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讓非遺在孩子手上“活”起來
六月的開始總帶點孩子氣,在“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走進太原市杏花嶺區楊家峪街道淖馬小學,一陣陣鑼鼓聲響徹雲霄,振奮人心。大鼓、小鼓、大鈸,60余名五年級學生身著紅黃相間的表演服,動作整齊劃一、鼓點鏗鏘有力、個個精神抖擻。
快樂的笑容洋溢在孩子們臉上。
“絳州鼓,威風鑼,太原鑼鼓耍大鈸。”太原鑼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與晉南威風鑼鼓、絳州鼓樂、翼城花鼓共同組成山西四大鼓種。2015年起,淖馬小學就將太原鑼鼓引進學校,成立了少年雄風鑼鼓團,以班為單位組織學生全員參與鑼鼓學習和表演,成為太原市第一所“鑼鼓特色小學”。
淖馬小學是太原市一所農村小學,生源來自所在地淖馬村及周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規模雖然不大,卻十分注重美育培養,非遺進校園就是該校落實美育的有效抓手。
為何選擇太原鑼鼓這一非遺項目?淖馬小學校長岳潔解釋說:“在一校一品特色學校建設中,太原鑼鼓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和鄉土氣息,與我們學校的特點和氛圍相符。這種藝術形式不僅能提高孩子們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度和參與度,更能將熱愛家鄉的情懷扎根心靈。同時還能增強班級的凝聚力,豐富學校的社團文化。”
學生在進行鑼鼓表演排練。
“孩子們進步飛快,從他們身上就能感受到太原鑼鼓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力量。”楊金龍是太原市杏花嶺區鑼鼓藝術協會主席,從事鑼鼓表演已有四十多年。作為公益指導老師,他會定期在孩子們的課余時間來學校進行鑼鼓教學,並在原有傳統曲目的基礎上創新編排新的曲目。
進步的背后,離不開孩子們由衷的熱愛。“學習鑼鼓讓我非常快樂,爸爸媽媽也很支持,每次排練我都覺得很振奮人心!”五年級學生劉浥東一提到鑼鼓就十分興奮。
孩子們為迎接“六一”親手制作的剪紙作品。
不僅有鑼鼓,剪紙藝術也是該校非遺特色教育項目。武文秀是淖馬小學的一名數學老師,自幼喜歡剪紙。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嘗試在教學過程中將剪紙應用到數學的學習中,沒想到激發起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把剪紙和數學結合起來,孩子們動手又動腦,很快就能掌握一些數學原理,更可喜的是,好多孩子因此喜歡上了剪紙。”
緊接著,武文秀將剪紙在全校進行推廣。她義務開設課外剪紙課程,不僅帶領孩子們做展覽,還創作了很多與教學、與山西文化特色相關的系列剪紙作品。如今校園裡,到處是孩子們的剪紙作品。
教室中挂著富有山西特色的剪紙作品。
“通過把太原鑼鼓和剪紙等非遺文化帶進校園,我們發現了不少學生極富創造力,也看到了優秀傳統文化給學生帶來的積極影響。”岳潔說,接下來,學校也將從多個方面入手,通過課程設置、實踐活動、展示平台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們了解非遺、走近非遺,進一步培養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促進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