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進校園 模式創新育人才
——山西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設記事
太原市第十二中學學生正在為機器車編程。圖片由太原市第十二中學校提供
近日,教育部公示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單,我省太原市第十二中學、運城中學、山西省實驗小學、汾陽市禹門河小學、陽泉市第十一中學、大同市實驗中學等6所學校入選。建設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對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探索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要意義。為此,記者日前深入我省入選的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探尋人工智能走進校園之后,給我們的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帶來了哪些變化。
打造智能新校園,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
“歡迎大家來到我校的創客一室,這裡是‘單片機編程’社團活動的實驗室。現在大家看到的器材是課程搭配使用的品牌開源硬件套件。學生通過學習Arduino語言編程,控制LED燈、馬達、蜂鳴器等傳感器,設計屬於自己的智能作品。”山西省實驗小學創客課程授課教師牛俊華向記者介紹。 像這樣不同主題的創客教室還有很多:創客二室以3D打印為主題,學生運用一種特殊的可粘合性材料PLA,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創意作品﹔創客三室以MakeX機器人為主題,學生使用鎂鋁合金制成的器材,利用螺絲、改錐、扳手等工具進行手工搭建……
山西省實驗小學著力推進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硬件建設,現有信息技術教室9個、創客空間11個,配備激光切割機1台、3D打印機6台、移動一體機11台、希沃一體機67台、計算機218台,以及物聯網機器人2代教育套裝、ESP32 開發AI智能主控板、HaloCode智能主控板教育套裝各60套……一系列支撐教學的智能終端及配套設備,充分滿足了不同年齡段學生對人工智能課程的學習需求。
硬件設備固然重要,軟件系統的完善也不容忽視。
“我們可以在線採集學生的學習數據,生成個性化的數據分析報告,從而較好地實現教師教學環節中的靶向教學。”提到數據分析系統,運城中學教輔科科長王曉可謂如數家珍。
據了解,數據分析系統詳細記錄著每位學生的作業完成狀況、各類考試成績等數據,智能生成面向教師的“教學手冊”和面向學生的“個性化手冊”。“教學手冊”中有學生學情分析和班級成績趨勢圖,為教師根據教學效果調整備課方向提供重要參考﹔“個性化手冊”則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自己的學習情況和易錯點,並且從后台資源庫中自動抽取相應知識點和練習題推薦給學生,幫助學生及時補齊短板。
為了提供更高質量的教學服務,運城中學還搭建起教師成長“立交橋”。學校不僅組織相關學科組教師與技術人員參加國家、省、市、縣區組織的業務培訓,還聘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知名高校的教授到校指導,努力培養一支業務精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軟硬件設施齊備,為建設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創造更多可能。我省多所中小學根據本校情況開設計算機編程、激光雕刻、機器人搭建等人工智能課程,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
開啟教學新范式,教師的授課內容隨著學生提出的問題而改變
多功能牙刷盒、智慧垃圾站、智能鞋櫃……走進汾陽市禹門河小學的“禹之夢創客空間”,各種別出心裁的創客作品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請注意,系統檢測到嬰兒有危險,請趕快查看。”當學生模擬嬰兒靠近床邊的情景時,機器立即發出了警報聲。這是禹門河小學學生設計的智能看護嬰兒床,通過搭載傳感器等設備,實現危險報警、檢測尿床和自動降溫三大功能。該作品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幫助父母減輕育兒負擔,兼具創意性與實用性,榮獲2023年中小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實踐活動山西省賽一等獎。
“我們通過小組合作、創意制作等方式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更多學生體會到人工智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將科技創新的種子真正種到學生心田。”禹門河小學校長王一軍說。
除了學生間的學習交流,師生間的討論也經常激發出創意的火花。
“這種新穎的教學模式,對教師來說更是一種全新的挑戰。我們也是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學習經驗,摸索最佳教學方法。”負責創客課程的教師張旭峰說。學生年齡小但思維活躍,他們提出的想法經常讓教師眼前一亮,教師的授課內容也會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而改變。
“現在很多住宅小區都裝有一種樓道燈,隻有在天黑以后有人走過才會點亮,白天即使有聲音樓道燈也不會亮,這就是聲光控樓道燈。我們可以根據樓道的長度來設計相應數量的傳感器……”課堂上,張旭峰正在為學生講解如何在樓道裡設計安裝聲光控燈時,突然,一名學生舉起了手。
“老師,為什麼我們不能用一個裝置控制所有燈呢?”學生陳稼睿提出了一個創造性的問題,“可不可以根據人的步行速度,在第一個燈的傳感器感知到信號后,讓其他燈在一定時間后自動亮起?”
