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本網關注

協同帶動 培育特色 太原迎澤區探索集團化辦學新范式

武笑
2024年05月17日09:03 |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字號

5月16日,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青年路小學主校教學樓二層,優雅的鋼琴聲伴著郎朗讀書聲,學校每日8點朗讀如約而至,來自三年一班的同學們分享著閱讀帶來的快樂。同一時刻,在青年路小學教育集團的昆侖御校區、東山校區、萬科校區、金太陽校區,同學們同步沉浸在閱讀的快樂中。

青年路小學教育集團五校區的同頻共振,源自迎澤區不斷深化集團化辦學改革。作為太原市第一批“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區”,目前,全區已形成由2所優質初中加3所優質小學組成的5個教育集團,集團化辦學校區已達12個,有效緩解了集團主校“擇校熱”“大班額”現象,滿足了老百姓“在家門口上好學”的需求。

從“資源不均衡”到“家門口的好學校”

沿著南沙河快速路向東行駛,進入太原市東山片區。從前的東山很少有人居住。隨著城市開發,東山片區樓盤迭起,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學校。

2018年,由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學校創辦的公參民學校南海中學(桃南校區)遷至東山,同時成立小學部,成為一所九年一貫制的公參民性質的學校。2019年,在迎澤區政府的支持下,經太原市教育局批准,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學校在東山增加辦學層次,開設高中,成為了迎澤區歷史上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學。

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學校教育集團課堂上學生們積極與老師互動。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學校教育集團供圖

“東山校區點亮了東山片區的第一盞燈。”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學校教育集團黨總支書記李文回憶說。

2021年,南海中學轉公,同年,迎澤區教育局在東山片區繼續打造義務教育新格局,將農村學校王家峰小學更名為三十七中附屬小學,並入三十七中管理。

從有了學生,到有了居民、有了商業,再到如今的車水馬龍……在“西部整合提升改造、東部布點擴容配套、名校引領集團主導、新校建設優質高效”思路的引導下,迎澤區科學規劃東部學校建設“新版圖”,以西帶東、東西並進,著力推動轄區基礎教育擴容提質。

或新建、或整合……幾年間,東山片區出現了多所優質小學和中學,教育資源已與幾年前大為不同。青年路小學、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學校等7所學校在東山片區建立分校,新增學位9000個,迎澤區教育“西強東弱”的問題得到徹底改善。

在迎澤區,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學校是集團化辦學的先行者,早在2003年開始,就開始嘗試集團化辦學,打造名校帶民校、名校帶弱校、名校帶新建學校等多元的辦學模式,形成多校區、多層次、十二年一體的集團化辦學格局。如今已有6個校區,196個班級,690多名教師,9600多名學生。

“推進集團化辦學以后,學校生源和規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實現了家門口有好學校的這份期待。”李文說。

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學校教育集團的學生們走出課堂,參加社會實踐。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學校教育集團供圖

在迎澤區,按照1所集團核心校和“N”所成員校組建“緊密合作型”辦學集團,構建了“名校+新校”“強校+薄弱校”“名校牽頭聯盟共同體”等多種集團化辦學模式。

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學校教育集團下設5個校區,充分發揮優質初中的輻射帶動作用﹔雙西小學總校、迎東小學、山水城小學集結雙西小學教育集團﹔桃園小學教育集團現有桃園小學總校和桃園小學尚品分校兩個校區……一個個集團校的整體發展成長,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引領作用。

從“一校好”到“校校好”

在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學校教育集團紅旗校區的課堂上,每學一節新課,初一年級學生趙雨欣都會拿到一頁《學練測》,涵蓋基礎預學、重點研讀、拓展延讀三部分。

從三十六中主校“漂流”到各分校的一頁紙,折射出三十六中集團化辦學過程中四校聯動、聯合教研、共享優質教學資源的聯盟共進。

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學校教育集團“課題暨思政、大單元”教學公開研討活動現場。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學校教育集團供圖

       紅旗校區原為太原市第四十五中學校。這所建於1961年的老牌學校,地處太原市商業繁華地段。也正是因為建校時間久,學校硬件設施落后、教師年齡偏大、生源多為隨遷子女。在教育資源聚集的迎澤區,學校總體情況偏后。

“參加整個集團校教學教研、課題命題、賽課賽講,統一參加閱卷……”學校語文教研組副組長張聰,教齡12年。2023年四十五中納入三十六中教育集團,給張聰的教育生涯注入了一池春水,他用“斷層次提高”來形容自己這一年來的變化。

在學校工作20年的黨總支副書記張曉斌,親歷著學校的起起伏伏。張曉斌說,“借助主校的優質平台,老師們有了外派學習、共同教研的機會,學校人才招聘也納入到集團一體化規劃中,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白振華坦言,如果沒有教育集團的存在,優質學校由於缺乏對辦學經驗的總結與提煉,很難取得質的提升﹔同樣,薄弱學校也不會把自己和別的學校進行比較,不但難以擺脫薄弱的處境,甚至連什麼是真正好的學校、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有待改進都沒有清晰的認識。

在迎澤區摸索集團化辦學的過程中,既有對老牌學校的整合,也有新校區的開拓。

青年路小學東山校區,於2021年創辦。為了支持這所“從零開始”的學校,青年路小學教育集團派來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師,直接培訓學校的新教師,統一文化、統一管理、統一考核、統一教研、統一調配,讓新校區快速發展。

