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關注】黃河美如畫 山水一線牽

編者按
建設黃河、長城、太行三個一號旅游公路,是我省加快交旅融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性基礎性工程。經過不斷提速,三個一號旅游公路將在2024年全部建成。
11月9日,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主線呂梁段通車,標志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主線全線通車。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主線貫穿忻州、呂梁、臨汾、運城4市黃河沿岸,北起忻州老牛灣,南至運城、晉城交界西哄哄村,總裡程1200多公裡。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以“踏訪黃河、文明探源”為文化旅游主題,展現黃河河曲奇觀、古渡口文化,沿線分布集中的黃河濕地景觀及黃河瀑布景點。線路串聯河曲西口風情旅游區、黃河奇灣、乾坤灣、雲丘山、世界大河文明博覽園、中條山山地康養運動旅游區、大禹渡—聖天湖—永樂宮—印象風陵、大歷山旅游區八大特色景區,連接西口古渡、磧口古鎮、永濟鸛雀樓等60多個景區景點。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主線通車后,還將繼續推進支線、連接線建設。隨著公路線網的不斷完善,這條公路對沿線文旅產業、鄉村振興乃至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將日益凸顯。
一路通達百業興
初冬時節,站在老牛灣眺望,蜿蜒的黃河水面如鏡。這裡是黃河與長城的“握手處”,也是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最北端。
“隻需走一條路,就能欣賞萬千美景。”來自太原的游客衛波對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贊不絕口,“景點還是那些景點,資源還是那些資源。一條旅游公路把若干景點‘串珠成鏈’,讓我們行駛在路上,就能將黃河兩岸的山水之美、黃土高原的青峰秀嶺盡收眼底。”
偏關是黃河入晉第一縣,黃河從老牛灣鎮老牛灣村入境至新關鎮寺溝村出境,總長32公裡。沿線晉蒙大峽谷、老牛灣、寺溝、關河口等景點密集,黃河文化、長城文化、西口文化在這裡彼此交融,文旅資源厚重而豐富。然而,交通條件嚴重落后曾導致各景點單打獨斗,旅游產業結構單一,對周邊鄉村發展帶動效應不足。
2018年,偏關縣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開始建設黃河一號旅游公路。2020年,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偏關段通車。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建設以挖掘黃河的博大內涵,凝練黃河風情、民族精神主題為目標,構建母親黃河、龍騰黃河、多彩黃河、生態黃河的旅游精品線路。”偏關縣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何蛟介紹,“旅游公路的建設、開通,一方面連接偏關境內零散旅游景點,實現旅游公路‘城景通、景景通’﹔另一方面改善黃河沿線居民出行條件,為沿線村落有序發展旅游接待、特種養殖、休閑農業等產業項目提供有力支撐。”
同時,偏關縣根據省級龍頭景區“9+13”梯次培育打造計劃,實施旅游公路文化景觀提升工程項目,制作安裝大型文化景觀雕塑30處,投資6700余萬元進行亮化和綠化全覆蓋工程,讓它“春有花賞、夏有綠蔭、秋挂碩果、冬見青綠”。
53.259公裡,15個觀景台,58個景點,3個鄉鎮——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偏關段承載的不僅是沿線群眾奔小康致富的夢想,還有區域經濟借勢發展的希望。
借助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老牛灣鎮升級基礎設施,規劃文旅項目,開展“農家樂管家”培訓,打響“黃河人家”“長城人家”特色招牌,33家高端民宿、星空酒店、農家樂等各種經營主體,388孔窯洞,8套改造院落,6套新建民宿,可同時滿足2000余人住宿、就餐。截至今年8月中旬,老牛灣景區累計接待游客14.22萬人次,門票收入155.89萬元,景區過夜人數5.7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74.83萬元。
“以前隻有幾間屋子、幾張桌子,后來路通了,客人多了,就進行了擴建,一次性可以接待游客100多人吃住。五一、國慶小長假期間基本爆滿。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這麼好,隻要自己肯努力、不怕吃苦,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呂老大客棧”的胡瑞芳發出感慨。
路通百業興。偏頭關上,文旅產業發展如火如荼。
2020年,偏關縣成功創建乾坤灣文旅康養示范區,3.1平方公裡,累計投資2.8億元。同時根據乾坤灣一帶氣候特點建設了樂游乾坤農旅融合體驗園,目前園區已正式接待游客。
