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 文化賦能 古村落“活”起來

張燈結彩,雪壓古堡。青石古道、灰牆黛瓦與皚皚白雪交融,一盞盞大紅燈籠下,傳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前來研學的孩子體驗新春拓印活動。黃康健攝
在張壁古堡一家小院內,講解員張蕾蕾正在給來研學旅游的孩子們介紹鬃刷、滾刷、宣紙等工具,教孩子們現場演示上墨、鋪紙、刷紙、揭紙等流程……一隻隻小手細致入微,一雙雙眼睛有神專注。不一會兒,一幅幅拓印栩栩如生。
拓印完成,孩子們跟隨講解員一路前行,穿越小巷,明亮、逶迤的長街豁然出現,氣氛也隨著熱鬧起來。
“咚得隆咚!”威風鑼鼓隊指揮張曉婷雙手舉過頭頂,合力一揮,一位老者高揚鼓槌,往鼓心一擊,其他村民跨開馬步,齊齊揮動胳膊,一陣氣勢磅礡的鑼鼓聲響徹耳邊。隨著音樂的節奏,舞獅隊伍來到人群中間,兩隻毛絨絨的大獅子,紅黃相間,扑閃著大眼睛,搖著尾巴和往來的游客互動。
張壁古堡位於山西介休市東南10公裡的綿山北麓的張壁村,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以軍鎮遺留聞名。村內已發現的古軍事地道、明清民居等文物古跡,成就了張壁“明堡暗道雙城子,堡垣廟院博物村”的美名。2006年,張壁村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張壁村引進旅游開發公司,整體開發張壁古堡的旅游。
“古堡開發不應該只是簡單的迎合、輕佻的模仿。”在張壁旅游公司董事長路楊看來,深挖附著在文化遺址上面的隱性文化,融入旅游產業要素,延伸旅游產業鏈,才是對當地文化最大的尊重。
琉璃是當地最具有特色的文化產品之一。介休的琉璃制作藝術源遠流長,遺留下來很多優秀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張壁古堡的空王殿和西方聖境殿琉璃。
站在空王殿門前,“孔雀藍”琉璃碑堪稱一絕。雖已歷經數百年,在陽光直射下,顏色仍然鮮艷欲滴。西方聖境殿屋頂,中央的“三山巨鼎”格外搶眼,正中立有一座綠琉璃雙層樓閣,兩側一對蓮花寶座上有白琉璃象,絢麗華貴、庄重典雅。
如何將琉璃燒制技藝活態傳承與弘揚發展落到實處?
“非遺傳承必須用兩條腿走路保護傳承是‘第一條腿’,創新運用是‘第二條腿’。”介休市文旅局黨組書記、局長宋林偉介紹,當地鼓勵琉璃產業市場化,依托國家級非遺技藝傳承和琉璃藝術品及文創產品的研發,實現古代技藝和現代設計融合,將琉璃從單一應用逐步向家居設計、桌面擺(挂)件、藝術品觀賞等領域擴展,更貼近現代生活。
以張壁古堡后土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為例,2022年,該公司琉璃藝術品營業收入達500萬元。
不止是琉璃,在張壁古堡,文化傳承發展帶動文化旅游市場的趨勢愈發明顯。
干調秧歌演出照。黃康健攝
張壁村是古軍堡,有騎馬射箭的傳統。基於此,張壁研學將中國傳統“君子六藝”之一的“射藝”文化和技藝融入了體驗項目﹔依托介休“三賢故裡”、清明文化之鄉的圍棋文化,張壁棋院每年都會舉辦各種圍棋比賽﹔當地流行的干調秧歌,豪放粗獷,隻憑演員的自身嗓音演唱,近年來,也定期在景區上演。
“將鄉土鄉情引進研學旅行。”張壁村黨支部書記賈立毅說,讓更多人記住“鄉情、鄉愁、鄉願”,無論走到哪裡,都能想起他的家鄉。
2023年1-12月,介休市A級景區累計接待游客89.64萬人次,同比增長95.50%﹔門票收入4078.77萬元,同比增長156.16%。其中,張壁古堡景區,累計接待游客33.96萬人次,門票收入近千萬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