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山西 鹽鹼地的新變化】汾河岸畔稻花香
——運城市大力推進鹽鹼地綜合開發利用
運城市地處晉南盆地,鹽鹼地總面積達23.88萬畝,主要分布在永濟、新絳、鹽湖等5個縣(市、區)。近年來,運城在因地制宜發展“特”“優”農業的基礎上,堅持推進鹽鹼地改造和綜合利用,通過科學改良土壤、推進適土適種、引進優質品種等措施,逐步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步提升。
多措並舉
調節土壤鹽鹼成分
田成方、渠成網、溝相連……金秋時節,永濟市開張鎮連片的玉米地一眼望不到邊,玉米棒上頂著金色的穗兒,呈現出一派豐收景象。很難想象,這片豐收在望的玉米地,曾是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的鹽鹼地。
永濟市共有鹽鹼地14.7萬畝,而開張鎮毗鄰伍姓湖,耕地中有三分之一都是鹽鹼地。“地上白面瓢,難打‘二斤糧’,前些年5塊錢一畝都沒人承包。”提及鹽鹼地,開張鎮石橋村村民哭笑不得。
想除“白面瓢”,首要解決“鹽鹼往哪裡去”,挖溝排鹽鹼是第一步。伍姓湖周邊及涑水河沿岸排鹼溝,多數為上世紀80年代初期所挖,年久失修無法過水。通過完善或新挖排鹼溝,不僅提高了農田抗洪能力,也解決了排鹽鹼的問題。
“不能隻管排不管灌。以前村民都是用井水澆地,井水氯離子超標,澆過的地,地皮都是白鹽巴。”永濟市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介紹。永濟市通過打深井,同時利用引黃灌溉,減輕土壤次生鹽漬化危害,全市6萬余畝鹽鹼地受益,土壤理化性狀得到明顯改善。
除了挖溝打井,永濟市還通過給鹽鹼地增施有機肥、科學施用化肥、施用土壤改良劑,進一步協調農田土壤養分狀況,並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小麥化肥減量增效,秋深耕、春淺耕等技術,降低鹽鹼危害。
“以前畝產‘二斤糧’,現在畝產半噸都不愁!”永濟市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介紹,開張鎮鹽鹼地經過治理,小麥畝均產量提升到了1200余斤。同時,在石橋、土橋等村大力發展耐鹽鹼糧食作物種植,成功招引運城市明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落地,成立千畝水果玉米種植基地,並配套建設加工車間,全力打造弱鹼地糧食作物種植新標杆。
轉變思路
以稻治鹼增產增效
在運城,同樣受鹽鹼地困擾的還有新絳縣婁庄村。從玉米小麥都不長的鹽鹼地,到畝產500公斤、金燦燦的水稻田,婁庄村通過轉變思路,歷時6年探索出一條鹽鹼地生態治理的新“稻”路。
婁庄村因毗鄰汾河又地勢低窪,全村三分之一的耕地是灘地,受河水長期浸泡,逐漸形成了成片的鹽鹼地,村民曾試種過小麥和玉米,常常顆粒無收。
守著大片土地,不能種糧食,婁庄村村干部和村民們總是心不甘。
2018年,村干部經過多方考察,了解到與婁庄村同屬一個緯度,地理、氣候條件相似的河南新鄉,在鹽鹼地裡種水稻有效改善了土壤質量。
學著新鄉種水稻的思路在婁庄村人心中應運而生。他們從河南焦作引進優良的水稻種子,劃出20畝鹽鹼灘地作為試驗田。經過努力,水稻試種非常成功。“當時每畝地可產水稻500公斤,而且品質和口感都非常好。真沒想到,鹽鹼地能種出金燦燦的水稻!”婁庄村村黨支部書記趙建民說。
吃上了自己種的噴香大米,婁庄村村民心氣更足了。村“兩委”趁熱打鐵,加速推進水稻種植,2019年,種植面積擴大到260畝。
