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創新培養模式 為基層文保夯實人才基石

2024年06月26日08:56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文物全科學生在臨汾博物館現場學習。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文物保護修復是讓文物活起來、發揮文化傳承作用的基礎性工作。我省是文物大省,文物數量大、種類多。 建設一支數量足、質量高、結構優的文物保護修復人才隊伍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2022年5月,省文物局會同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委編辦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文物全科人才免費定向培養實施辦法》,將連續5年面向全省117個縣(市、區)定向培養600名文物全科人才。

文物全科人才畢業后直接到縣(市、區)及以下文物保護事業單位定向就業,入職后為事業編制﹔文物全科人才在校學習期間免繳的學費、住宿費、教材費、實習費、生活補貼由省財政負擔,列入培養院校年度預算予以保障。

這一基層文保人才的創新培養方式,在全國尚屬首例。“五年培養600名文物全科人才,他們將為山西未來30年的基層文物保護工作提供強有力支撐。”山西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潤民表示。

太原市深化人才引育 助推文博事業蓬勃發展

為進一步打造最優人才發展生態,打響太原人才品牌,太原市舉辦2024年“攜手‘並’行‘博’覽太原”——青年博士太原行活動。來自海內外300余所知名高校的2048名青年博士來到太原,感受這座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對人才的渴望與誠意。 太原古稱晉陽、並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太原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存豐富。現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2237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41處,其中包括國保單位38處、省保單位28處、市保單位143處、縣(市、區)保單位332處﹔現有各類館藏文物18198件(套),其中珍貴文物3485件(套)。

太原的厚重歷史成就了她博大的內涵與氣質。在青年博士太原行活動中,不少博士都被太原的文化吸引。

他們走進充溢著先賢情志的晉祠,感受太原在千年歲月中沉澱的恢宏氣度﹔他們面對天龍山石窟中千年不變的微笑,感悟太原在歲月中的從容堅毅﹔他們駐足寄托著太原人美好希冀的雙塔下,品讀太原引以為傲的文化風骨﹔他們縱覽千年壁畫麗影、觸摸百年晉商輝煌……他們隨著太原層層疊疊的文明腳步,一步步了解太原。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創新的支撐和源泉。近年來,太原市文物系統引進高層次專業人才75名,成立市級名家工作室3個,獲得“全國革命文物百佳講述人”、省文物工作先進集體等國省級集體榮譽16項、個人榮譽25名,其中,1人成為我省首位“西部之光”計劃文物保護領域青年訪問學者。

近年來,在人才引進方面,太原市文物局不斷加大力度,積極落實省市人才工作政策,已成功引進86名文博人才,其中研究生學歷佔比較大,有效促進了文博系統專業人才隊伍的專業化和年輕化。同時,該局還積極響應全省文物全科人才政策,為各縣區培養文物全科人才,有效解決了縣區文物人才匱乏的問題。

在人才培養方面,太原市文物局傾力搭建高端人才學術交流平台,組織成立多個學術聯盟,並開設文博培訓講座,邀請知名文博學者來並講學。此外,該局還充分發揮領軍人才的引領作用,通過“師帶徒”和“項目課題+人才”的培養模式,帶領年輕文博人才快速成長。

針對高精尖人才仍存在缺口,尤其在文物保護領域的領軍人物和技術骨干儲備不足的問題,太原市文物局明確了下一步工作方向,將持續做好專業人才引進培養工作,加強引進力度,充實基層文保工作一線隊伍。同時,不斷深化人才教育培訓工作,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提升計劃,並加強對青年人才的培養和鍛煉。此外,還將加速推進緊缺人才培養工作,切實加大對文博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教育力度,為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人才支撐。

文教融合 培育文博行業新生力量

“經過一系列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我深切感受到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溫度。我決心深入學習,為‘喚醒沉睡的文物’貢獻自己的力量。”山西大學考古學(文物全科)專業的學生李靜憶充滿熱情地表示。 “文物全科人才是山西根據基層文物工作實際,經過本科院校正規培養后,系統掌握考古、文物建筑、博物館三大領域專業知識,最終面向縣(市、區)及以下文物保護事業單位定向就業的文物專業技術人才。”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程書林說。

這一(文物全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由山西大學與山西省文物局共同制定,單獨編班,結合山西“地上文物資源豐富,古建筑遺存全國冠首”的特點,課程設置以考古學和文物建筑學為主,旨在培養學生掌握考古學和文物建筑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能夠從事田野考古發掘、資料整理、編寫發掘報告,以及文物建筑測繪與保護,並具備進行考古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並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世界文明史、藝術史、哲學方面的課程,進一步開闊學生們的國際視野、提升人文素養。

高校與專業機構的深度合作,不僅能夠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還能為本地文博事業培育新生力量。文物人才培育工程以“文教結合”為核心方向,強化專業機構與高等教育學科體系的融合,從根本上充實文物人才隊伍。

