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本網關注

山西交城:非遺不“遺” 千年堆綾再綻芳華

田小麗
2024年07月05日07:23 |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字號

一張長條桌前,三四名婦女並排而坐,埋頭忙著手裡的活計。桌上是畫稿、剪刀、布頭、棉花,普通的材料在一雙雙巧手的“雕琢”下,變成一個個呈現3D效果的堆綾作品零件。

呂梁交城縣城北,卦山腳下,一所名叫“臻品閣”的工作室古色古香,交城堆綾第六代傳承人張姣麗正帶著學員們趕制訂單。

“堆綾的精髓在於堆,把零件上好色后,按圖紙組合,層層疊加粘貼后,作品就有立體浮雕效果了。”說起制作工藝,張姣麗滔滔不絕,“慢工出細活,哪怕小到一朵荷花,也要經過畫稿、拆分、編號、挑選布料、裁剪布料、填充棉花、包邊、上色、組合、堆疊等10道工序才能完成。”

交城堆綾藝術傳承所。人民網 田小麗攝

工作室創作的作品《歡歡喜喜過大年》。人民網 田小麗攝

紙做底、棉為胎、綢覆面、繪以色、堆成畫,脫胎於唐代堆錦藝術的堆綾技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公開資料顯示,清末戰亂,眾多堆綾藝人流落民間,交城堆綾以家族的方式傳承下來。2017年,交城傳統堆綾藝術入選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幾年,隨著社會對工藝美術的重視,堆綾以其精致工藝,受到越來越多顧客的青睞,作品被銷往美國、德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地。“訂單特別多,已經排到明年6月了,我們經常熬通宵。”張姣麗說。

堆綾能發展到今天,張姣麗認為,母親解愛英是最大的功臣。在她記憶中,堆綾傳到外婆手裡時,仍只是在家簡單的制作、陳設,而到了第五代傳承人、母親解愛英這裡,情況發生了變化。

“媽媽對堆綾制作簡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張姣麗記事起,媽媽手裡的活兒就沒有停過,“小時候,我家到處都是布頭,媽媽一坐就是多半天,眼睛早早就花了。”

解愛英早期作品中,人物畫居多。也正是人物畫,為交城堆綾傳承發展打開一扇窗戶。

1999年,省裡舉辦了一個農民絕活兒大賽,解愛英帶著作品《金陵十二釵》參賽,捧回優秀獎。“那年我10歲,清晰地記得媽媽刻畫的是紅樓夢大觀園裡的12個人物,為了體現大觀園的富麗堂皇,她特意在作品中設計了幾個紅燈籠,接了線,一按開關,燈籠就亮了。”那縷亮光,驚艷了彼時剛上小學四年級的張姣麗,也照亮了她未來的傳承路。

此后,解愛英帶著堆綾作品多次參賽並獲獎,還亮相廣交會、深圳文博會等,不斷刷新這項古老技藝的存在感,也讓堆綾的市場認可度越來越高。

2007年,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堆綾技藝,解愛英創辦了工作室,招收多名學徒工進行培訓,讓交城堆綾工藝品逐步走向專業化、市場化。

張姣麗和母親解愛英共同探討堆綾技藝。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過去堆綾一直是家族內部口傳心授,一代傳一人,人數極其稀少,代際傳承容易斷裂,這項非遺一度面臨瀕危窘境,而招收學徒打破了家族傳承的單一模式。”在張姣麗看來,此舉對於交城堆綾的保護和傳承具有裡程碑意義。

讓解愛英欣慰的是,從小對堆綾耳濡目染的女兒大學畢業后,專門去清華美院進修,回到家鄉傳承這項非遺技藝。

如何將“高高在上”的堆綾融入生活日常?在繼承家族非遺技藝的同時,張姣麗一直在探索。

“我母親的作品多以花鳥魚虫、仿古神話等題材為主,而我的作品更多結合Z時代年輕人的喜好,將現代元素融入傳統技藝。”張姣麗說。

變的是內容,不變的是制作材料和精湛技藝。近年來,張姣麗在產品設計上做文章,將傳統與現代、潮流與藝術相結合,創新元素越來越多,讓古老非遺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圈粉”更多年輕消費群體。

工作室裡,張姣麗設計制作的堆綾帽飾、包飾以及國風胸針、胸花等潮流產品,深受顧客歡迎,不時有人進店詢價。

張姣麗創新堆綾技藝制作的帽飾、包飾。人民網 田小麗攝

截至目前,交城堆綾作品有山水園林風景、花鳥魚虫、仿古神話、古代仕女、個性定制等8大系列,這些產品既有非遺本色,又緊隨時代潮流,市場反響很不錯,其中80余項作品榮獲國家級、省市級獎項。

“堆綾技藝雖是家傳,但並不是什麼秘密,希望把這項技藝教給更多年輕人。”2012年,在工作室的基礎上,張姣麗和母親成立公司,開始招收學員,截至目前已超過百人。此外,他們還通過非遺進校園、鄉村振興培訓、開設公益講座、指導研學團隊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交城堆綾,掌握堆綾技藝。

在交城職業中學,張姣麗開設的《交城非遺堆綾》選修課堂堂爆滿。在其學生游秀秀看來,堆綾不僅豐富了大家的課外實踐,更重要的是為大家未來就業、創業提供了機會。“同學們都很感興趣,不接觸根本想不到,生活中普普通通的絲綢布料能在自己手中變成觀賞工藝美術品。”游秀秀感慨。

北大研學實踐團隊在張姣麗指導下制作堆綾作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針對老年人和鐘情老物件的客戶,推出原汁原味的非遺作品﹔針對青年人,推出帽飾、包飾等時尚產品﹔針對小朋友,開發有趣味的材料包,讓孩子們動手參與、體驗手作樂趣……配合產品的創新,張姣麗還在文博會等文化場所開展各類非遺體驗活動,讓更多人在參觀、體驗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好產品有了,推廣也要跟得上。近年來,張姣麗和母親不斷外出參加國際性展會,不僅直接拉動了銷售額,也為堆綾的設計、營銷拓寬了路徑。

把堆綾技藝打造成本土品牌,是張姣麗和母親的夢想。未來,他們期待更多年輕人加入傳承和弘揚非遺的隊伍中,共同為交城堆綾的發展探索更多可能性。

(責編:田小麗、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