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文化旅游

在歷史與現代相融間“重塑”雲岡

2023年10月25日11:23 |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字號

廢棄水泥管道建造的蝸牛公寓、煤場遺存菜窖改造的休閑會所、淹菜缸和水瓮搭建起的寶塔、廢舊混凝土棄塊拼接成的景觀牆……雲岡石窟大景區內的一處新景觀——東山菩提藝術區,給游客帶來了新體驗。

“真的不敢想象,這些精美奇特的藝術景觀都是用各種廢棄物改造而成的。它的美、它的秀、它的奇,感染著我、吸引著我,這裡簡直就是‘藝術狂想’。”來自北京建筑學院建筑師、畫家張波感嘆萬千。

早在2008年至2010年,大同市委市政府對雲岡石窟景區進行了為期三年的綜合治理,拆了一鎮六村,景區面積擴大近十倍,環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雲岡大景區的東山,曾經是一個荒廢的村庄和垃圾堆放點,經過治理后形成一片600畝的空曠地。

新擴建后的大景區裡裝什麼?如何在景區建設和文化景觀營造中,把歷史見証與城市文明發展記憶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雲岡研究院黨委書記張焯和他的團隊苦苦思索著……

查閱大量資料,翻看相關書籍,與藝術家、歷史學家以及建筑學家們一起研究商討方案……“連接歷史和未來的隻有傳承與創新”,他們找到了答案。

曾作為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和歷史文化名城的大同市,工業產業淘汰下來的廢舊設備、城市建設替換下來的廢舊設施、群眾生活丟棄下來的廢舊物品,這些成了雲岡人眼裡的“寶貝”。

在研究過程中他們看到,大量的廢舊物品不僅對當地環境造成污染,又耗佔土地,更為重要的是子孫后代再也看不到這些見証歷史與發展的遺存。

“世界上沒有廢料,隻要使用得當,都可變廢為寶”。張焯想到,把這些別人眼中的廢物運往雲岡石窟裝飾景區,在東山上開創全新的公共環境藝術創作模式。

從民間收集來的“老物件”,如華表、碾盤、上馬石,以及從城建和企業中收集來的舊水泥管、煤礦挖掘機……一件件機械設備、城市雕刻、道路設施、生活用品,曾經為城市騰飛插上翅膀。張焯和團隊逐一梳理,讓這些仍然保留著質感堅實和藝術之美的廢舊物品煥發新的生命。

上千噸廢舊材料,建成10萬平方米道路和水渠、8公裡文化景觀牆、7座環保型廁所、12個電瓶車站、14個園林小廣場、18座亭榭、60多條景區小道、5個石屑子停車場……在雲岡景區,小到一個凳子,大到一片塔林,張焯一共“廢物利用”了5萬立方米,為國家節省資金2億多元,張焯也因此被人稱為“大同第一破爛王”。

經過整理修葺,一件件廢舊材料成為雲岡大景區改造中獨樹一幟的人文景致和藝術呈現。利用碾盤、碌碡、碑頭等舊石刻和礦山廢機具打造景觀藝術作品數百件﹔將廢棄的鍋爐房,創新改造為雲岡圖書館並面向社會開放﹔用廢棄水泥塊和各種舊磚塊、舊石雕,修建了頗具歐式風格的雲岡文保大樓圍牆。

一座座創新性十足的建筑極大豐富了雲岡文化內涵,開創了全國首家世界遺產地利用固體廢物營造景區景觀的新路,對大同市乃至全國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有著深刻的教育和借鑒意義。

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研究好、保護好和建設好雲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

2021年2月19日,雲岡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從名稱上少了“石窟”二字卻放大了“雲岡”的內涵。如今的雲岡石窟,已不僅僅是石窟,不僅僅是北魏王朝雕刻的數萬余尊佛像。

在傳承與保護雲岡文物、挖掘與弘揚其文化內涵、豐富與完善雲岡大景區的過程中,雲岡石窟始終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但又在不斷創新。

借助數字化保護應用等新技術,一批雲岡石窟文物得以修復和展陳,不斷喚醒石頭裡存在的生命,讓石窟藝術變得可移動、可復制、更親近,探索出了一條數字化研究、保護、開發利用之路。

在張焯看來,雲岡石窟是一個固定的地理位置,而“大雲岡”是個大概念,要以雲岡石窟這個知名旅游品牌為中心帶動一片景區的發展。雲岡大景區必須是發展的,必須是面向未來、奇思妙想的創新之地。

目前,“大雲岡”將納入的35處文化遺跡中的一部分直接歸入雲岡石窟景區,比如魯班窯石窟、觀音堂等,距離雲岡石窟近,藝術形式相似,景點歷史跨度從春秋時期到民國時期。將另外一部分遺跡歸入自建景區,完善景區間交通、住宿、飲食、文創等基礎設施,打造高質量的“大雲岡”景區。

“必須站在引領世界文化的高度,對現有景區進行全面擴容升級。”正如大同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在建設“大雲岡”景區的基礎上,雲岡研究院開拓整條古道,打通朔州右玉、內蒙古和林格爾到呼和浩特一線旅游景區。讓這些曾經屬於北方邊塞文化區的城市,聯合發力,建設成為中國北方特色邊塞文化長廊。(馬靜波)

(責編:武笑、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