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地市鏈接

嵐縣:創新探索生態建設 實現“綠”“富”共贏

2024年01月03日14:28 |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字號

近日,“中國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單發布,呂梁嵐縣《創新探索生態建設帶動生態扶貧新路徑》案例成功入選。

2014—2015年探索購買式造林,2016年試點合作社造林、合作社管護,2017年以來開展規模化造林,2018年試點引進大果沙棘實施林業資產收益改革,到如今大力發展林業產業……近十年間,嵐縣通過生態建設帶動生態扶貧、促進經濟發展、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實現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有機結合和共建共贏。

造林扶貧互為驅動 綠化荒山“生態立縣”

嵐縣多方探索破解路徑,2015年先行試點“購買式造林”,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撬動社會資金、勞動力、荒山荒地等生產要素投入林業領域,達到政府花錢買活樹、群眾參與創收益、社會層面優生態的效果。

2016年,嵐縣開展“合作社造林”試點,組織貧困戶成立造林合作社,共成立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102個,覆蓋12個鄉鎮,在全國率先開展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承接造林綠化工程和林業管護服務。實行“樹種到誰家承包荒山荒坡上,所有權歸誰家”的“樹隨地走”新機制,最大程度調動造林積極性。

數據最有說服力。2017年至2022年底,嵐縣投入3.63億元,共完成造林40萬畝,全部由全縣102個造林專業合作社承接完成,帶動2萬貧困社員,年人均造林收入達6000元以上。成立管護合作社10個,護林員777人,其中生態護林員215人,年人均收入7000元以上,全縣森林“有人治、有序治、有力治、有效治”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三權”分置轉化聯結 林下經濟“產業富縣”

嵐縣堅持“生態是最大的品牌,林業是最大的資產”,積極探索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多元化路徑。

將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縣鄉政府居中協調服務,村集體代農戶監督管理,企業承擔經營風險,貧困戶以退耕還林地經營權、部分退耕還林財政補助資金作為股份獲得資產性收益和保底收益,通過參加勞動又獲取了勞務報酬,形成“企業+村集體組織+合作社+退耕農戶”的利益共同體。

制定《嵐縣開展林下經濟培育試點實施方案》,推動林下經濟向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界河口小蛇頭村發展大果榛子,目前建成20畝苗木繁育基地﹔普明鎮發展連翹、西梅、李子、沙棘等經濟林樹種……通過“黨建引領、合作社領辦、群眾參與”的生態幫扶模式,嵐縣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發展的林下經濟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新格局。

聚焦優勢融合發展 綠色經濟“創新強縣”

嵐縣依托中國科協、國家鄉村振興局派駐的產業顧問組,建立全國首個沙棘院士工作站,制定《嵐縣沙棘產業發展行動方案》,提出3—5年產業行動計劃,規劃“一圃、二鎮、五基地、八點、一園、一中心”的空間布局。全縣沙棘林面積達30萬畝,計劃擴大沙棘種植產業規模至50萬畝,推動建成全省最大優質沙棘原料基地。加速沙棘加工轉化,打造秀容慧果沙棘品牌,著力構建以沙棘果漿、果油、籽油等為主要產品的沙棘深加工產品體系,年產值1.5億元,帶動3萬余名脫貧人口人均增收5000元。

嵐縣因地制宜建設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產業。華潤嵐縣30MW光伏扶貧電站採用“畜牧+種植+光伏”模式,將適合開展“光伏+”項目電站的光伏板支架全部設計為1.5米以上高支架,兼顧種植業、養殖業與光伏發電。全縣14個分布式村級扶貧電站支架下土地也大面積推廣種植玉米、牧草等作物,實現土地綜合利用與村民增收效益最大化。全力實施總裝機規模720兆瓦的9個新能源項目。推動電站裝機容量為120萬千瓦的王獅鄉蛤蟆神抽水蓄能電站項目落地建設,更好地將水能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2023年全縣新能源裝機總規模達到1000兆瓦。

嵐縣搶抓全省A級旅游景區倍增機遇,打造“山水花城”生態旅游品牌。2023年簽約的土豆花景區開發建設項目、白龍山景區基礎設施提升項目和千年古鎮開發項目總投資8.42億元。創建“中國天然氧吧”,推出蛤蟆神沙棘小鎮一主五輔的旅游度假區避暑基地及界河口鎮沙棘小鎮等一系列生態旅游產品,吸引周邊城市人群療養旅游,形成全域推進、城鄉統籌、四季交錯、一二三產融合的旅游發展新格局。

通過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構建生態農業、循環工業和持續服務產業體系,嵐縣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把“綠水青山”的顏值轉化成“金山銀山”的價值,實現“綠”“富”共贏。(成凱、梁瑞霞)

(責編:田小麗、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