張旭峰隨即根據這一問題,帶領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究該方案的可行性。充滿創新活力的課堂氛圍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課堂教學,各校還通過社團的形式彰顯人工智能教學特色。
“攝像頭、激光雷達、超聲波傳感器……這些傳感器的共同工作,使自動駕駛汽車具備了可以檢視周圍環境的能力。這節課我們將學習如何使用攝像頭進行視覺巡線,使得小車的無人駕駛更加准確。”運城中學人工智能社團指導教師段晶在講解完機器視覺巡線的相關概念后,向同學們發布了兩個任務。一是識別黑色進行視覺巡線,控制小車的行進路線和速度﹔二是根據區域權重進行視覺巡線,將實時轉彎角度的數值顯示在屏幕上。
任務下發后,學生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嘗試操縱M.A.R.K智能小車。
“小車啟動時攝像頭這麼擺放可以嗎?”“視覺巡線的速度靈敏度設置成多少合適?”“小車偏離軌道了,快左轉糾偏!”教師穿梭於各個小組之間,或是指導,或是聆聽,指點學生完成教學任務。
“運城中學以社團的形式推動人工智能課程深入開展。志同道合的同學們可以一起研究感興趣的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信息技術學科組長、創客校辦課程負責人王慶說。
自人工智能社團成立以來,社團指導教師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培訓和賽事,在多項比賽中斬獲佳績:2019年獲得第三十四屆運城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2020年獲得第三十五屆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2022年獲得第八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山西賽區)復賽優秀獎……
王慶將這些成績歸結於師生的共同努力:“積極的學習態度加科學的學習方法,相信付出總有收獲!”
構建課程新機制,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人工智能教育中來
為了響應國家對科技創新人才的需求,太原市第十二中學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課程新機制。該校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編寫了《太原市第十二中學校人工智能課程綱要》,構建起完整的人工智能教育課程體系。
“我們將人工智能課程納入學校課程體系,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開設AI理論、創客、編程、機器人操作等課程,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人工智能教育中來。”創新教育中心主任白月明介紹道。
在教學探索過程中,十二中的教師團隊逐漸認識到,人工智能是一門新興的技術交叉學科,涉及計算機科學、數學、腦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其學科交叉性意味著在課堂上需要多學科融合教學。因此,該校教師逐漸構建起基於STEAM教育的項目教學模式,注重通過項目式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現在,人工智能特色課程已成為十二中一張靚麗的名片。
在大疆robomaster實驗室裡,一節精彩的無人機課程正在進行。
“經過多次實戰飛行,同學們與無人機特洛的友誼越來越深。但特洛不會人類語言,我們要怎麼與它交流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無人機的語言——程序語言。”太原市第十二中學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教師高一華正在為學生講解無人機的編程技巧。
課程進行到一半,如何設定無人機在正三角形航線飛行任務中的旋轉角度讓學生犯了難。高一華讓學生們模仿無人機航線,在地上走出一個正三角形,親身體驗無人機的轉向角度。
“我明白了!無人機轉向的角度應該是三角形的外角!”經過這一番操作,學生恍然大悟,舉一反三地學會了五角星航線的設定方法。
“STEAM教育可以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高一華准確地指出了STEAM教育的重要之處。高中階段的授課往往是單科進行,導致各學科教學普遍是割裂的。在十二中的人工智能課程中,學生面對的是一個現實的、具體的問題,必須綜合利用各科知識來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除了學校多元多維課程體系的建設,家校共育的課程新方案也格外引人注目。
這天,山西省實驗小學一年級十班的教室裡迎來了一位特殊的老師。
“隨著科技的進步,智能家居技術正在不斷革新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同學們知道這個白色的機器是什麼嗎?沒錯,它就是智能掃地機器人……”講台上,該班學生任昱昊的爸爸任仲杰生動地講解著掃地機器人的工作原理和制作要點。講台下,同學們聚精會神地聽講,時不時舉手提問,課堂氣氛十分熱烈。
隨后,任仲杰邀請同學們一起動手制作迷你掃地機器人。同學們制作的掃地機器人形態各異,有的穿著白色的“盔甲”,有的長出了綠色的觸角,充分展現出學生的不同個性。
當掃地機器人安裝的馬達帶動風扇,產生低於外部的壓強,把紙屑吸入機器人內部時,同學們都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
“看到孩子們熱情高漲、積極參與,我們家長也很有成就感。”任仲杰說,這次的選題是家長委員會共同討論確定的,希望通過生活化的科技小制作,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除了家長講堂,該校還開展創客體驗課程、科創冬令營、創客社團等拓展活動。不僅讓課堂形式變得豐富多彩,也拓展了家校合作的新方式。
在我省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建設過程中,目前已經形成了一系列極具參考價值的教育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案。未來,我省將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讓基礎教育成為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的搖籃。(楊家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