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工程”調研行⑤ | 山西鄉寧:鄉村蝶變 有“顏值”更有“產值”
夏日的鄉寧縣龍鼻村,花香宜人、瓜果飄香,自行車騎行道上熱鬧非凡,薰衣草園、民俗院、產業園等“網紅打卡地”吸引縣城和周邊縣市游客觀光游玩。
這幅優美的畫卷,是鄉寧縣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鄉寧縣委、縣政府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布局“四條產業帶”和“四條輻射帶”,啟動實施“百才興百業、百社興百村”工程,累計投入資金3.25億元,高標建設了3個省級、4個市級、82個縣級示范村。2024年遴選打造19個縣級示范村,全縣行政村“能創盡創”,實現從“典型引領”向“百花齊放”轉變,推動鄉寧縣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龍鼻村薰衣草園。圖片由鄉寧縣委宣傳部提供
改善人居環境 農村有“看頭”
曾經的台頭鎮因為路上拉煤車多,街面特別臟,村民的院子裡也經常是黑灰色,當地人這樣調侃道:“黑煤堆裡走一圈,白鞋鑲了黑花邊”。
如今,這裡大變樣。一條條道路干淨整潔,一棟棟房屋錯落有致,一幅幅以鄉村振興、民族團結、家風家教等為主題的彩畫躍然牆上,不僅扮靚了村居環境,還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嘉和村的牆繪火車頭成為游人們必選的拍照景點。
優美的人居環境,是鄉村振興的基本底色。在2022年被評為“全國村庄清潔行動先進縣”的基礎上,鄉寧縣委、縣政府於2023年投資近億元,大力開展村庄清潔行動,全域打造“美麗庭院”,讓群眾自覺共建共享美麗家園。
全面實施垃圾治理、污水處理、戶廁改造、公共浴室和日間照料中心“五個全覆蓋”,提標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113個日間照料中心,為全縣農村老年人提供適老服務,並為每人每月發放100元就餐補助﹔104個公共浴室解決農村群眾洗澡難問題﹔垃圾收集處理“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規范化運行﹔93處污水收集處理項目高效運營﹔累計改造提升2萬余個戶廁,覆蓋率超92%……目前,鄉寧縣正在積極推進清潔取暖和數字鄉村建設,加快實現“七個全覆蓋”,努力讓全縣農村群眾就地過上現代化生活。
清新優美的環境讓生活其中的人們越發熱愛自己的家園,也讓文明鄉風成為大家追求的新時尚。家門口挂著家風家訓,村裡頭張貼著“黨員先鋒模范榜”“好人榜”,每年評選表彰“星級文明戶”“好兒媳”,讓身邊的平凡好人走上領獎台,在鄉寧的每個村落都成為現實。 去年9月,鄉寧縣選送的《龍鼻人民說鄉風》代表山西省在北京參加了全國“縣鄉長說唱移風易俗”優秀節目展演,“說文明,道民風,清廉家風第一宗,勤儉持家都做到,家家祥和萬事興……”朗朗上口的快板書,展現的是鄉寧的風採、顏值與氣質。
下縣千畝長山藥基地。圖片由鄉寧縣委宣傳部提供
發展富民產業 農民有“盼頭”
下縣長山藥是鄉寧縣一張閃亮的土特產名片。日前,在下縣千畝長山藥基地,種植戶們分工明確、配合得當,山藥種植全面推進。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下縣千畝長山藥基地有了飛躍式的發展:2020年投資160萬元打造昌寧鎮長山藥產業示范園﹔2021年建成長山藥儲存冷庫,儲存容量可達50萬斤,保鮮時限長達一年,顯著延長山藥銷售期﹔2022年投資37.9萬元實施長山藥高產優質標准化生產基地建設項目,規范長山藥種植技術,推動老品種保護利用,提高長山藥標准化、規模化、品牌化水平﹔2023年投資78.5萬元新建1000立方灌溉水池,促進土壤改良,減少病虫害,提升長山藥品質和價值。
“2023年長山藥總產量達70余萬斤,畝均產量2000斤,最高畝產量可達到5000斤,每畝銷售純收入從1萬元提高到2萬元。”下縣社區支部書記張爽說。
與此同時,下縣社區聚焦農文旅融合發展,打造了集品種繁育、特色種植、生產加工、電商銷售、研學旅行、康養休閑於一體的長山藥文旅融合示范園區,探索發展觀光農業、研學業態,吸引了近萬人次游客休閑觀光、採摘消費。
張紀忠是下縣社區的村民,也是該村種植山藥的種植能手。“我種植長山藥幾十年了,今年種了3畝地長山藥,預計每畝平均產量3500斤,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張紀忠信心滿滿地說。
