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地市鏈接

山西太原:社區食堂讓幸福的味道更久遠

2024年05月10日08:55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許東社區食堂工作人員正在為老人提供愛心套餐。

一日三餐,四季煙火,小飯碗裡裝起大民生。老年助餐服務既是老年人關心的“關鍵小事”,也是關乎千家萬戶的“民生大事”。看似普通的一頓飯,背后是更多的民生期待。 如今,作為政府托底、服務老年人的一種便民舉措,曾經的“老年餐廳”變身“社區食堂”,既讓廣大老年人在家門口吃到熱騰騰的飯菜,也讓附近的上班族享受到了實惠便捷的就餐服務。尤其是太原市,打造出了一批群眾認可度高、社會資本相繼涌入的微利可持續的社區食堂,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2023年底,400個社區食堂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布局均衡、主體多元、方便可及的社區食堂服務網點。

那麼,在太原市的社區食堂就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社區食堂為何越來越受歡迎?社區食堂的運營狀況又如何?未來如何“進化”?日前,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

“社區食堂”實惠便民實力圈粉

3月12日中午,濱汾物業社區食堂,龍瑞小區的老人們、在附近上班的公司員工陸續來到食堂,開始享受美好的午餐時光。 大廳寬敞明亮,地面干淨整潔,木耳桃仁、土豆雞塊、香菇油菜、紅燒肉……15道熱菜、8道涼菜飄香四溢,令人垂涎欲滴。主食區的種類也不少,現炸油糕、炒餅絲、面食、麻辣燙等琳琅滿目。點完餐,根據菜品單價結賬,人均消費15元左右。針對老年人還設置了8元愛心餐。

“社區食堂提供早中晚三餐,來就餐的居民挺多,有學生、上班族、老年人。”濱汾物業社區食堂負責人王國平介紹,“所售菜品均為小份菜,也可以拼菜,很受居民歡迎。對於享受補貼的老人,有的我們在前期辦卡階段就給予了優惠減免,有的則亮明身份,直接享受愛心套餐。”

在現場,剛剛入職的小雅吃完飯后,還打包了一份,她說:“同事加班,讓我幫忙買份午餐。社區食堂每天更新菜品,飯菜新鮮美味,價格實惠,大家吃得放心,也開心。”

家門口就能享受的幸福“食”光,不隻在龍瑞小區。

3月10日中午,省城抱鼓巷的許東社區食堂迎來了客流高峰。剛剛遛完公園的賀德新大爺憑手裡的老年乘車卡,買了一份8元愛心餐,高興地說:“8塊錢就能吃到5種顏色的彩色面,很劃算。”

食堂負責人高艷麗說,附近吃飯的老年人居多,因此餐食都做得少油少鹽、不辣且口感軟爛。食堂還建了兩個微信群,每天上午都會在群裡報當天菜單,有行動不便的老人,一個電話即可免費送餐上門。

買菜做飯看似簡單,但對於老年人而言,並不輕鬆。在一些失能失智、高齡獨居的老年人身上,這種困難還會被成倍地放大。採訪中,很多老人表達了相同的心聲,“對於高齡老人、獨居老人來說,不用自己買菜燒飯,在家門口就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是剛需。”

也正是因為如此,太原市立足實際,在深入調研、積極走訪的基礎上,最終確定了建設社區食堂的思路。

“社區食堂作為居家養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立初衷是為了解決獨居、孤寡、高齡等有特殊困難的老年人做飯難、吃飯難問題,其定位是既要普惠,又能盈利,兜底保障困難人群。目前,我們基本做到了社區居民有普惠,一老一小有補貼,特殊群體有優惠,堂食困難可送餐。”太原市民政局社區工作服務中心養老科張旭說。

社區食堂不僅突出照顧老年人群體,優惠政策也因群體差異而不同。如新中國成立前參加革命的老人免費就餐,“三無”老年人、城市低保家庭老年人可享受5折優惠,現(退)役軍人及配偶享受就餐9折優惠,為社會作出突出貢獻人員中的失能或高齡老年人享受8折優惠。困難老年人、困境兒童等還可以享受每人每天2元的政府就餐補貼。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開放式的廚房、明亮整潔的就餐環境、惠民的價格,“家門口”的社區食堂不僅受到老年人喜愛,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

“主要是干淨方便,下班懶得做飯,又不想經常吃外賣,社區食堂就成了我的心頭好。”常常光顧美特好社區食堂的張先生說。

多元化經營撐起助餐服務

社區食堂,顧名思義就是開在社區裡的食堂。 “為誰而建”,這是社區食堂首先要回答並解決的問題。就像張旭所說,老年人是社區食堂的重要服務對象。老年助餐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需求量最大的一項服務,是有效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獲得感的民生實事之一。如何切實把這項惠及億萬老年人的實事、好事辦好,真正做到老年助餐服務方便可及、經濟實惠、安全可靠和持續發展,也是當前各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一大難題。

太原市已在開展老年助餐服務方面先行一步,逐步以社區食堂替代老年餐廳,並且要求社區食堂每天推出不少於2種、不高於8元的愛心餐。

但是,如何布局?怎麼監管?

