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搬”出安居樂業新生活

——大寧縣探索“黨建+”提升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治理效能

2023年09月25日07:47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是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舉措。  

大寧縣山庄窩鋪的1538戶4689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來到城鎮小區,過上了小康生活。然而,隨著后續工作的開展,人多事雜治理難、“農民”“市民”生活方式轉變慢等問題逐漸突出。大寧在全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區(以下簡稱移民區)——昕水鎮幸福社區(原名“向陽社區”)移民新區,從基層黨建入手,開展“黨建示范小區”創建工作,聚焦解決搬遷群眾住得好、能融入等問題,完善組織建設,提升治理能力,社會綜合治理取得良好效果,讓搬遷群眾“搬”出安居樂業新生活。

構建一套體系

破解支部“散”的問題

6月30日,幸福社區舉辦了一場精彩的“迎七一守初心強黨性”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知識競賽。社區黨員和網格員踴躍報名參加,認真答題、積極搶答,你追我趕、勇爭第一。比賽氣氛嚴肅認真又熱烈活潑,大家高興地說:“以前黨組織開會,人很難湊齊。現在,不僅人來得齊,學習效果還非常好。通過這次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知識,我們方向更清晰了,干勁兒更足了,將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為居民服務工作。”  

易地扶貧搬遷之初,大寧縣成立了移民新區黨支部。但是,群眾入城后,黨組織和黨員出現了新變化: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黨員到了移民區,沒有享受的留在了村裡﹔搬遷出來的黨員有的外出務工,有的縣城就業,成了“流動黨員”。

黨員黨內生活“鬆散”了,黨組織缺了凝聚力,怎麼辦?大寧縣以開展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為契機,在移民新區建成了全縣首個“黨建小區”,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助推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該縣為移民區選派了“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在社區黨總支下設立移民新區黨支部,接收黨員組織關系,讓35名黨員找到了“家”。開展集體學習、黨日活動、“三會一課”等組織生活,增強凝聚力,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推進到哪裡,黨的組織建設就跟進到哪裡。”大寧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縣委黨建辦主任馮治平說,根據樓棟和黨員分布,移民新區黨支部共劃分11個黨小組。按照單元劃定黨員中心戶,構建起“城區鄉鎮黨委—社區黨總支—移民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體系,實現黨的組織有效覆蓋。目前,通過評選10戶“十星級文明戶”,黨員干部深入一線化解糾紛、調解矛盾,實現了小區治理黨的建設、文明創建、社會綜治工作“三網合一”,為全縣社區治理樹立了榜樣。

弘揚一種文化

破解力量“弱”的問題

正值午飯時間,在幸福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老人們圍坐在一起吃著免費午餐。居民於玉亮說:“我們住處離食堂不遠,走路兩三分鐘就到了。這裡一天管我們兩頓飯,飯后大家還可以打打扑克、散散心,說說笑笑挺愉快、挺幸福。”  

大寧縣是革命老區,紅色故事、紅色遺跡隨處可見,移民新區注重弘揚“紅色文化”,激發黨員干部群眾積極向上的內生動力。近年來,幸福社區逐漸建起日間照料中心,為70歲以上老人提供免費午餐和晚餐。在移民新區設立“自強走廊”“中國夢舞台”“說事議事亭”等活動場地,經常性地組織開展老黨員講黨史、孝老愛親評選、文藝匯演進小區等活動。

此外,大寧縣依托“縣校合作”“黨員進黨校”等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組織移民區支部班子到先進地區參觀學習,向優秀支部書記面對面取經,持續提升黨員干部素質。在全縣村(社區)支部書記培訓中,幸福社區移民新區黨支部書記賀建新自豪而又激情滿滿地介紹:“我們建成了全縣首個‘黨建示范小區’,小區黨支部發揮‘主心骨’作用,廣泛收集居民問題需求,發動黨員群眾齊心協力解決難題,逐漸帶動形成了大家的事有人管、管得動、管得好的風氣。”

組建一批隊伍

破解作用“小”的問題

“記平,外出打工交通補貼辦好了。”隨著社區黨員馮鵬娟的一聲招呼,正在地裡忙活的於記平,心裡的石頭終於落了地。原來,幸福社區居民於記平家的耕地,距離居住地有50多公裡。社區黨員不僅幫他妻子辦好了“外出打工交通補貼”手續,還把打好錢的銀行卡給他送過來。他高興地說:“有了黨員干部幫忙,我就能安心種地,不誤農時了。”  

圍繞移民新區群眾辦事特點,大寧縣突出“群眾找黨員身邊就有、你有事我幫你跑”理念,充分發揮黨員作用,成立“黨旗紅”志願者服務隊。隊員們積極投身網格化管理中,對整個小區700多戶逐一摸排,宣傳政策,開展衛生整治等活動,目前服務1500余人次。建起“黨群服務驛站”,設置咨詢區、閱覽室、服務區、兒童托管區、黨群議事區、黨群活動區等6大區域,配備急救藥物、公益雨傘、工具箱、飲水機等便民設施﹔由支部黨員組成“跑腿團隊”,開展保險繳納、養老認証、組織關系轉接、低保救助等代辦服務,黨員爭當群眾的“勤務兵”,累計辦理跑腿事項1100余人次。

形成一套機制

解決可持續問題

“我們設置了服務評價台,結合黨員積分管理辦法,實行一人一手冊、一事一登記、一月一審議,每月黨日活動時對黨員進行民主評議和評比,評比結果在一定范圍內向群眾公示,並直接作為評選優秀黨員、選拔村社‘兩委’干部的主要依據。”馮治平介紹說,縣裡先后制定出台了《大寧縣關於加強黨建引領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小區群眾自治工作的意見》《關於做好向陽社區易地搬遷安置點后續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等一整套制度。

該縣由小區黨支部牽頭,採取推薦、選舉等辦法,成立小區業主委員會,設立安全巡管、環境衛生、草坪綠化、公共設施維護、車輛管理等自治小組,小組組長由黨員、樓棟長或有威望的居民擔任,建立“有事大家說”機制,實行“小區事、小區議、小區辦”,打通居民表達訴求、投身小區建設的通道,先后收集群眾意見建議300余條,調解處理物業與業主矛盾60余次,增強了搬遷群眾對小區的認同感、歸屬感。

目前,在移民新區服務“孵化”機制的推動下,大寧縣各小區居民群眾積極組建各類社會團體,組成了一批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糾紛調解、文明理事會等社會組織。各界群眾通過參加各類文體活動,逐漸由“農民”向“市民”轉變,社區環境和風氣不斷改善。(記者陳俊琦)

(責編:張婷婷、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