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黨建

努力推動文化創新 擔負新的文化使命

張宏森
2023年12月05日16:2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創新是文化永葆生機的源泉,是推動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新時代新征程,要“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縱觀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可以說,一部文化發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創新史。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為文化創新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新時代新征程,廣大文化工作者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優勢,不斷壯大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堅守文化創新的人民立場,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創新首先要搞清楚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証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創新不是脫離實際的閉門造車,更不是標新立異的嘩眾取寵,而是來自對現實生活的深刻體察,來自對人民群眾所思所想所盼的真切回應。人民是創新創造的源頭活水,文化創新的活力來自人民,文化創新的活動應吸引人民廣泛參與。同時,文化創新的成果是為人民服務的,文化創新的成效應由人民來評價。文化工作者要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傾聽人民心聲,回應人民期待,以持續的文化創新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推動文化創新發展,首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讓文化創新活動向著充滿活力的時代現場敞開,向著億萬人民的偉大奮斗敞開,向著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敞開。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獲得文化創新的強勁動力,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用更多的好作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來,面向鑄就新時代文學高峰這一宏偉目標,中國作協實施“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廣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斷從人民生活中吸收營養、萃取題材,用火熱篇章呈現歷史大勢、發出時代先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創作產生了一大批與時代同行、為人民抒寫的優質文學作品。

  把握文化創新的價值方向,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正處於一個日新月異、飛速變革的時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態發生著劇烈變化,精神文化生活不斷更新和豐富。文化的影響力,首先體現為價值觀念的影響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越是在變動不居、文化多元的時代,就越要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創新是向著未知、在無人走過的地方蹚出一條新路,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指引著我們的創新和探索朝著正確方向行進。推動文化創新,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將其融入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各方面,進而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更好彰顯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近年來,中國作協加強規劃引領,完善創作扶持機制,大力支持優秀現實題材、革命歷史題材、優秀傳統文化題材作品的創作出版,鼓勵作家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文藝創作的觀念、內容、形式、手段等方面不斷探索創新。通過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定點深入生活項目、網絡文學重點作品扶持項目、網絡文學影響力榜評選等方式,進行具有傾向性的作品遴選和推介,打造一批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標杆性精品力作,切實引導文學創作的風潮風向,讓廣大作家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

  汲取文化創新的寶貴資源,傳承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創新不僅來自對未來的前瞻,也來自對傳統的回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滲透到中國人的骨髓裡,是文化的DNA。”中華民族在建設家園的長期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凝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成為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記和精神標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綿延千年依然光彩熠熠,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是我們進行文化創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讓中華文化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新韻。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創新,才能實現新時代文學的高質量發展。中國作協積極引導廣大作家充分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自覺從傳統文化資源中汲取營養,把中華文化價值和藝術創新創造融通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讓傳統文化的黃鐘大呂奏響在文字構筑的精神世界裡,讓讀者在傳統與現代的交響中產生廣泛共鳴。力爭涌現出的更多優秀文學作品,立足當下火熱生活,自覺聚焦歷史傳統,努力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在對文化傳統的繼承中鍛造出深刻雋永、不拘繩墨、別有天地的藝術品格。

  增強文化創新的科技支撐,拓寬融合發展新路徑

  當今時代,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們的文化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態和文化業態。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原有文化產品的生產主體、傳播方式、欣賞習慣和評價機制,使得文化創新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新特點。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浪潮,我們應當主動擁抱新變化、適應新環境、樹立新觀念、學習新技術、運用新平台、研究新規律,拓展新的文化空間,創造新的文化形態,努力探索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新路徑。要善於將大數據、5G、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超高清等新技術作為文化創新發展的“助推器”,促進內容生產和傳播手段現代化,創新文化發展模式。

  中國作協努力融入現代傳播格局,加強文學與新媒體、新業態、新技術的交融交匯,不斷提升作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增強文學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和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為基礎,打造大型文學主題活動“中國文學盛典”。以形態豐富、傳播力強的形式表彰作家作品,打通文學與讀者之間的通道,讓文學以更為生動新穎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從而更好發揮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作用,彰顯文學的價值和尊嚴。

  匯聚文化創新的整體合力,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和最優化

  在信息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人們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彼此聯系越來越緊密,相互影響越來越深入。大家處於共同的文化生態、市場環境和產業鏈條中,沒有哪個行業可以安然待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固步自封。隻有擺脫思維定勢、工作慣性和路徑依賴,以開放的姿態相互助力、共享資源、共擔使命,才能找到文化創新機遇,形成文化創新合力。要跳出行業內部的小循環,著眼於整個文化產業的大格局,以系統思維、整體觀照,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實現行業優勢互補,形成切實可行的合作機制和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不斷深化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文化產業集群,實現文化產業與多種業態的良性融合。

  中國作協努力突破慣常工作模式,主動出擊、主動合作、主動輸出,推動文學的“破圈”傳播、“跨界”生長。通過實施“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樹立起“全國文學工作一盤棋”的理念,加強中國作協與全國重點文學期刊、出版社的對接,有效撬動、整合全國優質出版資源向原創精品聚力,共同托舉一批精品力作問世。不斷拓展文學邊界,打破文學領域的“自我循環”,積極整合各方資源,持續深化與國家廣電總局、中國科協以及多家影視平台的合作,推動文學資源的全方位開發和多形態轉化,實現文學成果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樹立文化創新的世界眼光,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創新因互鑒而豐富。不同文明的優秀成果可以帶給我們有益啟示,中華文明的很多創新成果也是積極學習借鑒的結果。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今天,加強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增強同世界各國的文明對話和交流互鑒,對於文化創新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樹立世界眼光,堅持包容互鑒,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通過同世界各國密切的文化交流互動,不斷增進相互了解、激發創新靈感,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在這一過程中要講好中國故事,展示和塑造中華文化形象,讓世界看到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一個充滿活力的中國,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

  中國作協加強對外交流機制化建設,與多個國家開展雙邊、多邊文學交流,積極開展文學領域各項合作,完善“一帶一路”文學聯盟機制,強化中外文學論壇機制建設,推進南京“國際文學交流中心”、南寧“中國—東盟文學交流中心”、成都“中國—南亞文學交流中心”建設,打造“Z世代”國際傳播工程。舉辦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開展“網文出海”行動,推動網絡文學的國際傳播和對外交流。推出“揚帆計劃·中國文學海外譯介”項目,推動中國文學作品海外落地,促進中國文學在更大的平台與世界文學自信對話。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05日 06 版)

(責編:趙芳、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