在長山藥產業的帶動下,該村集體經濟從2020年的5.7萬元躍升到2023年的15.65萬元,戶均年收入達2.8萬元,撐起了下縣社區鄉村振興的產業脊梁,走出了一條綠色高效、特色精品的現代農業之路。
除了山藥,鄉寧縣因地制宜發展富民產業,打造了果品、釀品、藥茶等10個產業集群和4個有機小麥、有機雜糧種植基地,謀劃推進一批中藥材(藥茶)標准化基地建設、集雨補灌、生產托管、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等項目,促進更多群眾實現穩定增收致富。
鄉寧縣紫砂陶小鎮。圖片由鄉寧縣委宣傳部提供
壯大集體經濟 農業有“奔頭”
在管頭鎮東團村,油料加工廠機器轟鳴,黃色的核桃油緩緩流出,香氣四溢。這個油料加工廠是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第一項目,一袋袋油料不僅為村民榨出了“希望”,也描繪出村級集體經濟壯大與發展的願景。
“我們村以前沒有實體經濟項目,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東團村黨支部書記李彩祥介紹。
2020年6月,該村探索建立了“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基本模式,以村黨支部為核心,成立鄉寧縣東科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油料作物基地,為村集體經濟增長打造“新引擎”。自合作社成立以來,東團村黨支部黨員示范,流轉土地1300畝,盤活分散的土地和荒山荒地,引領帶動農戶進行油料作物規模化種植。
“目前,東團村已打造1300畝的有機油料基地,為集體增收80余萬元。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干事創業更有勁兒了。”李彩祥說,下一步,計劃將有機油料基地發展到3000畝。
為持續增強村集體經濟的“造血”工程,該村黨支部引進手套加工廠,採用“支部+公司+黨員+群眾”模式,集體和個人共同參股經營,實現集體群眾雙增收。
在鄉寧縣,東團村只是一個縮影。該縣科學布局四條“產業輻射帶”,帶動縣域農業產業特優化、集群化、現代化發展,通過推行“強村十法”和提升“造血功能”,引領全縣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農民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致富。
樊家坪村綜合運用資金入股、資產承租、土地經營等方法,深挖閑置資金、廠房、土地潛力,集體經濟收入突破68萬元﹔光華鎮堯西村採取“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用“土豆經濟”鋪就鄉村致富路,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10萬元﹔尉庄鄉庄原村創新土地托管模式,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集體經濟收入突破40萬元,帶動130余戶托管農戶平均增收8000元左右……
一個個特色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2023年鄉寧縣130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突破15萬元,20萬元以上的近70%,30萬元以上的超40%。
此外,鄉寧縣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統籌運用豐富的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做好農文旅協同發展融合文章,延伸產業鏈條,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大美雲丘一座山、戎子干紅一瓶酒、紫砂文創一把壺……從秀麗的風景到嫣紅的葡萄酒,從雅致的紫砂壺到珍稀的翅果油,鄉寧縣從資源優勢出發,加快打造全省鄉村振興示范縣,一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畫卷已經徐徐展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