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千年瑰寶歷久彌新

武周山下,十裡河畔。千年雲岡歷經滄桑,更加璀璨奪目。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雲岡石窟考察時強調,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雲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殷殷囑托,使命在肩。四年以來,雲岡研究院始終堅持“保護第一”原則,培育了多學科交叉的文物保護科研團隊,使用現代科技手段,在文物保護、檔案記錄、展示利用、考古研究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從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科學性保護的轉變。同時,依托雲岡研究院和山西大同大學雲岡學學院、雲岡文化生態研究院等科研陣地,深入挖掘雲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擴大雲岡學拓展文化影響力,讓人們在“活”起來的文物中體會文化的力量。
歷史長河奔涌,一件件生動傳神的佛教造像、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壁畫,都在訴說著雲岡厚重歷史與悠久文化。“雲岡石窟,是一部鐫刻在石頭上的史書,我們有義務把它保護好、研究好、展示好、傳承好。”在佛教藝術、古代建筑、博物館學與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造詣頗深的知名學者杭侃教授擔任雲岡研究院院長,他表示,保護好雲岡石窟,我們既要面向過去,更要做好當下,還要面向未來。這幾年,保護工作實現了從局部到全部,從整體到精、細、微的轉變,科學保護與利用讓雲岡更加璀璨奪目。
“我們在這裡修復的每一件佛像、雕刻,都是對歷史的致敬,隻有帶著感情和責任去修復,才能做好。”7月4日上午,記者來到雲岡石窟第10窟時,雲岡研究院石質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的工作人員趙斌正在腳手架上專注地工作著。憑著對文物修復的熱愛與執著,趙斌自2012年加入修復團隊以來,每天早出晚歸精心修復每一件文物,成為圈內人人皆知的行家裡手。他說,“對一個病害區的修復,可能需要一個月甚至幾個月的時間,而且修復工作中間還不能有過長的停滯。”對此,趙斌並不覺得枯燥,“工作中各個修復師會相互交流請教,看到殘損的雕像每天在變好,聽到游客們的贊許,都讓我感到充實和滿足。”
“尤其可喜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加入到文物修復的行列中,力量越來越壯大。我們要學習古代工匠的精神,把雲岡石窟保護好、傳承好,讓我們的子孫后代在千百年后都能看到這個偉大的奇跡。”談到修復人才隊伍的擴大,趙斌頗有感觸地說。
除了人工修復保護,利用數字化信息化手段去保護雲岡,也成為雲岡研究院的一項重要工作。杭侃說,雲岡研究院積極推動石窟數字檔案建設,實現石窟信息的永久保存。現已完成石窟總量的2/3,計劃2030年前全部完成。特別是借助數字掃描和3D打印技術,實現了在文物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文化傳承。他舉例說,去年12月在深圳博物館舉辦的“文明麗跡——北魏平城與雲岡石窟藝術”特展上,通過數字化採集、3D打印技術1︰1原比例精准還原了雲岡石窟第12窟,讓這一氣勢恢宏、色彩艷麗的“音樂窟”直觀地呈現在現場觀眾面前。同時,游客們還可憑借VR眼鏡沉浸式體驗千年瑰寶的魅力,原本不可移動的石窟正以“年輕”的方式“活起來”。
“雲岡石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結晶。”山西大同大學雲岡學學院教授孫瑜已潛心研究雲岡學近十年,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她的研究團隊人員增加和大量學術成果的涌現,孫瑜愈發感覺到雲岡學的厚重。她表示,“跨學科交叉式研究是我們一以貫之的原則,雲岡石窟豐富的石窟造像、建筑、服飾、裝飾紋樣、音樂舞蹈文化遺存對我們探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史有重要意義。現在除歷史、考古、藝術、建筑及文物保護之外,法律、化學等有關學科也加入了雲岡學研究行列。”
在孫瑜辦公室的案頭,放著雲岡學學院與雲岡研究院共同編撰的13卷本《雲岡石窟藝術全集》(草稿),她說:“這套全集對雲岡石窟有關的古建筑、佛像、動植物、佛經故事做了詳盡分析。我們學校如今又專門建成了雲岡學文獻資料中心,獲批了雲岡研究中心山西省重點智庫,並創辦了《雲岡研究》期刊。可以說,山西大同大學的雲岡學研究已經呈現出嶄新面貌。”(李強 彭國強 姚曉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