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工程”調研行⑫丨山西交城:精雕細琢 激活鄉村旅游新活力
炎炎夏日,驕陽似火,行走在呂梁市交城縣的山間田野卻異常清涼,鋪天蓋地的綠映入眼帘,山水相宜、自然人文共美的氣質扑面而來,讓人心曠神怡。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交城縣依托獨特的山水資源和濃厚的人文底蘊,因地制宜打造鄉村旅游重點村,讓“有山水、有文化、有鄉愁”成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注腳。
山水交融,繪就和美畫卷
在交城縣正西30公裡處,背靠關帝山,文峪河畔,有一個“園林式”的鄉村——西社鎮野則河村。村庄整體布局集中,依山勢順河道而建,林深幽幽,水流潺潺,仿佛一幅流動的山水畫。
進入村口,道路兩旁花開正盛,順著主路行至曲徑通幽處,有一所農耕文化園。每到節假日,來自省內各地的游客前來休閑度假、觀光游玩,不僅為鄉村帶來勃勃生機,也讓當地村民共享了發展旅游帶來的紅利。
野則河村山水風光。
“別看這兒現在是個景區,過去就是一片荒河灘,垃圾成堆,污水橫流,洪水泛濫。”野則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建輝回憶道,“2018年以前,我在外做苗木生意,有一天老支書專程來找我,說村裡越來越蕭條,如果一直沒有改觀,過幾年有被撤並的可能。”在老支書的勸說下,村民眼中“見多識廣”的張建輝毅然回村,從村委委員干起,扑下身子建設家鄉。
回村第一步,張建輝就和村民一道投入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修路、清理河道、修建河堤護壩、整修民居、建垃圾中轉站,把河灘建設成花園、把沙坑打造成兒童戲水池……經過一點點精雕細琢,野則河村逐步擺脫“臟亂差”面貌,一步步勾勒出發展旅游的大致“輪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張建輝看來,山水風光就是野則河最大的資源,隻要把山水文章做好,野則河村就有新出路。
2020年7月,原野則河村、南溝村、塔上村、陽灣村合並成立野則河村,野則河村成為行政村所在地,張建輝當選黨總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干勁更足。
野則河農耕文化園。
近幾年,在張建輝帶領下,野則河村持續對村庄產業和生活環境進行個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因地制宜推進山水風光型、生態田園型、古村保護型、休閑旅游型等多形態、多特色的文旅項目建設。
“目前,我們村已建成野則河農耕文化園、山水交城游客驛站兩處旅游景點,深受游客歡迎。”張建輝介紹,村西,以民宿、採摘園為主,以農耕園、游客驛站和配套設施為輔,打造獨具山水特色的康養園區﹔村南,以青山綠水為底色,打造各類觀光游玩設施,構建自然清新的森林觀光區,真正實現讓游客“留得住、不想走、還想來”。
交城縣鄉村“好風景”不止野則河村,代家庄村香約薰衣草庄園、蘇家灣歡樂谷森林公園、山水村別具特色的農家樂,同樣引人流連。
作為山西全域旅游示范縣,交城縣將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累計投入3300萬元打造鄉村旅游重點村。截至目前,建設項目已完成6個,村貌改善、環境整體提升項目已全部開工。未來,交城將擘畫出更多的美麗山水畫卷。
文化浸潤,扮靚美好生活
“一架山、兩架山,騎上毛驢兒上卦山,道兒上路過田家山……”在縣城西北、卦山腳下,有一處人文薈萃之地——天寧鎮田家山村。
交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坐落在該村,灘羊皮鞣制、琉璃咯嘣、堆綾、銀器等眾多非遺匯集於傳習所,吸引各地游客來這裡學習非遺技藝、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從十年前“蓬頭垢面”的普通小山村到今天“古朴雅致”的旅游景點,田家山村下足了繡花功夫。
“卦山是4A級景區,田家山是離景區最近的村庄,自2015年交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開放后,村裡就著手規劃起了鄉村文旅產業。”田家山村第一書記田永明說。
搞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是第一位。2017年起,田家山村先后完成了舊村雨污水改造、“卦山古道”400米景觀石板路面建設,實現了5個旅游公共廁所、數字監控、集中供暖、電力通信等全覆蓋。
