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工程”調研行④ | 晉城城區:和美鄉村有“面子”有“裡子”
山西的小村庄長什麼樣?是靠煤致富與煤灰滿路,還是耕地的農民與塊塊黃土?
在晉東南一隅,壯麗的鐵花在這裡飛揚,文學著作《小二黑結婚》在這裡上演,這裡有古風古韻的六尺巷,也有極具現代氣息的冰雪世界和電音節。
華燈初上,漫步在晉城市城區司徒小鎮,六尺巷的夜色在活色生香的煙火氣中升騰。大家或在民俗店內挑選喜歡的小物件,或品嘗著手中剛買到的各色小吃,或一路向前觀看民俗表演。
晉城市城區把學習推廣“千萬工程”經驗,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先手棋”“主抓手”“動力源”,加快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在“千萬工程”的引領下,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愈發清晰。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在城區,一座座干淨整潔的農家小院煥發著新顏,一個個美麗的鄉村如同一粒粒種子,萌生新的希望。
“興”字上出實招 打造美麗經濟
鐵樹銀花落,萬點星辰開。傍晚時分,司徒小鎮《千年鐵魂》實景演出現場人山人海,演出中打鐵匠人舞動1600多度的高溫鐵水,沖天鐵花飛寰宇,四處飛濺的鐵花如煙花般璀璨奪目、絢爛綻放。
《千年鐵魂》實景演出現場。圖片由城區融媒體中心提供
“太震撼了!太激動了!”來自鄭州的游客劉新第一次在現場看“打鐵花”表演,“我隻能用‘震撼’來形容今晚的場面,隻能用‘激動’來形容我現在的心情。”
打鐵花是流傳於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傳統民俗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2017年,司徒鐵花技藝入選第五批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工匠們用小型熔爐將生鐵化成鐵水,再用木板將鐵水打向高空,動作看似簡單,卻頗考驗技巧,需要豐富的經驗才能呈現出最佳效果,讓游客驚艷於火樹銀花的綻放。
“沒想到干了一輩子農活,還能夠站在舞台上表演。”焦國太是司徒村的村民,也是表演打鐵花的匠人之一,每天忙碌又充實,除了打鐵花,他還會客串一些其他節目,“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很難想象,這座熱鬧非凡的小鎮在十多年前還是一片廢礦井和垃圾山。10年前,司徒村因“地下無資源”陷入了發展困境,如何帶領全村發展,成為擺在村“兩委”面前的難題。時任村委會主任的周小明幾乎跑遍了全國的強村富村,終於取回了“真經”:把有限的土地流轉起來,攪活農村經濟之水,打造一個集農業觀光、特色餐飲、休閑娛樂、旅游度假等為一體的多功能農業生態產業園區。
為適應發展要求,司徒村還將生態園進行升級改造,先后打造了具有晉東南舊時鄉土氣息的“老鍋巷”和以老黃華街為原型的明清仿古街巷“六尺巷”,並更名為司徒小鎮。
司徒小鎮風景如畫。圖片由城區融媒體中心提供
依托“老山西民俗印象基地,新晉城美食旅游地標”文旅品牌影響力,司徒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鐵花”進行商業包裝,打造“千年鐵魂”文化品牌,輸出到湖南、江蘇等地,策劃運營《千年鐵魂·湖南人》《千年鐵魂·江蘇情》等實景劇項目,品牌輸出和建設運營收入1.2億元,帶動村集體增收1500萬元。
“這一舉措將司徒小鎮成功經驗輸向全國市場,邁出了品牌輸出、產業盤活、托管運營、共同實現鄉村振興的堅實一步,也讓晉城的非遺文化和民俗技藝像鐵花一樣‘撒向全國’。”司徒村黨支部書記周小明說。
截至目前,司徒小鎮年接待游客35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0余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4.3萬元。
“美”字上下功夫 筑就幸福生活
青山連綿環抱,洋房鱗次櫛比,沿著整潔的柏油馬路,城區大張村映入眼帘,村口的“我是一個幸福的農民”九個大字赫然醒目。
馬路整潔、庭院秀美,養老院歡聲笑語、校園書聲琅琅……這裡是“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大張村花園式小區。圖片由城區融媒體中心提供
“我們一直把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環境放在首位,村干部帶頭,實施村庄綠化、庭院美化、垃圾分類,持續改造優化人居環境。”大張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劉利波指著道路旁花園式小洋房說道,目前已經建成了7個高標准花園式小區,水、暖、電、氣等管網全部下地。
“我們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了60平方米,物業費全免,水費村裡補貼。”談起村民的生活,劉利波的臉上滿是自豪。“我們早就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還更實惠哩!”
