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權民歌,越唱越有滋味(藝近人和)
在山西省左權縣舉辦的《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演出現場。 |
核心閱讀
守住了鄉音、鄉韻,就守住了左權民歌的精髓。如今,左權縣活躍著40支文藝小分隊,他們既在唱民歌,也是唱自己。幾十年如一日,左權民歌成為照進他們生命的光。
“桃花花你就紅來,杏花來你就白,爬山過嶺我尋你來呀,啊格呀呀呆……”山西省太原市,一場民歌晚會正在進行。
85歲的歌者劉改魚,嗓音高亢醇厚,是左權開花調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這首左權經典民歌《桃花紅杏花白》,是她的保留曲目。“這歌我從15歲開始唱,唱了近70年,越唱越有味道。”劉改魚說。
左權縣是“歌窩子”。明萬歷年間所修《遼州志》記述,“遼居太行山巔,萬山深谷之中……商賈不通,舟車不至……然雖窮鄉僻壤,而比戶弦歌……”傳統的左權民歌由大腔、小調、雜曲三部分組成,左權開花調是小調中的一種,地方色彩濃郁,頗受歡迎,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老歌”發新聲。如今的左權民歌,在三晉大地,越唱越有滋味。
“守住了鄉音、鄉韻,就守住了左權民歌的精髓”
約好早上9點採訪,劉改魚早早便等在樓下。蓬鬆的卷發別在耳后,眉眼帶笑,說話中氣十足。
“古調新聲俱可聽,民歌質朴更真情……”一進門,南北兩邊牆上的四幅字畫格外惹眼。窗台上,擺滿証書和獎杯。相冊裡,一張張演出照片見証她從青絲縷縷到滿頭白發。
“左權開花調成就了我的藝術生命。”談到民歌,劉改魚總有說不完的話,聊到動情處,便忍不住唱上幾句。
“開花調以‘開花’二字起興,抒發情感。在左權,你想到啥、看見啥,都能‘開花’。”劉改魚清清嗓:“玻璃開花裡外明……油燈燈開花一點明,小酒盅挖米不嫌你窮……”左權開花調有自己特有的襯詞:啊格呀呀呆。“它妙就妙在這個‘呆’字。”劉改魚解釋道,“左權人開口閉口離不開‘呆’,是一個常用的詞。”
劉改魚趕上了開花調興盛的時期。當年,大批文藝工作者隨八路軍總部機關來到左權縣,和當地民間藝人用老曲調填新詞,創作了一大批以團結抗日為主題的新民歌。劉改魚整天跟在大人后面,學得有模有樣。她回憶:“熱愛民歌的種子就是那時候種下的。”
劉改魚15歲那年的元宵節,左權縣城裡鬧社火,她唱了一首《土地還家》,被縣文化館選送到太原去比賽。后來,她又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全國第二屆群眾民間音樂舞蹈匯演。這是左權民歌第一次走進北京,劉改魚一曲走紅。1958年,劉改魚調入山西省歌舞劇院,開啟了藝術人生。
唱了一輩子,劉改魚對唱好左權民歌有了自己的體會:聲美、情真、味足。她說:“守住了鄉音、鄉韻,就守住了左權民歌的精髓。”
退休后,劉改魚也閑不下來。她成為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參加各種公益演出。每隔一陣,就有來自各地的民歌愛好者登門學習。不管是誰,劉改魚都傾囊相授。
幾年前,劉改魚開始系統收集、整理左權民歌。一字一句,求精求實,劉改魚梳理出從上世紀40年代以來的125首左權民歌,於2021年出版演唱集《桃紅杏白楊柳青》。
如今,左權開花調有各級非遺傳承人70人,12歲的王煜琪是其中最小的市級非遺傳承人。“從幼兒園開始,老師就教我們唱民歌,我特別喜歡。”王煜琪聽著民歌長大。除了學校有音樂課、社團,縣裡還經常舉辦各種比賽,從小耳濡目染的她表現出不俗的天賦,6歲就成為左權開花調縣級非遺傳承人,參加過近50場比賽和演出。“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喜歡左權民歌,把它傳唱到更廣的地方、更遠的未來。”劉改魚說。
“作為專業團,必須走打造原創精品劇目的路子”
戶外北風正勁,后台熱火朝天。
