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美麗山西】綠水青山繪新圖

——河曲縣全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縣建設

2024年01月30日09:16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隆冬時節,走進河曲縣巡鎮鎮河會村,家家戶戶安裝的空氣能十分醒目。村民呂良寬的院內已經沒有了往年柴火垛和煤灰堆的身影。他高興地說:“屋裡屋外干干淨淨,顯得咱家也上了一個檔次。這個政府有補貼,用了兩三個月了,衛生省事還便宜,真是件大好事。”  清潔取暖一頭牽著居民家庭的“溫度”,一頭連著藍天白雲的“清潔度”。作為全省19個沿黃縣份之一,河曲縣緊緊圍繞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縣目標,全方位、一體化推進河流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收到明顯成效。

推動工程治理

打好綠色發展的底色

“一曲《走西口》,唱盡了河曲的淒苦。”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展覽·河曲館,河曲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丁國妍介紹,數十年來,一代代河曲人為改善生態環境,戰風沙、治流域,矢志不移,接續奮斗,才有了現在黃河邊上生態宜居的美麗小城。  黃河流經河曲縣71.6公裡,大大小小的各級支流遍及全縣,河曲縣也是我國唯一以黃河彎曲命名的縣城。矗立在黃河岸邊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展覽·河曲館,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借助VR、全息投影等技術,打破時空限制,讓參觀者沉浸式了解河曲生態保護、生態經濟、黃河文化的發展歷程。

“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啟動以來,河曲縣把沿黃生態環境治理作為關鍵之舉,對黃河流域河曲段進行切片分塊,梳理水污染治理存在的短板和問題,組建10個專項工作組,全方位、一體化推進河流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僅去年就投入1億元以上,徹底整改存在問題,包括加快推進河道、岸線生態修復治理,全面鋪開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工程等。

保護和治理齊頭並進,先后建成大、中、小型淤地壩1426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積373.36平方公裡,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人工造林9.7萬畝,封山育林2.5萬畝,退耕還林3萬畝,全縣林地總面積達12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7.81%。

持續開展“清河行動”,抓好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治,河曲同時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不斷淨化黃河“毛細血管”,涌現出榆嶺窊、田巨峁、石偏梁等整溝治理典型。據統計,從上世紀50年代治理至今,全縣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805.83平方公裡,治理度達74.61%,減少了入河泥沙,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創建“國字號”

提升綠水青山的成色

入冬后,河曲縣黃河濕地公園內迎來大批候鳥,一群群天鵝和赤麻鴨、綠頭鴨等候鳥或悠閑游弋自在覓食,或三五成群嬉戲打鬧,或萬鳥齊飛形成巨大鳥浪,與冬日暖陽和冰封的湖面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吸引大批攝影愛好者紛至沓來。  忻州市生態環境局河曲分局局長李劍青說,天鵝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世界環保組織稱為“空氣和水質狀況的監測鳥”。它們對生長環境要求很高,需要水質好、空氣好、食物豐富的優質環境,“挑食”“講究”的天鵝們連續幾年“落戶”黃河濕地,正是河曲縣生態環境不斷向好的印証。

以國家濕地公園創建為載體,河曲縣加強縣城及周邊23公裡沿黃生態保護,推動“河曲半島”實現更高水平的生態保護。據了解,河曲縣黃河濕地公園分布有鳥類110余種,其中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鸛、遺鷗、白尾海雕3種﹔分布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大天鵝、赤麻鴨、白琵鷺、紅隼等共14種。

為提升綠水青山成色,河曲縣還提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兩個“國字號”沖刺目標。

李劍青說,前者意在全面提升縣城建設管理水平和市民綜合素質,讓9萬縣城居民與黃河和諧共生、相融共濟,實現“外在美”與“內在美”兼具,后者重在實施黃河干流沿線生態保護和修復等項目,改變其他48.6公裡沿黃區域生態脆弱面貌,打造沿黃綠色生態長廊,筑牢黃河綠色屏障。

舊貌換新顏,飛雪迎春到。河曲縣城東南2.5公裡的唐家會村,以文旅休閑娛樂為切入點,村口有親子游樂園,村內有玫瑰觀賞園、設施農業示范園等,鄉村特色旅游已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每年可帶動村集體增收200萬元。唐家會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永貴說:“推動鄉村振興建設,這一切發展都離不開黃河的滋養和浸潤。”

建設示范縣

彰顯全方位轉型的亮色

在河曲縣城南25公裡處黃河東岸,一座現代化工廠與連綿群山融為一體。這就是忻州市第一個全礦井達到中級標准的智能化生產礦井——上榆泉煤礦。

在上榆泉煤礦智能化調度指揮中心,負責人通過整面牆的液晶屏觀察井下採掘設備、通風、運輸等實時數據,分析判斷當前井下的安全生產狀況。在這裡,視頻監控、網絡通信、安全管控等系統融匯成一張智能大網,延伸到礦山的每一個角落。

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縣,首要任務是經濟高質量發展,重中之重是產業轉型。

作為煤炭大縣、能源大縣,河曲縣突出能源革命,深入推進綠色礦山和智能化煤礦建設,目前全縣11座煤礦已全部達標,其中5座為國家級綠色礦山。扎實推動兩大發電公司現役煤電機組“三改聯動”,全面加快山煤2×35萬千瓦低熱值煤發電項目,積極謀劃國能河曲三期2×100萬千瓦等新的先進煤電項目,著力打造千萬千瓦級綜合能源供應基地。

突出新興產業,發揮園區集聚效應,著力打造以磷酸鐵鋰、高端硅材料為代表的新能源材料產業、以礦山機械服務為代表的裝備制造產業、以粉煤灰和高嶺土為代表的節能環保材料產業。其中作為鋰電池中最為關鍵的原材料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項目,是該縣成功實施人才強縣、人才回歸戰略的重大成果。5萬噸規劃產能規模,一期生產5000噸磷酸鐵鋰,已實現產值7.32億元。

突出文旅融合,依托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大力推動娘娘灘、黃河西口古渡等串景成線,構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同時,做好河曲民歌、二人台、河燈會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利用,高標准打造《大河長歌》等舞台劇,將黃河文化、西口風情融入旅游發展之中,將文旅產業的“面”撐開、做大。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確定的重大國家戰略。我們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縣為目標,努力在加快產業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列,在抓好生態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上作出示范,在新的趕考之路上交出河曲優異成績單。”河曲縣委書記石光源說。(記者王利強 通訊員張靚)

(責編:張婷婷、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