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工程”調研行⑨ | 山西天鎮:水清魚躍 花開長城 “振興”有路風帆勁
溫室暖棚內,清新香甜的氣息扑面而來﹔綠色藤蔓間,紅綠相間的果實垂挂碧枝,色澤鮮艷、剔透醉人。
採摘、過稱、打包、裝車。“皮薄、肉厚、酸甜、爽口。”近日,在山西大同天鎮縣逯家灣鎮薛三墩村的暖棚裡,陳鵬專門從縣城來到園區購買聖女果:“有小時候的味道,家裡人都喜歡,已經是第二次購買。”
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風光地熱資源豐富﹔土壤富硒,無工業污染,溫泉資源得天獨厚。近年來,地處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的天鎮縣化“生態優勢”為發展優勢,不斷推動設施農業向“智慧農業”發展,乘勢打造“長城天路”。2023年,該縣成為山西省唯一一個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創新引領區。目前,設施蔬菜大棚已經突破3萬畝,長城博物館成功建設運營,南洋河生態治理二期工程正在加緊施工。
珠圓玉潤墜碧枝 田園碩果慶豐收
綠色藤蔓間,紅綠相間的果實垂挂碧枝。 人民網記者趙芳攝
“盤頭、掐尖、打側枝……一串聖女果一般能結23至26個果,修剪到13至16個,可以充分保証每個果子吸收足夠的養分。”“室溫達到23度時,遮陽板開30%,25度時遮陽板開60%,27度時開100%,恆溫、恆濕才能保障果苗健康成長。”“冬天是出果率的淡季,夏天是旺季。但是,果子銷售沒有淡季,一年四季供不應求。”大棚管理人員薛凱隨手摘下幾顆聖女果送給記者品嘗。
輕輕一捏,果皮緊實,陽光下,透過薄薄的果皮,能看到包裹在裡面的果肉纖維﹔用力一咬,“呲”的一聲,唇齒間,酸甜的果漿在嘴裡“開了花”。
高品質的背后是高標准的種植。薛凱介紹,溫室內配備水肥一體化、外遮陽,內遮陰系統,高壓霧噴,風機水帘,空氣源熱泵等技術,高透光散射的玻璃,通過精准的環境控制,使室內的溫度、濕度更加穩定。通過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精確地將營養液輸送到每一株菜苗的根部,調節植物的生長,合理把控上市時間。
據介紹,聖女果生長周期短、市場需求大,從育苗、移植、管護到採摘、銷售等環節仍需雇工,能有效帶動當地勞動力就業,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
基於良好的資源稟賦,設施蔬菜是天鎮縣傳統產業之一。該縣結合自身區位優勢,始終堅持圍繞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建設中的高科技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谷前堡鎮緊鄰天大高速口的一片土地上,規劃近6000畝的高科技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正酣。這是天鎮縣與山東銘宸集團合作打造的一個現代設施農業示范項目。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設施蔬菜產業,2023年4月,天鎮縣通過引進山東壽光銘宸集團(簡稱“壽光銘宸”),以“鏈主企業”拉通“產業鏈條”。
“主要建設5000畝高科技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350畝玻璃溫室大棚、360畝農產品物流園項目。”技術人員馬文田介紹,項目建成后,將是大同市首個集種苗培育、觀光採摘、生產實訓、集散物流為一體的設施蔬菜全產業鏈示范園,將以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綠色化、智能化“五化同步”模式,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天鎮縣乃至大同市現代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
“引進壽光銘宸,看重的就是那裡成熟的‘壽光模式’。”天鎮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田利平介紹,要以“要素集聚”補齊“產業短板”,該縣的設施蔬菜發展正在處於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用工業化理念謀劃經營現代農業的發展。
——從上游看,全縣規模以上蔬菜育苗基地已有四家,育苗佔地14萬平米,品種達52種,年育苗量在7000萬株左右,被認定為全省第一批蔬菜良種繁育基地縣﹔
——重點實施了園區道路、排水和新建小型市場三項工程,修整設施蔬菜園區52公裡道路,完成排水工程35公裡,建成2個中型交易市場,為設施蔬菜規模發展打通了關節﹔
——注冊“一代天椒天成”“天成天佑紅”商標,組織32家企業合作社成立了設施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協會,發揮行業協會的用工服務、技術共享、信息發布等功能,全年組織2.2萬人通過勞務直通車到蔬菜大棚務工,全年獲得工資性收入近5億元。
按照布署,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天鎮還將進一步推動設施蔬菜由生產供給向精深加工、保鮮配送、加工儲藏等方面轉型升級。
玫瑰花開長城腳 文旅發展正當時
李二口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人民網記者王帆攝
