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山西

文物探掘專業技術人員牛秀平——

投身田野考古一線40年

王志強
2024年04月27日08: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牛秀平(左二)帶領學生在蒲州故城遺址進行考古工作。
  王志強供圖

  在2022年度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中表現優異的30名同志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探掘專業技術人員牛秀平便是其中之一。

  從1984年從事考古發掘和文物修復工作開始算起,牛秀平投身田野考古一線已經40年,先后參與了吉縣柿子灘、芮城清涼寺、沁水八裡坪、晉陽古城、遼代應州城、霍州陳村瓷窯址等重要考古發掘項目80余項,參與發掘的項目多次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山西省重要考古發現”等榮譽。“霍州陳村瓷窯址”獲得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他的田野工作技術水平得到業內高度認可,在山西博物院、山西考古博物館、運城博物館、大同博物館等都可看到他修復的文物。

  1984年太原婁睿墓壁畫的修復工作,是牛秀平職業生涯的起點。牛秀平出生在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從小就在父輩“踏踏實實做事”“要干就要把活兒干好”的叮囑中長大。這種言傳身教的朴實家風讓他養成了踏實認真的性格。高中畢業,雖然他未如願考上大學,但早早學得的泥瓦手藝讓他可以行走四方。他踏實認真的態度給工作團隊留下深刻印象。1985年,他被推薦到榆次貓兒嶺參加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舉辦的文物修復培訓班,系統學習考古發掘和陶器保護修復,逐漸喜歡上了考古發掘和修復工作。

  多年來,牛秀平虛心向考古隊長們請教,邊干邊學,田野考古的經驗和知識慢慢豐富了起來。“堅守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牛秀平的座右銘,也正是在這種精神狀態下,他反復打磨專業技術,逐漸成為考古發掘技術領域的行家裡手。

  2000年開始,作為主要技術人員,牛秀平參加了吉縣柿子灘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在柿子灘10年的考古工作中,牛秀平是在考古探方駐留時間最久的工作人員。這次考古工作中,他們發現了至少有2萬年歷史、制作精美的蚌貝類穿孔裝飾品,成為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重要發現。

  2012年,作為主要技術人員,牛秀平參與了“晉陽古城二號建筑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晉陽古城始建於春秋中晚期,是春秋至唐五代一處大型城址,遺存豐富而復雜。牛秀平全身心投入遺址的考古工作中,一干就是3年。這期間,作為一線工作人員,他的工作常態就是拿著一個小刷、一把手鏟,不論嚴寒酷暑,一蹲就是一整天,緩慢、細致地清理出一個個遺跡、一件件器物。后來,為配合做好實証研究,他又連續7年參與了出土遺存的系統整理及周邊遺址、基址的發掘保護工作。歷經10年,牛秀平和晉陽古城考古團隊為考古研究者提供了寶貴材料。

  牛秀平還曾作為技術人員參加南水北調工程的文物保護工作。這次任務時間緊、任務重,情況復雜、難度大。受限於當時的技術,高水位對於遺址發掘的影響一直無法有效解決,為確保工程順利進行,牛秀平沖在第一線,用最“笨”的方法,在水位升高前,一遍遍抽水、一點點清理,與時間賽跑、與水位競賽。最終,在共同努力協作下,大家高質量完成了考古發掘、資料記錄及文物提取等工作,搶救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作為工作經驗豐富、技術能力突出的考古技術人才,牛秀平曾多次擔任山西大學等高校考古專業的田野考古發掘現場指導老師。“每次學生來實習,考古領隊們會系統地進行授課,這也成為我更好地結合實踐經驗學習提高的過程。”牛秀平謙虛地說。他還多次擔任田野考古技術培訓班的指導老師,對考古技術新人傾囊相授。

  從事這樣一份工作,注定和家人聚少離多,付出更多艱辛。在牛秀平從業的40年間,有很多年他與黃土為伴的時間長達300余天,過節無法回家是常事。有時,他把家人帶到考古發掘現場或博物館,家人看著一件件文物經過他的修復重現光彩,逐漸了解了考古工作的意義,愈發支持他的工作。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牛秀平感慨:“我對家人有諸多愧疚,但考古是自己選擇的事業,要做就得做好。每次看到親手發掘的遺跡和修復的器物,成就感油然而生。”正是這份朴素的信念,讓他在田野考古工作中堅守了40年。如今,他仍奮戰在考古一線,為考古技術人才的薪火傳遞貢獻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27日 07 版)

(責編:田小麗、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