青年路小學每日8點朗讀。青年路小學教育集團供圖

“辦一所學校要對一所學校負責,青年路的牌子不能丟。”青年路小學教育集團校長王曉榮說,為了幫助年輕教師快速成長,由主校牽頭成立8個名師工作室、3個學科研究室,年輕教師跟崗培訓,讓每個年輕教師都有名師引領,保証每個校區教學質量。

“我們自己選師傅,師傅手把手帶著學,我可以進入師傅的課堂去觀摩,也可以自己備課、師傅聽課,打磨一節節精品課。”磨課、跟崗、教研……東山校區一年級數學老師王彩梅,2022年從主校派到東山校區獨立承擔教學任務。在主校師傅傳幫帶下,課堂上的王彩梅更有信心更顯從容,“在集團的大背景下,統一下達教學任務,讓我們的授課方向更加清晰、學情分析更加飽滿。”

“我和年輕教師們都在一個辦公室,和他們一起隨時隨地教研、解決問題。”擔任二年級語文教研組組長的閆潔,從東山校區建校開始,引導著年輕教師們的成長。“第一年入校學生100多人,第二年300多人,今年700多人……”閆潔見証著學校人數的成倍增長,應聘教師的人數增加,周圍居民的認可。

在迎澤區,集團化辦學沒有出現“濃茶變淡茶”“貌合神離”的局面,而是充分發揮教科研整體團隊的強勁力量,教研科研中心牽頭成立多個“N”大聯盟體,實現教學共研共享,盤活集團骨干教師資源,建立優質課程資源共享平台,讓優質教育資源跨校、跨區域、跨學段、跨性質流動起來,打造了“從一校好到校校好”的集團化辦學新樣態。

從“相合”到“相融”

每周五下午,在青年路小學東山校區的射擊社團活動室裡,同學們端槍、瞄准、射擊,槍槍命中靶心……

而在青年路小學主校,“創客”社團裡,學校吉祥物“青青”“露露”形象的互動機器人,與同學們互動對話……

“穿著訓練服的孩子們,拉著設備箱,帥得不得了﹔看我們射箭社團,孩子們的身形多舒展﹔看射擊社團,孩子們多有冠軍范兒……”每周五下午,是校長王曉榮最自豪的時刻。

高爾夫社團、冰壺社團、網球社團、擊劍社團……東山校區負責學生社團的李瑩老師介紹說,多年來,青年路小學秉持“有意思、有意義、有可能”的“三有”理念,通過有意思的課堂,開展有意義的活動,讓孩子的未來多一種可能。

青年路小學東山校區擊劍社團的學生在上課。青年路小學教育集團供圖

“以前主校學生多、場地小,現在各分校的建立,幫助主校解決了這一短板,社團活動更加多元化。”王曉榮介紹說,全集團社團數量已經達到100個,由原來各校區走班制,打破年級界限、年齡界限、學科界限,發展到現在走校制。

“借助東山校區先進的硬件設施,每周五下午,其他分校相應社團的同學們都來到東山校區的專用場地和教室裡。”青年路小學教育集團副校長、東山校區執行校長梁俊峰說。

如今,豐富多彩、創意十足的社團活動在青年路小學教育集團各校區多點開花、精彩紛呈。而青年路小學教育集團社團從主校到分校的推廣,是迎澤區集團化辦學歷程中全系統融合的一個縮影。

在迎澤區,集團化辦學改革不是簡單的幾個學校的合並或拼湊,而是一種系統的、全面的改革。各學校不僅是“從無到有”轉向“從有到優”,還要實現制度的共建、文化的共融、教育的共研。

在李文看來,打破集團校內管理層級和校際界限,實行集團內部教師統籌管理,將“學校人”轉變為“集團人”,打破學校本位立場,發展好每一位教師,才能激發每所學校的辦學活力。

“學校有空缺崗位,集團馬上從各分校派老師過來及時教學。”三十六中紅旗校區執行校長王海,從2023年學校集團化辦學開始,進入紅旗校區工作。在課堂教學上,集團上下有統一的“指揮棒”,但是各校區如何更像“一家人”,王海有更加深切的體會。

去年9月,四校區共同在山西體育場舉辦秋季田徑運動會﹔12月底,迎新聯歡晚會……“一系列大型活動的舉辦,一次次各校區執行校長的接觸,不僅達到了集團教研平台的融合,更達到人員思想的融合。”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學校辦公室負責人李曉霞說。

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學校教育集團同辦一場運動會。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學校教育集團供圖

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學校黨總支副書記劉陽說:“三十六中採取‘一個共同育人目標、兩個層面模式統一’的集團化管理系統架構,通過集團校行政例會制、集團校副校長包校制、頂層設計單鏈貫通制‘三大機制保障’,走出了從‘優質校’到‘孕育優質校’的一體化辦學新路徑。”

行,不是目的﹔行遠,才是目的。集團化辦學是基礎教育體現公平和質量的實踐路徑。如今,迎澤區已經積累了一定實踐經驗,實現了體制機制、資源配置、文化建設、教育水平、人才培養多方面的創新,通過主校的“動力站”和分校的“加壓站”功能,完成鏈狀孵化,保証了辦學活力持續提升,走出了一條與傳統單體學校不同的辦學模式和道路,從根本上推動了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責編:武笑、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