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教育科技

先筑高原 再出高峰

——呂梁公辦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啟示

2023年08月12日09:41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汾陽市禹門河小學“禹之聲”合唱團的孩子們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合影留念。

汾陽市禹門河小學“禹之聲”合唱團的孩子們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合影留念。

黨的二十大代表、交城縣南街幼兒園園長梁雅玲和孩子們一起做手工。

黨的二十大代表、交城縣南街幼兒園園長梁雅玲和孩子們一起做手工。

孝義中學領導力社團的同學在進行環保志願活動。

孝義中學領導力社團的同學在進行環保志願活動。

賀昌中學高二年級組開展聽評課活動。

賀昌中學高二年級組開展聽評課活動。

“私強公弱”曾經是呂梁基礎教育的真實寫照,由於優質公辦教育資源稀缺,當地很多百姓隻能花錢把孩子送進一兩所私立學校,或者不得已去外地就讀。

民有所盼,政有所為。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人民群眾關切的上學問題,呂梁市委、市政府全力推進公辦教育優先發展,推動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用最好的資源、最強的改革、最大的力度不斷彰顯教育事業的公益屬性,努力讓教育成為呂梁高質量發展的新名片。

三年來,該市各縣市區積極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持續開展對外開放交流。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教育階段實際招生數與預期招生數比例,從2020年的87.52%增加到2022年的90.91%,平均每年上升1.1個百分點。2022年,該市持續推進城鄉教育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新改擴建26所公辦園,新認定19所普惠性幼兒園,新建、改擴建19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和60所寄宿制學校。教師免費體檢實現全覆蓋,提高教師待遇舉措逐項落實落地。2023年度高考成績出爐,該市一本、二本達線率顯著提高,群眾明顯感到家門口的學校辦好了,好學校變多了,到外地念書的孩子又回來了。

記者近日前往呂梁,對當地不同縣市區的小學、初中、高中以及學前教育辦學情況進行了採訪調查,希望所見所聞能夠給我們的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帶來些許借鑒和啟示。

近年來,呂梁基礎教育呈現出異軍突起之勢,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多了起來,人民群眾對公辦教育的滿意度顯著提高。作為一個教育資源基礎薄弱地區,為什麼在短短三年時間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改觀?

越是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越要用教育給他們帶來成長的機會

汾陽市禹門河小學是呂梁市委市政府為均衡優質教育資源、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難問題而上馬的一項民生工程。學校現有教學班48個,在校生2665名,其中有2196名日托生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  

讓人想不到的是,這樣一所小學校,校園社團活動卻獨樹一幟,孩子們不僅從中獲得了快樂,而且自信自強的種子已經深深植入了他們的心底。

今年“六一”兒童節前夕,禹門河小學“禹之聲”合唱團應中央音樂學院邀請,赴北京參加“寫給孩子們的歌”專題音樂會。其間,“禹之聲”合唱團的孩子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北京天安門廣場。站在國旗下,孩子們的愛國之情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唱起了《我愛北京天安門》。稚嫩純淨的歌聲引來游客們的圍觀和贊許,大家也跟著孩子們一同歌唱,嘹亮的歌聲在天安門廣場上空久久回蕩,國外友人也都豎起大拇指,為這群來自呂梁山的孩子們點贊。

合唱團成員潘昭鈺在回來的路上告訴帶隊老師:“以前只是在電視上、課本中見到天安門,現在能和同學們站在天安門廣場歌唱《我愛北京天安門》,心情真是太激動了。我一定好好學習,將來還要來北京上大學,我相信隻要努力就能成功。”

“越是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越要用教育給他們帶來成長的機會,隻要在他們心底種下向上生長的種子,未來就有可能讓夢想照進現實。我們要在抓文化學習的同時,千方百計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絞盡腦汁挖掘孩子成長成才的閃光點。”該校校長王一軍說。

老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要讓進步發生在每一名學生身上

呂梁市第五中學是呂梁市政府直屬初級中學,這所學校曾經有過自己的輝煌。但由於教學體制僵化,教學質量連年滑坡。2020年秋季開學,呂梁五中僅招收到243名學生,2021年,該校新生報名人數更是下滑到73人。  

2021年,作為當地公立學校改革試點,呂梁市教育局引入了黃岡教育管理團隊進駐呂梁五中。在全新的精細化管理模式下,學校由原來的15個科室減少至7個科室,管理人員也由原來的37名減少至7名,教風、學風很快得以徹底扭轉,教學質量突飛猛進。2022年,該校七年級新生報名人數超過1000人。2023年,學校更是進入了飛躍式發展時期。