走進大張村,無論是主干道,還是入戶巷道,第一感覺就是干淨。“過去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家裡現代化,屋外臟亂差。現在垃圾有人清,污水有了‘家’,廁所也城市化了。”說起村裡的變化,村民們喜笑顏開。
住房條件改善后,大張村村“兩委”把“讓村裡人享受和城裡人一樣的公共服務”作為目標,全力抓好“一老一小”工作。
“先左手、后右手,大家跟著感覺走……”伴隨著愉快的節拍音樂,大張村霞光敬老院的老人們正快樂地做著手指操,84歲的老人常秀蘭樂在其中。“住進來五年啦,多虧了村裡的好服務,我在這裡吃得好睡得好,每天都很開心。”
與養老院一牆之隔便是大張村幼兒園,孩子們朝氣蓬勃、歡聲笑語不斷。“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大張村每年投入30萬元用於改善教學條件、培育師資力量。”劉利波介紹,“借助學習推廣‘千萬工程’,村裡加大了投資力度,重新裝修了教室,鋪設了柏油路,實施了生態綠化,努力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更加舒適的學習環境。”
抓好“一老一小”的同時,大張村還按照“一個標准配套”原則,配建了共享餐廳、衛生服務站、集中安葬點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盡最大努力保障村民享受與城市均等的高品質服務。
俯瞰大張村洋房鱗次櫛比。劉宏亮 攝
從曾經的其貌不揚到如今的顏值刷新,大張村的華麗轉身,正是晉城城區推進人居環境提升工程的真實寫照。
在實現村庄“淨化”的基礎上,城區還大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全社會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孝老愛親的文明新風尚蔚然成風。
“富”字上求突破 實現村民共富
上午九點,晉城市城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就聚滿了前來租賃商鋪的租戶,中心一樓的服務大廳裡,幾位租戶正在咨詢手續辦理相關事宜。半個小時后,完成報名且申請受理通過的租戶便拿到了成交通知書。
“我是萬苑社區的商戶,通過農村交易平台租鋪面太方便了,再也不用去社區來回麻煩的跑啦,平台上內容很豐富,便於商戶之間交易和租賃。”租戶孫先生連連點贊。
晉城市城區是晉城唯一的市轄區,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帶動城區村(社區)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發展,也積累了大量資產。
市民在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辦理商鋪租賃手續。圖片由城區融媒體中心提供
“因管理不規范,集體資產處置不公開、不透明,資產資源市場化運營能力弱、收益率較低,干群關系不和諧等問題逐漸凸顯。”城區副區長劉小虎坦言,為此,城區先行先試,在晉城市率先建成區級農村產權交易平台。
據介紹,去年以來,城區農業農村局落實“農村產權交易平台+智慧農經三資監管平台”雙平台省級試點建設要求,構建了“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農商銀行”聯動的集體資源要素登記、項目推介、交易撮合、資金結算、金融配套服務於一體的全區統一的農村產權交易平台,進一步激活了農村資源要素潛能,激發了鄉村振興原動力,促進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自從城區農村產權交易平台成立以來,社區把所有資產在平台上公開交易,一方面盤活了閑置資產,另一方面也增加了100多萬的集體收入。”中后河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閆晉麗嘗到了甜頭,通過公開透明的交易方式,群眾的滿意度也大大提升,對干部也更加信任了。
晉城市委常委、城區區委書記孫世新介紹,農村產權交易平台採取“政府主導+第三方運營+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將村(社區)集體資產資源使用權流轉全部進入平台進行交易,實現了資源資產高效配置增值,交易公開透明公正。
截至4月30日,城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線上挂牌3751筆,成交2717筆,成交額達到13268萬元,為集體增收3387萬元,增收比例34.3%。
“集體經濟是共同富裕的治本之策。”正如孫世新所說,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進一步壯大了村(社區)集體經濟,也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推進“千萬工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今后城區將扭住重點抓推進,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上下更大功夫,讓“千萬工程”蘊含的理念和方法切實轉化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