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本網關注

行走黃河看呂梁 | 人情減負 民風加分——臨縣農村移風易俗受歡迎

人民日報記者 付明麗
2023年11月02日09:58 |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字號

陽宇會村移風易俗村規民約。

10月31日,人民日報“行走黃河看呂梁”來到臨縣城庄鎮陽宇會村。

村委會門口的展板上,張貼著村裡的移風易俗村規民約——

提倡婚事新辦,結婚隨禮禮金,親屬不超過200元,其他人不超過100元﹔喪事簡辦,不擺宴席,吃“大鍋飯”,殯期不超過5天﹔余事不辦,確需操辦的僅限於家庭成員或近親屬范圍。

鄉風文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移風易俗便是一個抓手。這項工作陽宇會村已經推行兩年,成效如何?兩位村民跟記者聊起變化。

去年,村民李喜順的叔叔生病去世,他收到村裡紅白理事會的一張喪事“慰問卡”。之后在村“兩委”主持下,為逝者舉行了追思會,整個儀式簡單而又庄重。沒有吹吹打打,也沒有大擺宴席,吃飯就是一道涼菜,一道燴菜,加一份糕。

受傳統殯葬觀念的影響,喪事程序繁瑣、盲目攀比、大操大辦,為逝者家庭造成了沉重負擔。現在,在陽宇會村,通過播放哀樂、宣讀逝者生平、鞠躬告別等為主要內容的追思會越來越被村民認可。

陽宇會村“恭祝卡”和“慰問卡”。

陽宇會村黨支部書記張榮榮告訴記者,村裡把有威望的總管、老人納入到紅白理事會,共同商量理事會的章程。每家辦事兒都要提前報備,什麼標准,細化到用什麼煙、喝什麼酒都要定下來,這樣村裡人就不會攀比。

就在前兩天,村民張勇祥的兒子結婚,請客吃飯,一共花了不到2萬元,“不大操大辦,一樣安排熱鬧妥當。”

張榮榮介紹,推進移風易俗以來,村裡的紅白喜事成本壓縮30%,為不少家庭減輕負擔。

對移風易俗,或許很多人一開始並不理解,覺得村裡“管得太寬”。但實際上,這些“人情債”已經影響到不少家庭的正常生活,出現不少因婚致貧、因喪致貧、支出型貧困問題。

張榮榮告訴記者,在村裡,無論是滿月圓鎖、慶生祝壽,還是升學入伍、建房喬遷,通通都要隨上一份禮錢。有人為了講排面,大操大辦,隻能負上債。甚至還有人借別人的飯店開業,就為了斂錢。

不少村民深受其害,但又毫無辦法,“祖祖輩輩的規矩,大家都隨你不隨,都是鄰裡鄉親的,怕傷了和氣。”

“現在提倡移風易俗,也是給村民一個‘台階’。要是有人因為簡辦被議論了,還有村規民約給兜著。”張榮榮說道。

陽宇會村村委會。

陽宇會村所在的城庄鎮在推行移風易俗過程中,有不少好點子。

比如,針對易返貧特殊群體創新性開展工作,在低保戶、易地搬遷戶、脫貧戶中評選移風易俗文明戶,並與公益崗位、動態監測相結合,凡是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一律取消其行為不符的崗位待遇,為特殊群體減輕負擔。

再比如,鎮村干部通過簽名承諾、示范帶動,截至目前,全鎮868名黨員干部全部簽訂了《城庄鎮黨員干部帶頭移風易俗承諾書》。

此外,還通過臨縣秧歌、道情劇、小品、三弦等群眾喜聞樂見豐富多樣的形式開展宣傳。

“移風易俗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從思想上形成自覺、制度上形成規范、風氣上形成氛圍,在治理上不宜搞一刀切、齊步走,應落細落小,以點帶面推動鄉村治理。”臨縣縣委常委、城庄鎮黨委書記孟飛說。

陽宇會村的故事是呂梁市大力推進移風易俗的一個縮影。

2021年,呂梁市委、市政府發出《關於推進移風易俗的意見》,就“推行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深化殯葬和祭祀改革,完善基層自治、法治和德治”等提出了明確要求。

如今,移風易俗全面鋪開,呂梁大地風清氣正的文明新風扑面而來。

(責編:張婷婷、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