2022年,偏關縣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獲批,全縣文化旅游產業步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今年年初,偏關縣啟動“中國年·偏關味”系列活動,3.4億網絡瀏覽量,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4.7萬人次前來參觀體驗。
今年5月,偏關縣在鄂爾多斯市舉辦新能源+綠色農文旅招商推介會,與鄂爾多斯市文旅集團、准格爾旗盛翔文化旅游開發集團公司等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路在腳下,亦在遠方。希望偏關縣可以借助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聚力創新,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跑出“加速度”。(記者 鄭娜)
架起發展新支點
黃河之畔,崇山之間,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如蛟龍盤踞,氣勢恢宏,又如玉帶環繞,百轉千回,它孕育於紅色文化中,開辟於青山綠水間,蜿蜒於藍天白雲下。
初冬,沿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永和段一路暢行,橙紅色的陶瓷顆粒慢行步道與青灰色的瀝青路面別具一格,在大山河谷之間,時而盤旋而上,體驗“一覽眾山小”,時而迤邐而下,觀賞“長河落日圓”,令人心曠神怡。
盡管天氣漸冷,黃河岸邊油鬆、側柏依舊蒼翠挺拔。駐足乾坤台眺望,大河奔流,寧靜從容,那巨大蛇曲的雄、險、奇、秀,讓人嘆為觀止。過去,由於交通不便,各村之間隻有崎嶇山路相連。近年來,霍永高速、永和互通、341國道、248省道構筑起交通大網絡,特別是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開通,把乾坤灣的七道大灣連通,將黃河乾坤灣、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樓山、望海寺、閣山以及鄉村旅游示范村東征村和奇奇裡村等大小景點串珠成鏈,實現了“景在路中、路在景中、路景一體”,越來越多的游客沿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來到這裡,領略紅色文化、飽覽乾坤美景、體驗黃土風情。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建成投運,不僅大大縮短了縣城到各旅游景點的距離,而且極大地帶動了永和旅游產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推進全縣交通、旅游、人文深度融合,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互促發展。
一路前行進入東征村,濃郁的紅色氣息扑面而來:一面面紅旗迎風招展,一盞盞燈籠喜慶紅火,一處處雕塑述說革命往事。東征村是1936年毛主席率領紅軍東征的路居地,村內建有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先后被確定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省級黨員教育示范基地等。為來此重溫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加強黨性錘煉的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和游客群眾提供了平台陣地。
東征干部教育培訓基地聯絡人張蘭平告訴記者,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開通前,大家主要靠種地、打零工賺錢,日子過得緊巴巴。路開通后的這兩年,東征村依靠黨的好政策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帶領村民們打造集培訓、體驗、互動為一體的東征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在全省甚至全國范圍打響了知名度。
據了解,通過採用“黨支部+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東征村農戶將閑置窯洞作為資產入股集體,政府出資,按標准改造成培訓學員宿舍,實現“資產”變“股權”。靠這種模式,兩年來直接帶動當地村民增收60多萬元、村集體增收20多萬元。
1990年出生的劉曉輝是土生土長的東征村人,畢業后就去了北京,在一家企業上班。隨著家鄉的建設和發展,他選擇辭職回到老家,憑借著年輕人的優勢,幫助村裡搞接待,入駐電商平台給鄉親們賣山貨,得到了村民們的一致認可,並在新一屆換屆選舉中當選為村黨支部副書記。如今,在他和村黨支部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村裡33間窯洞農家樂提檔升級,進一步提升了服務標准。採訪時,劉曉輝透露:“再過幾天,我們村還有一件大喜事,那就是村集體要給村民分紅了,今年除了像往年一樣給村民們交一份保險外,將首次把真金白銀發放到大家手裡。”