“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免費培養是該計劃的三大亮點。”程書林介紹,文物全科人才在校學習期間免繳的學費、住宿費、教材費、實習費、生活補貼由省財政負擔,列入培養院校年度預算予以保障﹔他們畢業后直接到縣(市、區)及以下文物保護事業單位定向就業,入職后為事業編制。

“為吸收更好的生源,我們把文物全科人才放在山西大學一本批次招生。這兩年招生都比較順利,除了專業教育,更多的是培養學生對這一行的熱愛和敬畏,未來才能把文物事業做好。”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陳小三介紹說。

新鮮血液的融入,必定會激活文物行業的一池春水。

考古項目負責人在坡頭考古遺址現場講解。

特色培訓 提升基層文物工作者能力

從接觸文物領域之初,從進入文物人才隊伍開始,就要提高思想認識,肩負起文物專業人才的使命擔當。 去年,大二的李雯琪和同學們集體到臨汾市堯都區工地、臨汾市博物館、陶寺遺址、運城市芮城縣坡頭遺址考古工地、運城博物館參觀學習。在坡頭遺址,她第一次見到了正在發掘的考古工地。那一刻,她對文物的理解更加深刻。

課堂上,李雯琪也學會了用泥條圈筑法、輪制法制作陶器。在反復的嘗試和失敗后,她領悟到制作陶器特別需要細心和耐心,要時刻控制泥的濕潤程度,控制手的力度。

對青年學子而言,文保工作光有熱情可不行,它並非“文物醫生”施展“文物復活術”,也不像電視紀錄片展現的那樣唯美精彩,它需要青年學子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來,甚至需要有“一輩子一件事”的耐性。

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王小娟介紹,文物全科人才的四年培養中,兩年半為理論學習,一年半側重實踐教學。他們計劃將更多專業課程安排在大一、大二,大三時學生們要開展一整年的實踐課程。

“希望通過實踐幫助學生盡快承擔起基層的文保工作。一旦發現壁畫脫落、古建傾斜、木構件劈裂等現象,至少知道問題出在哪裡,該向什麼部門、哪些專家求助。”王小娟說。

“幾年前,我連地層線都不敢畫,但在省文物考古專家的指導下,我現在已經能夠獨立完成這項工作了。”文物全科大三學生王非凡自豪地說。

目前,山西省已從省級文物考古單位中選拔了多名專家,通過考古發掘項目為基層文物考古工作者提供指導與幫助,這一舉措受到了廣泛好評。

此外,山西省還舉辦了多場文物安全監管、文物普查實操業務培訓活動,通過模擬演練、現場觀摩、座談交流等方式提升基層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目前已對數百名基層骨干文物工作者進行了技能培訓。未來還將繼續開展文物保護、文物行政執法、田野考古等方面的專業培訓活動。

山西大學考古學文物修復實驗課現場。

定向培養 充實基層專業人才隊伍

地上文物看山西。實現從文物大省向文物強省的轉變,人才培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山西省文物局一直在探索解決基層專業人才短缺問題。先后為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三個省級文保和考古事業單位,一次性核增財政撥款事業編制182個﹔市縣文物系統工作隊伍調劑增加了497個事業編制、129個行政編制。

“一個縣如果平均有5個左右的文物全科人才,加上原有的力量,基本上可以支撐起當地的文物工作。”程書林說。

定向培養計劃能夠為縣一級的文保單位輸送一批文物保護人才,但如何將這些人才留下來,是從省到縣每一個層級都在思索的問題。

“首先,我們希望能夠逐步提高事業單位人員的待遇,其次,在未來5年期間,協調縣(市、區)文物行政部門,在業務培訓、科研經費上給文物全科人才和更多基層文保工作者一些支持。5年期滿后,這些文物全科人才如果能取得較好的業績,也有機會按照國家和省裡的人員流動、選任等人才政策,獲得更好的晉升空間。”山西省文物局人事教育處處長劉剛說。

根據山西省政府出台的《關於加強全省考古工作的意見》,未來當地還將通過加強市縣文物考古機構建設和職能配置,考古資源富集、任務重的縣(市、區)優化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事業機構設置,加大人才培養支持力度,省級人才計劃加強對考古行業人才支持等,來緩解基層人才嚴重短缺的現狀,逐步推動建立與文物資源大省相匹配,與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基層文物保護非常需要全科式的人才——什麼都要懂,什麼都有研究。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養,准確抓住了基層文保工作的“痛點”,希望不僅能夠“引進來”,更要“留得住”。

背上行囊,走向田野。隨著文物工作的社會環境越來越好,全社會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不斷加強,廣大青年投身文物事業,肆意將汗水播洒在田野裡,書寫屬於新一代文物人的故事。(文字:記者王荔 圖片:山西省文物局提供)

(責編:麻潞、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