨特的地域氣息。

近年來,河曲縣委縣政府結合區位特點、資源稟賦,弘揚黃河文化,深化文旅融合發展,讓河邊的風景、西口的歌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魅力名片。

品牌塑造 展示深厚文化底蘊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手拉著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哀怨婉轉的二人台曲調一響起,那淚漣漣的送行場景,難舍難分的留戀,千叮嚀萬囑咐的不舍直抵人心,不由得潸然淚下。

二人台《走西口》無疑是河曲二人台代表曲目中最為經典的片段,其藝術魅力無省界、無國界。提及河曲,緊隨而來的定語便是“民歌的海洋”“二人台的故鄉”。

《走西口》劇照。

“二人台”是起源於河曲,流傳於晉北、內蒙西部、陝西北部、河北張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戲。其特點是表演生動活潑,唱腔洒脫奔放,委婉流暢,深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

在河曲縣大埝也村古戲台的后壁上,保存著一塊石碑題記,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河曲二人台演出記載。

清同治年間,河曲縣唐家會村創辦了“五雲堂玩藝班”,藝人們在此主持傳藝。他們從戲曲、秧歌、道情中汲取營養,薈萃不同的藝術形式,逐漸形成了二人台這一獨特的戲曲形式。

“二人台是土生土長的草根文化,它骨子裡流的就是普通老百姓的血脈。所以它所表現的自然都是大眾百姓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的日常生活。”河曲二人台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菅保憨介紹。

從田間地頭走到劇場,從文化的舞台走向旅游的市場,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一種地方文化,河曲二人台並沒有停下過腳步。

“戶有弦歌新治譜,兒童父老盡歌謳”,作為河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二人台已深深滲透在河曲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晉、陝、蒙、冀、甘、寧等地域族群認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2006年,河曲民歌、二人台雙雙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近年來,河曲縣建立了由河曲民歌、二人台專家及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組成的民歌二人台專家庫,設立河曲民歌二人台傳習所、傳承人工作室,制定了非遺進校園計劃,組織編寫了非遺鄉土教材,聘請非遺傳承人擔任非遺文化校內輔導員,讓學生在寓教於樂中接受非遺文化熏陶,從而讓非遺文化得以傳承。

為了推進文化惠民工程,該縣精心打造、實施群眾文化活動,並逐漸成為獨具特色的品牌活動。同時,把文化活動延伸到基層,每年文化活動上百場次,近百余名各級傳承人和全縣十余家民營二人台劇團活躍在全縣11個鄉鎮的文化陣地,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展示著河曲文化動人魅力。

傳承創新 激發文化發展活力

1988年2月16日,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一首《想親親》以濃郁的山西韻味、婉轉的旋律,成為家喻戶曉的山西民歌。它的誕生地正是河曲。

2022年9月15日,河曲縣選送的《打靛藍》摘得全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打藍不僅是一種生活,一種文化,是河曲人的田園往事,更是老區人民的愛國情懷。1953年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的民歌採風隊將其帶出大山,打藍靛以一種純民歌的身份登上音樂舞台。

今年7月10日,河曲民歌音詩畫《大河長歌》舞台劇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主創團隊成員和專家立足“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圍繞《大河長歌》舞台劇,從不同角度發表見解,進行了認真細致的交流探討,提出了許多中肯、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大河長歌》是傳統劇種、地方小戲與現代舞台技術手段、傳播方式的結合,河曲縣率先打造《大河長歌》就是為了集中呈現黃河文化、長城文化與河曲民歌、河曲二人台以及河曲獨特地域文化,是講述忻州故事、黃河故事的一次積極探索和大膽實踐。

《保利情·西口風》二人台精品節目展演。

歌自黃河來,曲因黃土生。二人台也在守正創新中一路前行。

在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政策的推動下,河曲創新機制培養人才,通過河曲民歌二人台來宣傳當地文化。搭乘“保利”快車,在全國30余個大中城市巡演,歷屆“陸野杯”全國二人台大賽和“海紅花”獎河曲民歌二人台大賽成為了河曲民歌二人台全方位發展的風向標,把河曲民歌二人台推向全國,提升了其美譽度和影響力。