現在東征村,幾乎家家都開民宿和農家樂,這碗“旅游飯”越吃越有滋味。村民馮成俊說:“人家就說咱們這個地方好,就想到咱們這個地方住。”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直接連接永和最偏遠的4個鄉鎮。目前,沿線共興起客棧、農家樂、採摘園200余個,每年吸引游客近20萬人次,增加就業崗位9000余個,31個行政村3萬余群眾從這條旅游公路上受益。
公路通,百業興。該縣堅持公路建設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織密路網、完善設施,推動城鄉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各類要素雙向流動。通過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輻射帶動,全縣行政村通硬化路、客運班線全覆蓋。沿黃現代農業開發帶破題開局,天然氣產量突破13億立方米,特別是直接帶動發展“一村一品一主體”34個、電商21個,輻射帶動全縣農業產業向多元化、規模化、鏈條式發展,老百姓穩定增收基礎更加牢固。
“我們將以旅游業為依托,讓黃河沿岸的群眾都能從發展中獲益,讓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成為永和發展的新支點。”永和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藥小雲說。(記者郭玉琴)
織就文旅黃金帶
耳畔是滔滔母親河的溫婉低喃,眼前是巍巍呂梁山的雄渾壯麗。小雪時節,天氣轉冷。驅車行駛在黃藍相間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上,不由得想打開車窗欣賞沿路風景,盡情呼吸新鮮空氣。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呂梁段的全面開通,集境內優美風光、綠色生態、產業富民於一體,把黃河沿線72個景區景點串珠成線,成為人們領略黃河文化、紅色文化、晉商文化、民俗文化的黃金旅游帶。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主線呂梁段起點始於興縣后北會村,與忻州段相接,貫穿興縣、臨縣、柳林縣、石樓縣四縣,終點止於石樓縣和永和縣交界處,與臨汾段相通,途經20個鄉鎮、79個行政村,連通39處景區景點,路線全長315公裡,覆蓋興縣、臨縣、柳林縣、石樓縣等11個縣(市、區),惠及42萬人,連接當地30多個農業特色產業園,助推鄉村振興、百姓增收。
根據規劃,呂梁市配套建設支線旅游公路555公裡,目前已建成475公裡,2024年全部建成后形成覆蓋呂梁13個縣(市、區)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網,實現沿線72個景區景點互聯互通。
11月9日,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主線呂梁段正式通車,呂梁發出盛情邀請:歡迎各地朋友來這裡領略浩蕩黃河與巍巍呂梁山的相依並行,欣賞黃河奇灣和百裡黃河天然水蝕浮雕的鬼斧神工,體驗沿黃160萬畝紅棗林帶的田園之樂,感受黃河文化、紅色文化、晉商文化、民俗文化的交相輝映,領略大美呂梁。
石樓縣地處呂梁西南端,群山阻隔,交通不便,多少年來不通高速和火車,對外交通隻有國道340和省道248兩條道路,直到2009年才開通向西出省的黃河大橋,交通閉塞造成發展受限。雖石樓縣全境被認証為綠色食品生產地且是全省人均干果林面積最大的縣,擁有黃河奇灣、《沁園春·雪》創作地等優質文旅資源,但大多都“深閨人不知”。
2021年5月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石樓段的正式開工,為石樓縣帶來新的希望。“新建的近6公裡路段立地條件差,要修27座均長20米的橋梁。其中一座跨溝橋的橋墩要建近100米高。”石樓段建設現場技術員馬盼回憶道,即使地勢再險要,結構再復雜,也得逢山鑿壁,遇水架橋。
如今,這條路串聯起石樓境內沿黃4個鄉鎮,包括黃河奇灣、留村、紅軍東征紀念館等十多個景點,對文旅產業的發展和沿線農民的增收作用相當大。許家山村的地理位置與柳林縣接壤,號稱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石樓北大門。“我們村的小雜糧、紅棗等農副產品向外銷售渠道更加便捷,村內紅色旅游資源、黃河特色景觀都將能有效開發利用,相信我們村的日子一天會比一天好!”村黨支部書記溫海軍笑得合不攏嘴。
“旅游公路打開了柳林和臨縣的紅棗銷路,好多村民看到商機,重新回歸紅棗種植的傳統產業。”柳林縣紅靈芝鮮棗開發專業合作社張彥忠認為,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讓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更能帶動呂梁“特”“優”農產品的市場銷售。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呂梁段北端的興縣受益更為明顯。2017年以來,參觀瞻仰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的游客不斷,但大多是團體組織,“近期自駕游的散客越來越多,這些游客大多是順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而來。”紀念館宣教科科長康彥紅說。
