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 武鄉縣撬動鄉村振興“大文章”

空山新雨后,武鄉縣故城鎮南溝村,綠樹縈繞,巷道整潔。小小的愛心超市裡,幾名村民正在比積分。
“我參加了村裡的大掃除和護坡清理,還鋤過草、種過樹,獎勵的積分可以兌換不少生活用品呢!”村民郝旭生的積分最多。
在積分超市貨架上,各種貨品明碼標“分”,牆上醒目位置挂著積分“兌換標准”“兌換流程”,1個積分可以兌換1元錢商品,累計積分還能作為年底評優評先的依據。積分兌換登記表中,記錄了村民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的具體情況。
以行動換積分,以積分轉習慣,以習慣樹新風,讓村民“爭”起來,讓村庄“活”起來。翻開武鄉區域圖可見,269個行政村小愛心超市多達214處,普通村民以勤勞致富、誠實守信、弘揚文明風尚、主動參與或協助村級事務為主要評定依據﹔而脫貧戶、監測戶等以積極參加義務活動、內生發展動力強為評定依據。
“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武鄉縣委、縣政府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視作“一把最好的尺子”,始終堅持人民至上,不斷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
尋得這把尺子,必須發展壯大產業,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秋風送爽,走進蟠龍鎮東坡村阿嫂食品有限公司,一人高的架子上擺滿了一排排饅頭,刷了一層油的面胚被烙制成金黃的面餅,一個個制作成型的餃子依次擺放在托盤裡。
“我來這打工兩年了,每個月能掙2400塊錢。”村民程姚艷一邊忙碌著手裡的活,一邊說道。
在這不到100平米的小加工廠,加工各種饅頭、花卷、餃子、貓耳朵、炒餅絲等面食,吸納4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戶均增收3000元,為村集體創利四萬余元。
產業興旺,富民強村。全縣135個行政村、202處小加工廠成為鄉村振興舞台上的“重頭戲”,讓人民生活得更好,共同奔向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未來。
用好這把尺子,必須著眼服務,真正把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
“大廚,今天吃啥?”石北鄉張村的愛心食堂飯菜飄香,85歲村民郝瑜香進門就問。
“大娘,今兒准備了肉包子、素包子和紫菜蛋花湯……”被稱作大廚的村民郝麗芬邊回答老人的問話,邊從蒸箱裡取出一屜又白又大的包子。
距石北鄉43公裡處,分水嶺鄉泉之頭村小澡堂,村民劉奮先、劉潤生、段效青先后走了出來,“自從村裡有了澡堂,俺們隔三差五就來洗個澡,干淨、舒服。”60平米的小澡堂,讓這些生活在老區最西麓的村民多了一件“幸福小事”。
全縣227間小理發店、87間小食堂、25個小澡堂……一枝一葉皆是深情。
夜幕降臨,一盞盞音符燈照亮了整個市民音樂廣場,小孩們追著光影嬉戲,三三兩兩的市民在石階上拉著家常,“這兩年縣城的變化最大,小廣場建了不少,晚上出來走一走,呼吸了新鮮空氣,還鍛煉了身體。”從縣城到鄉鎮,243個小廣場讓人們在家門口享受優質豐富文化生活的願望得以實現。
希望在望,未來已來。21萬老區兒女將用非常之力、下恆久之功,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弘揚太行精神、共建創新武鄉。(孫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