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陽泉市1947文化園——
改造老廠區,與城市記憶“重逢”
“太像了,仿佛讓我回到了40多年前。”
61歲的山西省陽泉市市民董雪梅站在玻璃櫃台前連聲感慨。在她身后的木櫃上,擺滿了電熨斗與老式收音機等老物件,背景牆上寫著“五金交電”。一回身,董雪梅看到了櫃上的木算盤,撥弄了幾下。“嗒嗒,嗒嗒”,聲響仿佛穿透時光,帶著她又回到了年輕時的日子。
這裡是位於陽泉市城區南庄路的“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該文化園由陽泉水泵廠老廠區改造而來,打造以城市記憶為主題的沉浸式空間,如今已成為不少市民的休閑去處。
步入文化園就看到一個大廣場,盡頭是布局規整的老廠房建筑群。獨特的挑高空間裡,鏽跡斑斑的各式金屬機床,陳列在展廳兩側。“這裡原本是水泵廠的清鏟車間,不僅是機器,還有展廳內的空間構造,都保留了原有的工業風。”陽泉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麗雯說。
隨著資源轉型與城市化的進程,水泵廠的改造成為必然。2020年,陽泉市委市政府在原址上打造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由陽泉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承擔項目的建設運營。
展廳裡,城市記憶在流動。
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一方方空間、展板、照片與實物,將物質文化生活的變遷娓娓道來。牆面上,立體嵌挂著“陽泉礦務局”“陽泉鋼鐵廠”“娘子關發電廠”等企業招牌﹔展廳被分割成“我是一個兵”“我在副食店當售貨員”等數個10平方米的小空間,個人記憶與時代印記在此交織,百姓故事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這是工人文化宮,還有天橋錄像廳,興隆街商店。”在文化園內,被復原的老街道建筑,讓40多歲的市民潘虎萍很驚喜。其中有很多地方是自己以前常去的,隨著時代變遷,城市裡再難找到,沒想到在這裡“重逢”了。
那時的陽泉,依靠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溝通外省的重要通道。大批上海、浙江等地的商人也來此經商,商業一度非常繁榮。“我們復原了這些熱鬧的街道商鋪,就是讓年輕人能更直觀地感受陽泉的歷史。”程麗雯說。
沉浸式街區不僅有歷史,更有體驗、有情懷。三面方言牆上,密密麻麻寫滿了陽泉本地的“土話”,吸引不少游客仔細辨認。在一間趣味自助照相室,潘虎萍操作電子大屏,給自己和兒子照了一張海報風格的合影。頓時,室內四面牆上的10多個屏幕,全部是潘虎萍與兒子的合影“號外”。“我們在設計規劃時,聚集了一群本地年輕人,更好地呈現有趣好玩的東西,體現陽泉的文化特色。”程麗雯說。
文化園還打造了城市書房和文化牆,為市民打造開展文化活動與休閑的空間。在文化牆上,隨處可見作家劉慈欣的作品:《三體》《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我們希望通過展示科幻元素、營造閱讀空間,充分激發陽泉市民的文化熱情與想象力。”陽泉市城區區委宣傳部部長石磊說。
“如今,文化園業態豐富,不僅有咖啡館、相聲表演,還有電影院、陶器館等,已有40多家不同業態的商鋪入駐。”陽泉市城區區委書記王曉麗介紹,“目前,‘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已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夜間文化與旅游消費集聚區、陽泉市研學實踐活動基地,是當地的文旅新地標。”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09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