社區食堂畢竟是個經營實體。既不能管得太死、影響企業積極性,又不能放得太開、隨意上升或降低標准。

太原的辦法是:先定標准再開工,建成之后再驗收,抓住兩頭帶中間,按照不低於120平方米的原則,黨群服務中心配套一批、駐地單位改造一批、餐飲企業輻射一批、連鎖品牌覆蓋一批,把社區食堂打造成太原品牌。

“社區食堂就是要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我們在初期布局時就避開了繁華商業區和餐飲集中區,向居民聚集區、學校集中區、保障薄弱區、需求旺盛區靠攏,500米服務半徑內隻設一家,真正讓‘社區食堂進社區,回應群眾最急需’。”張旭說,同時,統一建設標准、提升服務品質,從“門頭”到“灶頭”,實施一套食堂建設標准,從“前廳”到“后廚”,實施一套安全監控標准。並按照“智能服務、健康品牌、數字監管”的原則,打造了建設標准化、服務規范化、過程監控實時化、分析決策數據化的社區食堂運營管理數字化平台,實時傳輸採購數據、消費數據、補貼數據等,用信息化的辦法管人管事管錢。

對於運營模式,太原市提出通過“個人出一點、企業讓一點、政府補一點、集體添一點、社會捐一點”的多元主體合作模式。一方面,政府出台紓困扶持具體措施。保障短期優惠補貼落實落地,協助經營主體辦理相關手續,減少社區食堂經營者的前期投入。另一方面,政府履行監管評估審查職責。委托第三方機構對社區食堂服務質量、硬件設施、就餐人次、就餐滿意度等情況進行調查評估,完善長期補貼機制,鼓勵社區食堂經營者的后期投入。例如,按照1400元/平方米給予一次性建設補貼,最高補助500平方米﹔企業投資食堂納入公益性捐贈支出,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從企業所得稅額中扣除,超過部分結轉至以后3年內扣除。每年根據評估等級分別給予3萬元、6萬元、9萬元的獎勵,並鼓勵有條件的機關物業、餐飲企業參與社區食堂經營。

此外,在政府主導下,太原市社區食堂經營主體可根據實際服務成本和適度利潤水平靈活制定收費標准,並接受政府的全過程監督和評估。

數字顯示,截至2023年底,共吸引近百家餐飲企業和物業公司、吸納1.26億元社會資本參與社區食堂建設,總體建設面積達到5.2萬平方米。太原市社區食堂所產生的訂單數共477.63萬單,服務總人次約1000萬人次,其中客單價在20元及以下的共有343.99萬單,約佔總單數的72%。

“市場化+公益性”運營,價格實惠

省城耐火西巷社區,居民史潤蓮和老鄰居一道前往社區食堂吃午飯。300多平方米的社區餐廳,分割成一個個的小包間,無障礙通道、無障礙洗手池、無障礙衛生間、輪椅專座、失能老人專用餐具讓人瞬間感覺很貼心。寬敞的就餐區、原木色的配套桌椅,牆上張貼著關於“家”的溫馨話語,讓人在就餐的同時感受到濃濃的家的氛圍。 據了解,這是一處由政府投資、廢棄平房改造,與養老服務相融合的社區食堂。在社區食堂,平均菜價低於周邊飯店水平。菜品可以隨意組合,半成品可隨時外帶。

盡管食客們對社區食堂好感滿滿,但對於運營方來說,社區食堂贏利卻較為困難。記者了解到,隨著全國多地都相繼涌現出一批社區食堂,部分食堂出現運營困難。

“在社區食堂就餐的人數並不少,營業額每天有4000元左右,但因為飯菜價格低,就餐的顧客大部分還享受折扣,每天還在虧損。”雙塔寺街社區食堂的店長劉偉龍說。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五一廣場附近的社區食堂。該店經理楊富元表示,作為山西會館和社區食堂合作經營的一家門店,一天的營業額能超過1萬元,但就社區食堂的營業額來說,佔比很低。

餐飲經營沒有秘密,無非就是控制成本和增加收益。跟市場化的餐飲企業相比,社區食堂具有更強的公益屬性,價格實惠。但政策紅利是有限的,如果不能靠正常經營來覆蓋成本,單純的“社區食堂”助餐服務經營就難以為繼了。

市民陳先生坦言,老年人是一個年齡跨度較大的群體,需求各異,不少老人在身體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並沒有在外面吃一日三餐的習慣。所以,社區食堂就應該向所有人開放,隻有吃飯的人多了,才能從薄利多銷中實現收支平衡。

為了讓社區食堂能為群眾提供穩定長期的便民服務,太原市牽頭整合資源、提供場地,給予財政補貼、稅費優惠,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積極投資。“除了就餐補貼,太原市採取公建民營、民建公助、民建民營等多種方式,因地制宜破解社區食堂建設場地問題,引進不同類型社會主體,建立不同類型、不同標准的社區食堂,通過減免租金、水電費等方式為企業減少運營壓力。”太原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太原市社區工作服務中心主任夏同杰表示。