師薇軒是呂梁五中八年級學生。談起自己的母校,她的驕傲之情溢於言表:“入校三年來,母校的變化我們這屆學生感受最明顯。我們有了更大的校園,有了更好的老師,有了寬敞明亮的教室,豐富多樣的社團活動給了我精神上的歸宿感。今天,我的班級變得更加團結,風氣正,學風濃,每位同學都相信勤能補拙,積沙成塔,因為變化就出現在我們身邊,進步就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心裡真的很自豪。”

“教師既要做‘經師’,更要做‘人師’,既要精於授業解惑,更要善於傳道育人。所以,我們的老師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確保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各得其所。這也是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的另一層題中之義。”談起呂梁五中的變化,呂梁市教育局局長趙雪宏說。

變化一種衡量標准,多一把衡量的尺子,給學生多一條成才的路

在呂梁這片寫滿紅色英雄故事的土地上,有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呂梁市賀昌中學。  

根據政策規定,這所學校每年將不低於50%的招生計劃定向分配到區域內各初中學校,並適當向農村初中、薄弱初中傾斜,使農村學生也有機會上優質高中。2023年秋季學期,該校計劃招生700名,其中統招生200名、特長生40名、定向生420名。

從生源來講,2020年,賀昌中學中考入學招收的學生中,呂梁市前1621名以內的僅2人,2378名以內僅3人。2023年高考成績揭曉后,大家欣喜地看到,正是這樣一批學生,一本達線120人、二本達線460人。“低進高出、高進優出”,在這份亮麗成績的背后,是這所紅色中學為當地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一份擔當。

採訪中,記者發現,賀昌中學基於生源特點,積極探索多元化課程設置,為學生拓寬成才之路。學校依托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優質教育資源,先后創建了中國人工智能教育創新實踐基地校、清華大學美育課程基地校。利用校內教師資源,開設書法課程、日語課程,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學校積極搭建校園文化藝術節等學生綜合素質展示平台,依托各類學生社團,充分展示學生才藝,增強學生發展自信心。同時,在充分尊重學生興趣意願的基礎上,深度挖掘校內體育、美育資源,在呂梁市率先開始音體美選課走班教學,最大限度挖掘學生潛質,探索多渠道促進學生成才。

該校學生馮輝在高二第一學期結束之時,他的成績仍然靠后。但他刻苦努力的樣子讓班主任老師看在眼裡,疼在心上。

周末,班主任去馮輝家家訪,看到孩子的房間裡放著一把小提琴,隨口說道:“來一曲吧?”孩子微笑著給班主任演奏了《我和我的祖國》。悠揚、抒情、優美的旋律在孩子熟練的演奏中流淌出來。班主任從他陶醉的表情中看到了自信、讀出了熱愛。藝術之路或許是這個孩子最好的選擇。在家長的支持下,馮輝開始了“藝術課”和“文化課”兩手抓的節奏,最終以超過藝術一本線30分被吉林藝術學院錄取。在大學期間,馮輝獲得了第五屆香港國際音樂節西樂小組大學組一等獎,第九屆“思語杯”國際系列藝術大賽青年組金獎。

該校黨委書記曹二豐介紹:“變化一種衡量標准,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給學生多一條成才的路。針對‘尖子生’少、‘邊緣生’多的實際情況,學校秉持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理念,堅持既要高峰、又筑高原的教學思路。實踐証明,隻有惠及更多的群體,教育高質量發展理念才能真正得以體現。”

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讓優質教育不僅僅停留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

在交城縣南街幼兒園百草園內,一場幼兒中醫文化教育正在進行,黨的二十大代表、南街幼兒園園長梁雅玲正在扮演患者與小朋友互動:  

梁園長:“大夫,我這兩天眼睛有點紅,有點痒,不太舒服。”

幼兒:“我來幫您把一下脈吧,再看一下您的舌頭。”

幼兒:“根據脈象和舌象判斷,您有點上火,可以喝點菊花茶,還可以加點枸杞進去,這樣眼睛看東西會很清楚。”

梁園長:“謝謝你,大夫。那怎麼樣可以緩解眼部疲勞?”