“我們在創作跟創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嘗試,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和效果。”河曲民歌二人台藝術團團長王掌良說,“二人台要想傳承發展,首先就要培養領軍人才,一個名角讓大家記住了,二人台也就讓大家記住了。同時,還要深入生活,寫出像《走西口》《賣菜》《賣碗》等這樣的經典劇目。劇本好,演員演起來就有情感,容易打動觀眾。”

讓傳統藝術登上現代舞台,豐富的唱腔,加之在音樂、美術、服裝道具、樂器配置和表演藝術上的不斷創新,二人台藝術正在逐步走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以文塑旅 黃河文化綻放光彩

河曲作為黃河與長城挽手並行,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交融之地,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留下了豐富的文旅資源。

一進河曲城,順著黃河大街走到頭,就是著名的西口古渡。

西口古渡,因“走西口”名揚天下。“一年四季流鶯囀,百貨如雲瘦馬駝。”站在古渡口,眼前似乎能浮現出這樣的盛世場景,如鋪陳在萬裡黃河邊的一幅寫意長卷。

史書記載足見彼時西口古渡的繁榮與興盛。如今的黃河西口古渡景區經過多次擴建,檔次逐步提升,景點功能趨於完善,形成了集禹王廟、古戲台、牌樓、廣場、臨隩大道為一體的城市景觀,古渡廣場不僅為往來游客提供了全面了解黃河渡口文化的窗口,更成為了居民日常休閑的好去處。目前,河曲正積極推進黃河西口古渡4A級旅游景區創建。

母親河上“第一灘”——娘娘灘。

“九曲黃河十八彎,傳奇莫過娘娘灘﹔歷經滄桑數千年,依然盤踞河中間……”這首民謠說的是河曲縣城東北十五裡處黃河河道上的娘娘灘。這也是黃河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小島,故此享有母親河上“第一灘”的美譽。

眼下,正是去娘娘灘游玩的好時節。北岸為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山巒重疊,雲海蒼茫﹔南岸與軍事古堡——羅圈堡遙相呼應,過河攀山而上是歷經滄桑巨變的古城堡、烽火台。居高臨下,俯瞰全景,娘娘灘宛如鑲嵌在黃河中央的明珠。

依托娘娘灘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河曲以黃河文化、古老傳說為基礎,開發沿島觀河賞景生態康養文旅項目。一是進行高標准農田改造、自然生態景觀提升和人居環境整治﹔二是改造村民舊居,打造精品民宿群落。

近年來,河曲縣委縣政府從全面融入國家省市和周邊文化旅游經濟圈(帶)入手,以建設“文旅融合發展先行區”為目標,以打造“黃河長城特色風情名縣”為抓手,立足黃河、長城等自然資源、文物古跡和西口文化、民歌二人台等文化資源優勢,致力打造黃河長城風情文化旅游特色品牌。積極對接市場主體,引入市場機制,重點實施長城、護城樓修復﹔開發西口古渡、娘娘灘、彌佛洞“三大景區”﹔打造沿黃一號公路風景廊道、翠峰山生態文化旅游區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設唐家會、柏鹿泉、羅圈堡、娘娘灘4個美麗鄉村。全力實施景區創A工程,力爭在“十四五”末創建2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或省級旅游度假區。

如今,河曲吸引著眾多旅游觀光、寫生、攝影愛好者前來觀黃河、望長城、品美食、聽民歌,帶“火”了沿線的農家樂和“黃河人家”主題民宿,生態旅游產品價值增值。

朵朵文化浪花,積蓄了時間的力量,展現出澎湃的創造力和凝聚力。河曲,正以璀璨文化之光照亮現代化建設之路。(圖片由河曲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責編:武笑、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