“純依靠補貼當然不可行。因為補貼是根據實際就餐人數發放的。”李莉表示,要自我造血,才能把餐廳運營下去。目前很多微利社區食堂都是因為自己本身就從事餐飲經營或者養老服務等,社區食堂只是作為補充。她提到,未來還計劃依靠養老服務中心的專業團隊推出定制營養餐,以個性化服務來增加收入。此外,政府的補貼渠道形式還應該更加精細化,想辦法讓更多老人走進社區食堂,享受這項福利。

隻有實現營收才有利於社區食堂長遠發展。為了吸引更多顧客,很多社區食堂定期研發菜品,更新菜單,從主食糕品到葷素湯品,費盡了心思。“不斷豐富菜品種類,優化菜品口味,才能讓更多人走進社區食堂。”劉偉龍說。

截至目前,全市社區食堂營業額已超過1.51億元,創造就業崗位約4000個,不僅切實解決了老年人就餐的實際困難,還充分挖掘了各個年齡段人口的消費潛力。目前來看,依托養老服務機構嵌入社區食堂,降低了建設和服務成本,同時養老機構內的其他為老服務資源也得到利用。

“1+N”長線發展,可做的文章還有很多

社區食堂不是做“大鍋飯”,而是需要精細化運營。

採訪中,大家一致認為,當前,制約社區食堂進一步發展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老年群體的消費特點有其局限性。社區食堂以老年人為重要服務對象,而受限於老年群體的消費意願、口味偏好等,其營收水平與發力點,跟單純的市場化餐飲商家有所區別。二是年輕群體對社區食堂的信心不足。部分社區食堂的菜品與菜式不能滿足年輕人的需求,年輕群體的潛在需求與實際消費之間存在脫節。三是運營方面臨一定的經營壓力。社區食堂的公益屬性,注定了運營方不能賺快錢。

如此,擺在社區食堂面前的一道“必答題”已經出現:如何經受住經營成本、服務能力、受眾認可等多重考驗,長期可持續地經營下去?

“贏利造血是需求,但不應是第一目的,補足群眾需求的公共服務短板是核心動力。”夏同杰表示,社區食堂項目是太原市對老年事業與產業有效協同發展的一次有效嘗試。一方面,社區食堂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民生保障”的原則,精准定位目標群體,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將有限的福利資源用於解決最剛需、最迫切的問題。另一方面,社區食堂發展至今,其補位價值應當擴大,必要時可以疊加更多功能,探索多元化融資渠道,引入市場化機制,可以在菜品種類和定價策略上做更精細化、階梯式的區分。

對此,太原市將社區食堂助餐與日間照料、老年娛樂等多種功能整合,逐漸建立起“1+N”服務模式,提升社區食堂服務吸引力。這其中包括“社區食堂+學堂”模式,利用就餐間歇開設老年大學課程班、精神文明實踐課、健康知識普及課等豐富課程,逐漸吸引和培育熟人市場﹔“社區食堂+康養結合”模式,將社區食堂與日間照料中心康養功能充分融合,為就餐人群提供營養風險評估、營養解讀和營養指導,開展健康教育講座,充分利用日間照料中心配置的康復資源,深度開展中藥療愈、中醫理療、水中瑜伽等服務,打造家門口的健康營養食堂﹔“社區食堂+文化活動”模式,通過組織各類文化活動,挖掘傳統飲食文化,增設“社區文化牆”,展示鄰裡公約、城市老照片和創意展板,構建極具社區特色的食堂文化,提升社區食堂的文化效應﹔“社區食堂+綜合為老”模式,利用原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或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場地,與轄區內餐飲企業完備的服務資源對接,打造集就餐、娛樂、休閑於一體的多功能活動場所。

太原市社區食堂協會副會長李莉說,如果政府能統一採購,或者整合所有社區食堂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打通供應鏈,將會降低社區食堂的經營成本。同時,社會捐贈、民政補助、殘聯補助如果能向社區食堂傾斜,將極大地改善社區食堂的經營情況。

此外,不少網友表示,公益性必須成為社區食堂的根本定位。社區食堂既不是單純的市場行為,更不是所謂的“與民爭利”的行政手段。它身上的公益性,反映著民意,凝聚著民心。對社區食堂來說,不僅要把“民生賬”置頂,還要把“經濟賬”擺平。想讓社區食堂“長久飄香”,光靠政策牽引還不夠,前期的科學規劃、合理的市場運營、有效的資源整合、事后的監管驗收,每個環節都缺一不可,還需尋求突破點,擴充經營范圍,“多條腿”走路。政府也應該加大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社區食堂的經營情況,讓更多的人關注、支持社區食堂的發展。隻有內外共同發力,將食堂真正做成一池“活水”,才有可能為社區新生提供不竭的活力。

一簞食,一瓢飲。小小的社區食堂背后,折射出的是社會基層治理水平的精細化程度,反映的是地方政府改善民生、促進民生的努力。2024年,太原市將開展社區食堂提質增效行動。圍繞抓規范、保提升、創品牌,強化社區食堂運營管理,提升社區食堂的服務能力和服務規范。(記者任志霞文/圖)

(責編:麻潞、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