左權縣開花調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演員們正在化妝、默詞,工作人員忙著清點道具。再過兩個小時,原創民族歌舞劇《烽火家書》將在山西平遙一所學校的報告廳開演。
28天巡演23場。這天,行程已過半。高強度的演出加上天氣寒冷,不少演員身體有些吃不消。
今天舞台的主角是公司藝術總監、左權開花調省級非遺傳承人郝利宏。他看起來有些疲憊,一站上台,又立刻精神抖擻起來。觀眾都是附近村民,謝幕時,掌聲足足持續了兩分鐘。
《烽火家書》圍繞左權將軍的13封家書展開,全劇在音樂和唱腔設計上,吸收保留了左權民歌的精髓。為了打造這部劇,他們邀請中國鐵路文工團的導演和作曲團隊參與創作,歷時一年半,幾經打磨,才搬上舞台。“作為專業團,必須走打造原創精品劇目的路子。”郝利宏介紹。
打造原創劇目,挖掘紅色文化。近年來,左權縣重點打造了《太行奶娘》《烽火家書》《戰地黃花》“抗戰三部曲”。
第一部《太行奶娘》自2012年上演以來,巡演近千場,反響熱烈。左權開花調市級非遺傳承人王建芳還記得《太行奶娘》第一次進高校演出的場景。“我們心裡都沒底。地方劇目,方言演唱,年輕人會喜歡嗎?”謝幕時,觀眾們的掌聲一浪高過一浪,王建芳濕了眼眶。
左權縣開花調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前身左權縣開花調藝術團,組建於2007年,是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2021年,藝術團和左權縣融媒體中心經營性業務整合,成立了現在的公司。“這麼多年,我們聚在一起,就是因為對民歌的熱愛。”郝利宏說。團裡的每個人都能講出一段與“熱愛”有關的故事。
32歲的李波大學畢業后考入左權縣開花調藝術團,當年一起招進來100個人,現在隻剩下兩個。欣慰的是,一些好的變化正在發生。改制后,公司在商業演出、用人機制等方面更加靈活,其他業務板塊能帶來一些收入支持。2022年,公司招了20多名新人,不少都是00后。按照郝利宏的計劃,未來多創排一些反映左權縣風土人情的原創短劇,讓年輕人多上台,更快成長起來。
幾十年如一日,左權民歌成為照進生命的光
如今,在政策舉措的扶持下,左權縣活躍著40支文藝小分隊。其中,盲人宣傳隊是最特殊的一支。
見到盲人宣傳隊隊長劉紅權時,他剛從國家大劇院演出回來。“2023年值得紀念,既是盲人宣傳隊成立85周年,也是盲人宣傳隊首次進京演出20周年。”
盲人宣傳隊成立於抗戰時期,是太行抗日根據地的重要宣傳力量。現在,這支隊伍有9位盲藝人,每年演出200多場,唱遍了太行山坳。
劉紅權20多歲就加入盲人宣傳隊,每天背著鋪蓋下鄉演出。他年輕時嗓子好,唱一天民歌,第二天村民還讓他接著唱。就這樣,名聲傳出去了,演出的地方多了,百姓對他們更加尊重。2020年,他們的故事被改編成開花戲《向天而歌》,既在唱民歌,也是唱自己。幾十年如一日,左權民歌成為照進他們生命的光。
在左權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路俊華看來,要推動左權民歌產業化發展,讓百姓唱著民歌奔向更好的生活。從2019年開始,左權縣舉辦民歌賽。來自全國的優秀民歌手和民歌愛好者齊聚山鄉,為左權縣生態文化旅游聚人氣、創品牌。
打造民間文藝採風基地是左權縣的又一次嘗試。2023年以來,左權縣邀請十幾所高校的音樂學院院長,開了兩次研討會,研發針對培訓機構、高研班、研學等不同群體的民歌採風課程。“我們很看好這種模式。”路俊華的底氣來自寫生基地的成功。寫生基地運營一年多來,與10個省份95所高等院校和134所藝術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接待師生7萬人次。
這幾年,左權縣越來越熱鬧。寫生基地裡建起民歌小劇場,村庄裡建起藝術館,村民們開起民宿……左權民歌正譜寫新的篇章。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04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