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本網關注

行走黃河看呂梁 | 興縣:雜糧品牌響起來,村民腰包鼓起來

桑莉媛 武笑
2023年10月31日08:33 |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字號

10月30日下午2時,人民日報“行走黃河看呂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採訪團從山西省呂梁市興縣縣城出發,乘車沿西南方向,行駛一小時三十分左右便到達蔡家會鎮獅子窪村。

蔡家會鎮獅子窪村全貌。人民網 盧鵬宇攝

一路上,山溝縱橫,道路蜿蜒。車至獅子窪村,古朴氣息扑面而來。行走其見,一排排建於斜坡上的青磚窯洞,一宅一院,錯落有致,讓深居群山之腹的獅子窪村顯得靜謐安詳。

走進村民蔡艷林家中,院落一角整齊堆放著剛收回來的玉米棒子,一籮筐剛摘下來的紅棗,門口三輪車上還有十幾袋未卸車的谷穗。

“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好!玉米收了3萬多斤,小米還沒收完。”從10月份開始,蔡艷林一家便開始了最忙碌的秋收。

蔡艷林家中收獲的玉米和紅棗。人民網 盧鵬宇攝

2019年以前,蔡艷林在新疆跑長途。為了能夠照顧家庭,蔡艷林回到家鄉和父母一起承包起100余畝土地,種植玉米、小米、土豆、紅棗等,農閑時再在村裡打點零工。

“我們將打回來的谷穗直接賣到山花爛漫,在那裡直接晾晒和加工。”蔡艷林介紹說。

晚上6時許,獅子窪村2公裡外的興縣山花爛漫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內燈火通明,公司樓前空地上晾晒著剛收回來的谷穗。

“目前公司8台打谷機全部運轉,一天收一萬多斤谷穗。”公司董事長賀虎平介紹說。

山花爛漫公司內,人民日報山西分社社長何勇(右二)在採訪公司董事長賀虎平。人民網 盧鵬宇攝

加工車間內,色選機正飛速地將一粒粒小米進行篩選。“要把發黑、發灰、青色、白色小米及小石子、異色顆粒吹出去,留下金燦燦的優質小米。”來自蔡家會鎮沙庄村的李寨平一邊觀察著機器的運行情況,一邊介紹說。在公司工作5年有余的李寨平,每月有3000多元的固定收入。

金燦燦的興縣小米。人民網 盧鵬宇攝

“這是豇豆,這是腎形黃豆,這是試種的‘中谷-19’。”公司研發中心內,香味四溢,介紹起桌子上擺放的一斗斗小雜糧,賀虎平如數家珍。

在山花爛漫公司,從有機小米到富鋅富硒功能小米,從豇豆面、豌豆面等雜糧面、手擀面系列到小米油、亞麻籽油等小雜糧深加工產品,曾經散發“泥土”氣息的興縣小雜糧,已“不止一面”,不僅有了附加值,更走出了呂梁山。據了解,自2005年“山花爛漫”商標注冊以來,已與興縣50多個自然村,916戶農戶,簽訂訂單農業近3萬畝,其中脫貧戶430多戶,戶均收入達到1.5萬余元/年。

山花爛漫公司包裝車間內,工人正抓緊裝袋。人民網 盧鵬宇攝

興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當年晉綏老百姓用小米、黑豆等雜糧養活了一代晉綏人,為中國的抗戰和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抗戰中,隻有9萬人口的興縣,支持了近4萬晉綏黨政軍革命隊伍。進入新時代,興縣雜糧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在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特別是近年來,興縣圍繞打造“山西小雜糧第一縣”“中國小米之鄉”目標,利用光熱資源豐富、無霜期長、全年干旱少雨、晝夜溫差大等獨特自然資源優勢,不斷發展壯大雜糧的種植規模。依托雜糧研究院、雜糧試驗示范基地,打造雜糧特色小鎮,在興縣蔡家會鎮柳林村和固賢鄉吳城村建立谷子、高粱、蕎麥和豆類等200畝新品種區域性試驗示范基地,開展雜糧品種的展示和篩選工作。同時,不斷深化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校合作,積極引進新技術,著力開發小雜糧功能食品、亞麻籽油功能食品、小米糠功能性化妝品、功能食醋(苦蕎、小米、老陳醋)等系列產品精深加工項目,積極延伸產業鏈條,促進小雜糧產業特色化、品牌化、高端化發展。

2021年,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興縣達成合作意向,並於2022年4月正式簽約,通過院地合作,培育適合興縣種植的優質專用型新品種、建立高標准產業模式和打造全國雜糧種業基地,為興縣雜糧產業提供科技支撐。

山花爛漫公司內展出的各類興縣小雜糧。人民網 盧鵬宇攝

從2022年開始,晉谷—21號,晉谷—40號,晉豆—21號,晉豆47號等一個個小雜糧新品種不斷面世﹔100畝特優小雜糧新品種試驗示范基地,1000畝綠色谷子地3000畝有機旱作雜糧良種繁育示范基地等一塊塊試驗田不斷擴容。

如今,在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的支持下,一個個小雜糧新種子,正在接受著檢驗,而興縣也從傳統農作物種植邁入種業產業建設新階段。

(責編:田小麗、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