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本網關注

行走黃河看呂梁︱嵐縣:種下小沙棘,群眾富了,生態美了

人民日報記者 劉鑫焱 馬睿姍
2023年11月02日09:51 |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字號

順著界河口鎮沙棘小鎮石碑處一路蜿蜒向山,山麓下盡是層疊皺褶的黃土高坡。位於山頂上的沙棘產業示范基地中,一叢叢沙棘樹枝上已經鑽出了橘紅色彈珠大小般的果實,輕輕一捏便滲出了鮮嫩酸澀的汁水。

“瞧這一個個整坑的沙棘樹,多專業!都是村子裡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上山栽出來的。”界河口鎮鎮長張鳳寧語氣裡帶著驕傲。

圖為沙棘產業示范基地中的沙棘果實。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誰能料想,多年前還處於貧困村的界河口鎮,不僅靠著小小的沙棘果脫了貧,還打贏了脫貧攻堅和生態治理兩場攻堅戰。

嵐縣地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低、降水少、蒸發量大等氣候特點十分適宜沙棘生長。數年前,界河口鎮曾有10萬畝野生沙棘灌木林地,被列為山西省“沙棘發展原料基地縣”。但地處偏遠,加之沙棘杆上刺多難以採摘,沒有充分開掘經濟價值形成產業。

轉變發生在201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時任東口子村黨支部書記的鄭二小(現任界河口鎮副鎮長)跟隨縣委縣政府至內蒙古種植高原勝果的企業進行考察,在煤礦的一片耕地裡種滿了顆粒飽滿的大果沙棘。那一刻,鄭二小和村書記都看到了利用荒山、帶領群眾的新希望:“我們當時就算了筆賬,一株沙棘最少能剪下20斤的凍果,按照一畝地栽種100株來算,最少能種2000斤,長勢好的時候甚至能種4000斤,能有八千塊錢的收益。”

界河口鎮地處黃土高坡,常年干旱少雨,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2015年,為了退耕還林,山上曾種了3000多畝的油鬆,但經濟效益一般,無法真正實現讓村民增收。而沙棘具備耐寒耐旱耐貧瘠的特點,還能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能阻止洪水下泄、攔截泥沙,是治理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有效武器”,同時兼具較高的經濟價值。

圖為嵐縣界河口鎮的航拍全景。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於是,界河口鎮利用退耕還林與綠色產業發展相結合、將增綠與增收相結合的思路,縣政府一手抓退耕還林,一手抓綠色產業發展。

“總得為他們找點增收的路子。”鄭二小看著村裡不能外出務工的老人:“如果能把沙棘產業發展起來,村裡的‘留守老人’,就能有活干、有錢賺了。”

由於缺少規模化種植經驗,很多老百姓都怕種不活。鄭二小做了一個敢為人先的嘗試,開始帶頭在荒山上,種植、採摘沙棘果﹔並在村裡建了一個小型冷庫,自己初村的同時,還把收回村民的沙棘,延長沙棘果上市場的時間,取得了不錯經濟效益和示范帶頭作用。以此為契機,界河口鎮的沙棘產業鏈條,一步一步地發展完善起來,並帶動了嵐縣的沙棘產業發展。

2019年,依托嵐縣原有20萬畝野生沙棘和10萬畝新植大果沙棘優勢,引進資金和股東后,創建了集沙棘品種開發、沙棘產品銷售和服務為一體的山西秀榮沙棘制品有限公司,把選種、種植、深加工的一整條沙棘產業鏈都落地在了村子裡。

圖為村民傾倒沙棘果實。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選育沙棘、種植樹苗、栽植除草、採摘凍果……每個環節都能實現增收,老百姓不出村就能就地賣出沙棘。解決了周邊200余人實施就業,帶動周邊629戶貧困戶1858人實現穩定持續增收,戶均年收入達2000元以上,合作社社員年收入增收在2萬元以上。

圖為山西秀榮沙棘制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沙棘汁。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跟著來種種沙棘樹,隻要你全勤,收入還是很可觀的,咱們村這兩年還有靠種了沙棘樹娶上媳婦的!”張鳳寧笑道。

2018年,村裡正式實施退耕還林。目前,退耕還林后的2532畝沙地全部化作了沙棘之林,有效為黃河流經之處抵御了水土流失。沙棘產業富了百姓、綠了荒山,真正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化作了現實。

圖為界河口鎮種植的沙棘樹林。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界河口鎮在發展沙棘產業之余,同時引進其他沙棘品種並建設沙棘種質資源圃。在背靠大山的一片沙地裡,挂著不同品種屬地標簽的沙棘苗一層層地鋪展開來,這裡是全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棘育苗基地。

圖為沙棘種質資源圃。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多年來,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水利部沙棘開發管理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遼寧省旱地農林研究所、山西省林草局、嵐縣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界河口鎮以沙棘資源為基礎,以基因測序為依據,堅持優中選優,材盡其用。2019年5月,從新疆建設兵團第9師170團引進17個沙棘品種; 2019年10月,從甘肅省慶陽市西峰水保站引進9個沙棘品種﹔2020年從遼寧省旱地農林研究所引進10個品種,全部選用國內沙棘中適宜半干旱冷涼氣候的優良品種。目前,沙棘種質資源圃已經引進了來自全世界多地的40種沙棘苗,培育出四種適合嵐縣本地生產的沙棘苗,源源不斷地將運往寧夏、內蒙、忻州等地。

未來,界河口鎮計劃引入銷售企業,為山西秀榮沙棘制品有限公司生產出的沙棘汁打開銷路,助力村裡的沙棘產業順利實現市場化,幫助村民致富增收。

日暮時分,車窗外,村民騎著滿載沙棘果的電動三輪車下了山,伴著為遠山勾勒出輪廓的夕陽,奔向了這條生態美、群眾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責編:張婷婷、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