除了紅色文化,興縣老區借助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不斷萌生文旅新業態,沿路建成多個旅游目的地,特色旅游露營地負責人李瑞珣介紹,今年中秋國慶假期,木屋、帳篷等設備提前半個月全部預訂完。
時近黃昏,夕陽的柔和光照下,挂著京、蒙、陝、川等外地牌照的汽車依然行駛在旅游公路上。他們或在磧口古鎮落腳,或去民宿村落寄宿,沉寂多年的沿黃鄉村活躍了起來。(記者燕中興)
大道美景引客來
雖已入冬,但運城卻秋意正濃,樹葉經過一場場寒潮的洗禮后,越發多彩絢麗。驅車從城市的喧囂到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寧靜,仿佛走進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運城段主線全長503公裡,從高處俯瞰,這條嶄新的旅游公路似絲帶般沿著黃河曲折回轉,它將散落在運城8個縣市的93處自然人文風光串珠成鏈,同時也帶火了沿途旅游的發展。
萬裡黃河,九曲蜿蜒,至龍門后出晉陝峽谷,水面陡然開闊。河津龍門匯集了大梯子崖、桃花幽谷、龍門古渡等眾多美景,但因路窄貨車多,旅游一直不溫不火。
“旅游公路沒修之前,整條道路全是運煤車,路況不好還塵土飛揚,來游玩的人很少。”黃河大梯子崖景區負責人杜枝俊介紹,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河津段“瀕臨黃河、親近自然”的設計,串起各個景點,為運城市全域旅游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撐。借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東風,黃河大梯子崖景區走出了“深閨”,迎來了八方旅客。“路修好后,運煤車也改了線,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發展景區的信心更足了!”聊起景區的發展近況,杜枝俊形容,“簡直就是撥雲見日。”
與杜枝俊一樣,龍門景區負責人原世偉對旅游公路帶來的影響感觸頗深:“沿黃旅游公路不僅把更多的游客帶到景區,還拉動了景區的投資與發展。我們景區投資1.2億元,高標准建設游客服務中心、生態停車場,並對明清一條街及周邊環境進行整體提升改造。”
在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助推下,龍門村先后獲得了“山西省3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稱號,桃花源家庭農場、二架架梁民宿小院被確定為山西省“黃河人家”。旅游配套項目的提檔升級,全面加快了河津市鄉村旅游的發展步伐,新增加群眾就業近千人,鄉村綜合旅游收入快速增長。
沿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河津段一路向南,便是“一泓清水入黃河”的最后一道關口——萬榮縣廟前村,站在村口的望河台上眺望,隻見汾河如玉,黃河似帶,汾黃相交,碰撞出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上最壯美的自然景色。
隨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開通,萬榮也開啟了旅游景點由點及面的“全新篇章”,陸續新建望河台、黃河農耕文明博覽園、黃河觀鳥台、萬畝荷塘等多個景點。前來觀光、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停留時間越來越長。
引客來還要留客住。廟前村在外企業家陳國旗看到旅游產業發展的機會,留在家鄉干起了黃河人家旅游民宿。2022年,廟前村借助政策性資金,利用閑置不用的廟前小學所佔場地,打造新民宿“脽上人家”。
項目2022年5月開工,政府出資建硬件,陳國旗出資建軟件,把原來的宿舍樓和教學樓改造建設成客房、餐廳、會客室等,打造集主題住宿、特色餐飲、文化娛樂、農產品展銷於一體的農文旅融合樣板區,填補萬榮縣黃河岸邊民宿的空白。站在民宿客房的陽台上遠眺,不遠處就是滔滔黃河,旅游公路上游客們或駕車體驗速度與激情的快感,或騎行感受風與自由的魅力。逛完在“脽上人家”就餐,體驗一晚村中民宿。
“這是1號樓,改造面積1660㎡。這是3號樓,設有餐飲包間、棋牌室、健身房、浴室等休閑娛樂室……”陳國旗介紹說,隨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開通,來黃河邊旅游的人也越來越多,節假日一房難求、一座難訂已成常態。
黃昏時分,“脽上人家”燈光逐漸亮起,一群攝影愛好者的到來讓小院又熱鬧了起來,大家說說笑笑,相互分享著一天的收獲。“這是我第一次自駕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一路山河美景簡直是視覺盛宴,第一天就把相機的內存卡拍滿了。”來自陝西韓城的孫檢亦欣賞著相機中的照片,言語中滿是對路上美景的期待和向往。(記者周明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