古長城在天鎮縣逯家灣鎮李二口分為兩道。南北走向的一條,憑山借勢沿二郎山脊蜿延起伏,北臨樺門古堡﹔東西走向被稱為“錯長城”的一條,沿山腳向東延伸。
一個“錯”字,凸顯了李二口長城在全國長城“家譜”中的罕見,也讓李二口聲名鵲起。
遠觀長城,雖是殘垣斷壁,但依舊泛著古老的雄偉與壯觀﹔近看城牆,粗糙而堅實,土黃的色調與腳下的點點玫瑰相映成趣。
從2018年開始,天鎮縣結合易地搬遷、旅游扶貧,深入挖掘李二口“錯長城”文化特色和品牌價值,打造長城旅游入晉“第一站”:實施晉北地區高原風沙源治理5萬畝,環京津冀生態屏障建設封山育林2.3萬畝,森林撫育8000畝,完成生態修復治理5400畝﹔並深挖邊塞、長城、生態等文化旅游資源,以長城一號旅游公路為主線,建設了油菜花、玫瑰花景觀帶。
長城玫瑰園。人民網記者王帆攝
“目前,長城繁花域還沒有完全建成,將來還要配備觀光小火車等觀光娛樂設施。”逯家灣鎮黨委書記宋志輝說,當地以“長城玫瑰”為品牌發展核心,建設芳香全產業鏈,發展構建農文旅與人才培養融合的發展的產業。
花海相伴,沿著藍紅相間的長城一號旅游公路進入李二口村,一座座古朴的青磚灰瓦的建筑鋪排開來。
57歲的雷建強,從山腰搬下來住在新居已經3年了,笑著說:“我們這空氣好、水源好。隨著村裡旅游的發展,還能零星有點營生,家門口就能掙了錢。”
與雷建強一樣,大多村民世代居住在此,但種庄稼是看天吃飯,收入來源單一。不少人在山腰居住,生活與出行都很不便,人居環境改造也面臨困難。近年來,李二口村實施易地搬遷,70戶村民從山腰搬遷到山腳下的新區,住上獨家小院,走上了依托旅游資源脫貧致富的發展道路,村裡一年一個變化。
整齊劃一的明清仿古民居取代了破敗不堪的土窯矮房,〝三區四館多廣場,杳林長城天然趣,傍山濱水商貿街,青磚黛瓦民宿居”的山水田園綜合體已然成型﹔三產融合的產業格局取代了“一農獨撐〝的產業模式,流光溢彩燈光秀、立馬陰山出長城、蹇上水貢長城長等一批產業文化綜合景觀已經開工建設,有花有水有美酒、能詩能畫能跑馬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村裡還打造了九曲黃河燈陣、黑陶體驗館等民俗體驗場所。宋志輝介紹:“吃一餐,住一晚,可看可玩兒,把’流量’變成’留量’,美麗資源才能變成美麗經濟。”
“長城既有守御疆土的功能,又是經貿往來的平台、民族交融的紐帶,這與長城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仔細對比發現,長城很多地段都與400毫米等降水線所契合……”
在距離李二口村2公裡的大同長城博物館內,薛家寶的講解打開了游客們對於長城文化的新認識:“作為講解員,我要把展品背后的故事呈現給游客。讓大家不僅了解長城的歷史文化底蘊,更能感受我們邊塞小鎮的滄桑巨變。”
2023年建成的大同長城博物館與長城遺址展示連在了一起,“活化”了長城文化。如今,它和李二口村的邊貿商業街、民俗窯洞客棧等一道成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首都接山西”的第一地標。今年“五一”期間,全縣共接待游客7.22萬人次,兩個A級以上景區和長城博物館共接待游客3.18萬人,日均接待游客6000余人。四條精品線路共接待游客5.29萬人,日均接待游客均破萬。
溫泉養殖熱帶魚 生態屏障得筑牢
魚幫菜,菜幫魚。
“系統將水產養殖的水輸送到水培栽培系統,由細菌將水中的氨氮分解,硝酸鹽可以直接被植物作為營養吸收利用,從而實現了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的生態共生效應。”
魚菜共生養殖模式。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走進天鎮綠源漁業有限公司(簡稱“綠源漁業”),一個個水池桶整齊排列,各品種魚苗在養殖池內游動,養殖池旁栽培的蔬菜長勢喜人。
天鎮縣地熱資源豐富,水質佳,適合熱帶魚養殖。綠源漁業總經理高希中介紹,溫泉出水口溫度達到了58攝氏度,經過自然降溫后,達到25攝氏度左右,這也是熱帶魚養殖的最佳水溫。
魚菜共生模式不僅提高了種養效益,保証了魚和菜的品質,也讓附近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高希中介紹,附近村民大多從事喂食、捕撈、銷售等工作,人均日收入200元左右。此外,企業還支持周邊養殖戶發展魚類養殖,幫助村民多渠道增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天鎮,不僅要實現生態富民,更要踐行生態立縣。隨著天鎮縣南洋河生態治理工程正式實施,南洋河核心區4座梯級蓄水壩依次錯落有致地排開蓄水,一條5公裡長的觀光水帶映入眼帘。
南洋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波光粼粼,綠樹成蔭,偶有鳥兒紛飛,襯著藍天白雲。發源於豐稔山的南洋河,在天鎮境內流貫61公裡,是天鎮的母親河、北京的上水頭。
“尤其到了6月,百畝荷花綻放,漫步於荷塘兩岸,花與水、水與人和諧共生。”居民王愛華經常沿著河邊散步,看著縣城的發展日新月異,由衷地高興。
早在2022年9月,位於南洋河核心區下游延伸段的石佛寺水庫主體工程竣工,並成功完成蓄水試運行,形成“河庫互補,水系連通”的水景觀,在沿河5個鄉鎮逐步呈現“水網相通、山水相融、人水相親”的水岸風貌和生態美景,自然風光與田園特色串聯而成百裡生態廊道。
如今,南洋河生態治理二期工程正在加緊施工。工程完工后不僅能保障南洋河兩岸防洪安全,還可改善南洋河的生態基流水質,逐步提升南洋河流域的地下水,有效改善流域水生態環境。
舉目蒼穹,是醉人的藍天﹔遠眺南洋河,是迷人的碧綠。南洋河生態治理成為一面鏡子,映照出該縣綠色發展的理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