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煤平朔集團持續推進礦區土地復墾工作
礦山變青山
在山西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西排土場裡,青翠的油鬆挺立,在這片復墾成功的土地上,樹木早已覆蓋住了排土場裡原先成片堆疊的石塊。
“在石頭縫裡種樹,還是頭一回,沒想到它能長大!”平朔生態產業公司總經理柴書杰笑著回憶起那段歲月。
1982年,平朔安太堡露天礦創辦。自開挖起,安太堡露天礦堅持開採和生態修復同步設計實施,對露天礦開採后回填的礦坑進行生態再造,採取“採—排—復”一體化工藝,將露天煤礦表土排棄位置和數量納入採礦生產計劃,土地復墾被當作露天採煤的最后一個環節。
待電鏟挖出礦坑后,礦用卡車將土石向后填——最下一層實施土石混排,再覆蓋上一層約2米厚的黃土,用推土機將坡度推至37度自然堆放角,最后實施土地復墾工程……如此循環往復,始終保持礦坑開採和回填面積達到動態互補。
上世紀80年代,施工條件落后,在復墾區造林,國內沒有成功經驗可供借鑒。怎麼選樹種,怎麼種才能活?每一步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建礦初期,中煤平朔集團開始嘗試國外的復墾方式,在開採完的土地上大面積種草,但由於地貌環境惡劣,植被退化嚴重,第一次復墾沒能成功。
為了攻克難題,中煤平朔集團先后與山西省農業大學、山西省生物研究所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科研單位合作,深入研究黃土高原地貌重塑與土壤重構,提出了地貌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景觀重現、生物多樣性重組五方面理論,攻克了“新造地水土流失防治與環境災害控制綜合集成技術”“土壤資源再生利用與生產力快速提高綜合集成技術”等難題,開創黃土高原先鋒植被與適生植物“草、灌、喬”結合的立體植被生態恢復模式。
安太堡露天礦地處干旱半干旱黃土丘陵地貌,年均降水量僅400毫米,降水量直接決定了樹的長勢。因此,專家團隊綜合研判后決定,受氣候條件限制,隻能選擇耐旱耐寒耐貧瘠的紫花苜蓿、沙棘、榆樹、刺槐、油鬆等品種。
初春風沙漫天,工人們上午剛挖好的樹坑,待到下午風沙過后,樹坑就被埋了個嚴嚴實實。刮起大風時,甚至無法站在陡坡上,隻能跪下來一步步地挪著種。種完后再拉著裝有1.5噸水的小四輪車,接上管后為樹苗澆水。
5年后,南排土場山坡上的油鬆已經長了5米高,排土場裡又多了條檜、新疆楊、樟子鬆、雲杉等多個品種,山坡上曾經稀鬆的小樹苗已經變成4萬畝的林地。如今,礦區復墾區植物達213種,綠樹成蔭、生機盎然的生態沃土引來石雞、野兔、狐狸等一眾野生動物安置新家。
截至目前,中煤平朔集團累計投入資金30億元,完成礦區及周邊區域綠化面積2.3萬畝,復墾土地7萬畝﹔排土場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2023年,全年完成復墾任務7762.9畝,超計劃面積2643.9畝,有效改善了礦區生態環境,打造出建設綠色礦山的“平朔模式”。
春季來臨前,為保障2024年綠化和復墾等工作順利開展,中煤平朔集團已開始在工業大道兩側、各選煤場區等多地進行現場踏勘,目前正在結合現場土地整治實際情況,編制綠化和復墾實施方案。
“2024年,我們將持續推進土地復墾工作,計劃完成礦區復墾工程面積3145畝,並持續開展礦區工業廣場綠化工作,預計完成綠化面積1000畝,打造綠色礦山,堅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把地下烏金變為金山銀山,以生態重建的理念把開採后的礦坑變成青山,以建設光伏農牧業的手段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以更高標准推動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煤平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建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