面對迅速擴大的種植面積,如何才能確保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婁庄村把著力點放在基礎設施建設上。
婁庄村先后完善了示范區排水系統和進水泵、排水泵等硬件設施的升級改造,按照“農田成方、集中連片、灌排配套、設計規范”的高標准農田建設要求進行土地開發整理。昔日的鹽鹼地上第一次建成了規模化的水稻種植基地。
如今,該村水稻種植面積發展到1000余畝,產量在65萬公斤左右,實現價值500萬元,“汾河岸畔稻花香”成為運城糧倉的新景象。
水稻穩產的喜悅並沒有讓婁庄村人過分陶醉,他們想得更遠,2021年,部分農戶開始拓展稻田養殖螃蟹、龍蝦、泥鰍、魚等,引進了茭白、觀光蓮等農作物。婁庄村的水稻種植正朝著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不斷發展。
因地制宜
發展鹽鹼地特色產業
8月26日,永濟市首屆河鮮文化節暨生態大蝦開塘節在伍姓湖畔拉開帷幕。鹽鹼地養出了南美白對蝦的消息一經發布,便引來各路饕客齊聚永濟嘗蝦賞景。吃著肥美的白灼大蝦,來自河南三門峽的游客贊不絕口,“這蝦入口清甜鮮嫩、肉質緊實,不是超市的凍蝦能比的。”
鹽鹼地裡養大蝦,這事還得從3年前說起。
2020年7月,38歲的武鑫履新永濟市開張鎮黨委書記,喜歡在田間徒步的他經常路過鹽鹼化嚴重的西開張村,看著隻長鹽蒿的鹽鹼地,他常會思考,“輕度、中度鹽鹼化耕地通過改良,可種糧食蔬菜,重度鹽鹼地就毫無利用價值?”
轉機發生在2021年6月,一篇寧夏鹽鹼地養出海蝦的報道點醒了武鑫。“看到相關報道后,我第一時間召集村‘兩委’干部、鎮人大代表、村民代表開會商討,並及時對接有相關養殖經驗的江蘇通威集團前來考察。”武鑫告訴記者,通威集團對此特別感興趣,隨即派人來西開張村開展地下水檢測和海蝦養殖可行性論証。“西開張村的鹽鹼地水質與海水成分相近,具備水產養殖的先天條件。”論証結果讓大家看到了曙光。
同年9月,開張鎮在西開張村3.3畝鹽鹼地上建設起3個拱棚,著手試養南美白對蝦。經過多次試養,隨著對蝦存活的時間越來越長,鎮村干部靠對蝦養殖創新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的信心也在一天天提振。
去年6月,隨著首茬南美白對蝦批量出塘上市,西開張村走上了規模化對蝦養殖道路。與此同時,通威飼料公司也萌生了擴大合作的想法,永濟碩成漁業有限公司隨即注冊成立,“南蝦北養”千畝生態產業園應時而建。
走進蝦棚,隨著漁網慢慢收攏,體肥、須長的對蝦“蹦”入眼帘。“下一步,‘南蝦北養’的成功經驗將在全鎮7個村推廣復制。全鎮重度鹽鹼灘地治理難題屆時將迎刃而解。”在武鑫看來,宜糧則糧,宜林則林、宜漁則漁是開張鎮綜合改造利用鹽鹼地的總體思路。
在運城,同樣擁有大面積鹽鹼地的鹽湖區解州鎮郭家村,筆直的田埂向遠處延伸,一個個現代化對蝦養殖車間分布其間。運城海晟源新能源數字化鹽鹼漁業養殖產業園就坐落於此。自2020年以來,運城市相繼引進和成立廣東海大集團、正大集團、永濟碩成3家企業,在全市建設規模化的對蝦養殖基地。據初步測算,這3家規模化對蝦養殖基地,每年可增加對蝦產量兩萬噸左右。
運城依托鹽鹼地養殖南美白對蝦,既算好了“經濟賬”,更算好了“生態賬”:蝦苗在成長過程中吸收大量的鹽分,排泄大量的酸性物質,經過多年的養殖后,鹽鹼地土壤中的鹼性成分就會得到有效中和﹔更重要的是,池塘水體的存在提升了地下水位,可以固定土壤避免沙化,非常有利於涑水河流域鹽鹼地的治理。(記者周明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