幼兒:“菊花就有緩解眼部疲勞的作用,我再給您開點決明子吧,有清熱明目的作用。”

交城縣南街幼兒園是一所縣直公辦幼兒園,該幼兒園打造了“花園、果園、游樂園、養殖園、種植園、創意園、文化園”七園相連的生態園,探索著學前教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

記者看到,這所幼兒園裡有很多生動逼真的歷史故事場景,其中,《六尺巷》的故事讓幼兒懂得了謙讓﹔《孔融讓梨》的成語故事讓幼兒學會了分享﹔《立木為信》《駟馬難追》的成語故事讓幼兒明白了誠信的重要﹔《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的成語故事讓幼兒學會了孝敬父母﹔《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讓幼兒感受到了堅持的力量……

梁雅玲介紹,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們的言行,端午節時,幼兒會主動提出要親自配色為媽媽編制一條五彩繩﹔去百草園時會拿出羅漢果讓嗓子沙啞的老師泡水喝﹔繡有壽桃的小包是精心准備送給奶奶的生日禮物……

王冬玲是南街幼兒園2015屆畢業生蘇欣顏的媽媽,她告訴記者:“當初我帶著一個內向、膽小的孩子走進南幼﹔畢業時,南幼交給我一個自信、大方、閃閃發光的寶貝。這樣的學前教育讓她在后來的小學、初中學習階段如魚得水、屢獲佳績。”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有一種成才教育在課堂之外

在剛剛揭曉的2023年高考成績單中,孝義中學600分以上的有97人,在全省縣級高中名列前茅。目前,該校是數十所全國“雙一流”高校的“優秀生源基地”。  

走進孝義中學,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除了高考的亮眼表現,這所學校中其實有著另一種優質的教育內涵,這種教育內涵恰恰是當下我們的基礎教育所需要的均衡發展。

這是該校中學生領導力社團的故事,也是當代中學生勇於擔當的青春故事。

該校439班的岳曉燕等幾位同學利用寒假把曾經使用過的舊書捐出來在府前廣場進行了一場小型義賣活動,共收獲213.5元,他們的初衷很簡單,用義賣所得在植樹節種下人生的第一棵樹,為環境保護出一份力。

就是這小小的一件事引起了學校團委的關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閱己悅自然”項目組成立。經過多方努力,全市17所中學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他們將回收的近萬冊書籍進行了集中義賣,籌措資金萬余元,在孝河濕地公園種下了他們的第一批樹,把“環保、閱讀”理念傳入廣大市民的心中。

故事到此並未結束,之后,該校趙安琪、高勝寒等同學繼續組織捐書3萬余冊,義賣所得2萬余元。他們與園林局溝通,在孝義金龍山景區種植“孝義學子林”,讓更多市民和外來游客感受孝義學子的社會責任擔當。

隨后,焦楷媛等同學繼續開展捐書活動,這次,他們得到了孝義各大書店的支持,他們把目光投向留守兒童,為大孝堡景虎小學捐書5000余冊,為下堡、南陽32位留守兒童准備了愛心資金,保証他們一學期每天能夠吃到一顆雞蛋。

目前,由該校學生發起的濯新行動還在繼續,項目目標為:抬頭遇見美麗——告別“低頭族”。目前已經有60余人報名參加。

記者手記

均衡與普惠一直是基礎教育的國策所在,因為優質均衡既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前提,也是當下被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民生之重,隻有讓人民滿意、讓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多起來,教育才能真正走向強大。

失去均衡與普惠的強大絕非真正的強大。當下,一些超級明星中學依靠著對優質教學資源的壟斷和對高分生源的掐尖,營造了當地教育發展水平的虛幻假象,這種畸形的教育格局對大部分百姓而言並沒有多少實質意義,相反,隻能加大他們心底的焦慮。國之文脈不僅在於城鎮都市,也當存於鄉村阡陌,教育的陽光不僅要照耀高分學生的人生,也要照亮更多所謂“邊緣生”的前途。呂梁公辦教育帶給我們的啟示就在於,其不僅顧及城鄉均衡、校際均衡,也追求了學校內部不同學生群體之間的教育均衡,甚至是同一名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的持續良性發展,這一切都離不開公辦教育的擔當作為。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珠穆朗瑪峰之所以成為世界最高的山峰,是因為矗立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教育也是這樣,隻有讓每一個群體、每一個孩子都能通過教育走向自強,才能筑就基礎教育的一片高原。高原之上,必出高峰!(賈力軍、白君軍)

(責編:武笑、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