田家山村風貌。
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田家山村積極探索“文旅融合、農旅互促”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通過整合鄉村文旅資源,將文化遺跡、特色建筑、民間技藝等文旅IP資源進行數字化整合與開發,打造鄉村非遺體驗游、生態農業觀光游等新業態,建設2300平方米非遺廣場、文化長廊、鄉村文化園和風情一條街,在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中提升文旅產業發展的附加值。”交城縣文化和旅游局駐村工作隊長丁琛介紹。
研發一批交城地域特色的非遺產品,打造一批非遺主題的民宿群落,建設一個非遺研學基地,讓孩子們傳承非遺、游客們體驗非遺,田家山村以非遺助力鄉村旅游發展。
小游客在體驗非遺制作技藝。
結合全域旅游創建,交城縣將進一步加強文旅產品創意設計,利用天然氧吧優勢,積極開發農業觀光、休閑度假、健康療養、溫泉養生、民俗演藝、非遺等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產品,以點帶面、示范引領,推動鄉村振興。
古村新韻,留住美麗鄉愁
距縣城北2公裡,臥牛山下、磁窯河畔,有個中國傳統古村落——磁窯村。村名之所以叫磁窯,是因為該村自古以燒瓷聞名。據縣志及考古記載,磁窯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唐宋窯址疊壓於磁窯遺址之上。
一進村,依山而建的傳統民居躍然眼前。和其他村不同的是,無論廣場還是院牆上,總能看到鑲嵌瓷片、瓷瓶等的設計,仿佛在訴說悠久歷史。
“別看磁窯村在歷史上小有名氣,但20年前,我出去跟人聊起來我們村,竟然沒人知道。”在磁窯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茂金看來,發展才是硬道理,要想再現古村輝煌,必須先改變村庄破敗蕭條的面貌。
2004年至今,磁窯村先后投資360余萬元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完成街道硬化20多公裡,修繕全村自來水管網和排水渠。街道亮化、綠化、美化,道旁換裝太陽能路燈,打造街頭文化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錢從哪裡來?李茂金的回答是發展產業,“這些年村裡陸續引進20多家大大小小的企業,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就業增收。”
中國傳統古村落——磁窯村。
跟隨李茂金在村落間邊走邊看,隻見村庄院落整齊,院牆邊的駿棗樹枝葉繁茂,院裡隨處可見供人休憩的石凳、傳統農具,好山好水間,盡是閑適雅致。
“自來水免費,電費有補貼。”“日間照料中心,65歲老人免費吃飯。”“合作醫療,村集體買單。”……說起磁窯村的好日子,村民們七嘴八舌。
廣場對面是一處正在施工的窯洞群,主體已建成。“計劃開辦鄉村記憶館、陶瓷體驗館,讓游客了解磁窯村的歷史與文化。”李茂金介紹。
磁窯村共有傳統民居建筑72處,2018年榮膺“中國傳統村落”稱號。近年來,該村加快建立鄉村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充分挖掘鄉村文化底蘊,加大對磁窯村傳統民居村落的保護。
老院落裡展示陶瓷產品。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老院落中,有研發和制作陶瓷產品的工藝美術大師,也有根雕非遺傳承人專心創作,引得游客駐足,也為古村落平添了幾分古朴。
磁窯村周邊有省市縣三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多項非遺,開發利用潛力巨大。“我們以保護村落原貌為宗旨,對老房屋進行修繕,希望將磁窯村的傳統民居村落打造成吃住行游購娛一體的旅游目的地。”李茂金說。
隨著鄉村旅游重點村建設的推進,磁窯村將繼續加強傳統民居村落保護工作,打造文化產業聚集地,讓古村落的文脈“活”起來。
如今的交城,越來越多原本土氣的鄉村走上“小而美”的精致路線。未來,交城縣將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探索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引進專業團隊運營旅游產業,讓昔日的冷清村落變成詩意景區,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