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礦以科技賦能實現安全高效生產——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一線行】從“人控”到“數控”的智慧升級

井下200米深的巷道裡,“智能巡檢機器人”正沿著千米軌道勻速前進,一雙靈動的“眼睛”360度監測著周圍的各類設備與環境。與此同時,地面調度指揮中心終端屏幕上,也在實時顯示著它一路上的“所見所聞”。4月2日,記者在山西焦煤西山煤電馬蘭礦看到上述場景。 採煤、掘進、運輸、供電、排水……在馬蘭礦,這些作業環節已逐步由智能技術代替傳統的人工操作。“不斷推動生產方式變革,助力礦井安全生產,已成為我們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催化劑。”馬蘭礦機電副礦長王曉東說。
遠程作業更安全
4月2日早班,工作人員在馬蘭礦集控硐室按下一個按鈕,連接工作面的集控顯示屏上,採煤機隨即徐徐啟動,液壓支架緊隨其后、自動跟進,滾滾烏金沿著煤壁傾瀉而下,“坐”上皮帶涌向地面……這便是如今的煤炭開採作業場景。 而在過去,完成這套流程至少需要3個採煤機司機和2個液壓支架工現場操作。
“以往當班作業時,要在100多副支架間緊跟採煤機來回跑,不停地收升護幫板、提拉支架、推溜子,這樣的動作一個班下來要重復操作千余次,稍不留神還會磕手碰腳,頂板情況不好時還得操心,比較危險。”回憶起曾經的作業流程,支架巡檢工白翼飛感慨良多,“智能化作業,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我們的作業安全,勞動強度上也降低了很多。科技創新好處多啊!”
如今,隻需手持遙控器站在安全區域遠程操作,支架就能自動跟機移架完成整套動作,安全又高效。一個明顯的變化是,白翼飛和工友們的工種名稱從“支架工”更名為“支架巡檢工”。
對於馬蘭礦員工而言,“一鍵啟停”已是日常。早在2020年國家八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前,馬蘭礦已提前2年展開了無人值守系統的研究與應用,率先建成了瓦斯無人值守泵站、皮帶集控系統、雲數據中心等。
“少人則安,無人則更安全。”在煤礦工作了30年,馬蘭礦機電副總工程師王育江從未放下對安全的擔憂,在他看來,新時代的煤炭行業就是要通過技術賦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盡可能地讓設備代替人工作,從而最大化減少隱患、降低風險。
近年來,對標我省《智能煤礦建設規范》,馬蘭礦以物聯網整合、互聯網傳輸、數字化集成、可視化保障、程序化操作為核心目標,統一規劃,大膽革新,分步推進,建成了7個智能化綜採工作面、11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井上井下多個場所實現無人值守,僅綜採工作面就減少了50%的作業人員。
智慧賦能更高效
一個班8小時岩巷掘進13米,這樣的速度,馬蘭礦開掘副總工程師郭洪明在過去想都不敢想。 “以前,遇到岩巷隻能人工打眼、放炮,把石頭炸開。一個班下來,最多也隻能打1.5米進尺。”郭洪明說。隨著一台體重達650噸、能夠嚼岩碎石的“大家伙”來到馬蘭礦,如今,岩巷掘進效率提升了8倍左右,單月最高進尺541米,創造了國內大傾角、大曲率半徑、開拓全斷面直徑4.88米岩巷盾構機月進尺的最高紀錄。
郭洪明介紹,所謂的“大家伙”是全球首台大傾角、大曲率半徑岩巷快速掘進盾構機,可以集中控制、遠程監控、一鍵啟動。以“大家伙”為代表,越來越多智能化設備的升級改造,為馬蘭礦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2023年,為破解煤巷、半煤岩巷掘進效率不高的難題,馬蘭礦又引進了雙懸臂式掘錨一體機,並加裝了智能化系統,實現巷道掘進與錨索錨杆支護的連續性,較傳統掘進機效率翻了好幾倍。
採訪時,記者在礦區看到一架無人機在空中盤旋。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地測防治水中心測量組主測韓飛飛正通過操控手柄,進行日常的地質災害巡檢工作。
“以前巡山靠人工,一次要花4個多小時。自從用上無人機,同樣的工作10分鐘就能完成。”智能化帶來的效率提升,韓飛飛深有感觸。據了解,這台無人機能夠全覆蓋調查礦區地質災害,高精度實景建模生產布局,打造3D透明化礦山系統,為礦井生產決策提供智能地質綜合保障。
智能化在推動生產方式變革的同時,也改變了礦工們的工作方式,提質增效的同時,讓大家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我們現在已經不用上夜班了,但產量一點兒都不受影響。幸福感全面提升!”綜採一隊技術副隊長岳俊光說。
礦井運行更質優
“自從有了‘智能巡檢機器人’,皮帶故障率大大降低,比人工更靠譜。”皮帶隊技術副隊長葛進生對這台機器人的工作業績非常滿意。 馬蘭礦主斜井皮帶全長1140米,斜坡傾角14度。過去,依靠人工巡檢,每班2名工人,沿著千米長的斜坡來回上下,稍有疏忽便會讓隱患“溜走”,而且巡檢盲區還多。如今,“智能巡檢機器人”24小時無死角盯防,聲音、溫度等指標一旦異常,就會立刻報警。
在此基礎上,馬蘭礦還在主斜井皮帶機頭加裝了一套高精度振動傳感器,建立了設備故障診斷系統,分析預判可能發生的故障。如此一來,皮帶運行有了雙重保障。
從井下到地面,馬蘭礦逐步實現了從“人控”到“數控”的智慧升級,被列為省級智能化示范煤礦。
走進該礦生產調度指揮中心,滿滿的科技感扑面而來:巨大的顯示屏上,海量的運行數據實時跳動,展示著形態各異的圖表和實時的作業場景。作為馬蘭礦安全生產數字化經營管控平台,該應用為馬蘭礦的安全生產貢獻不少。
“這一平台如同全礦的‘中樞神經’,集成融合了人、機、物、產、供、運等信息,以圖管礦、以圖管量、以圖救災,對礦井水、瓦斯、煤塵、火、頂板等五大災害實現了在線監測、廣播預警、短信預警及手機App分析管控,為礦井提供了可視、可控、可預測的智慧服務。”馬蘭礦信息化辦公室主任胡燕飛介紹。
開足“智”力,向“新”而行。立足新的發展坐標,未來,馬蘭礦將繼續以新質生產力點燃礦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記者手記
走進馬蘭礦,採煤、掘進、運輸、供電、排水……都換了“新顏”,很多傳統人工操作的場景如今都已逐步由智能技術和設備替代。在日復一日的生產中,這裡早已成為山西推進能源革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條枝蔓。
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馬蘭礦努力已久。2018年,展開無人值守系統的研究與應用,率先建成了瓦斯無人值守泵站、皮帶集控系統、雲數據中心等。2023年,引進雙懸臂式掘錨一體機、加裝智能化系統,破解煤巷、半煤岩巷掘進效率不高難題,事半功倍。正如採訪中一線生產人員所說的那樣,科技創新好處多!
如果將當今煤礦生產中的智能巡檢、遠程控制、在線監測等場景與傳統人工操作的場景放在一起,新舊相比,其震撼可想而知。對於山西來說,“煤炭”二字的重量不言而喻,特別是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當下,煤炭領域的技術突破、生產創新、產業升級尤為關鍵。相信未來,像馬蘭礦一樣的故事還將繼續,在更多的領域、更大的范圍、更深的層次……(記者李學林 通訊員韓若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