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縣:“大棚經濟”鼓起村民錢袋子
發源於五台縣北部山溝、一路奔流匯聚,在蔣坊鄉形成匯水面,並躋身全縣五大河流之一的泗陽河,以其特有的礦物質水和沉澱的腐殖土,滋養著這一方民眾。
泗陽村建起蔬菜大棚133座,主要種植葉生菜和果蔬菜。平均每棚年產蔬菜3100公斤以上,有60余名村民參加勞作。通過“多種形式種植、線上線下銷售”的產銷一體化模式,村民不出村就能掙大錢,人均年收入約3萬元。
泗陽村把蔬菜棚做成大產業,組建了適合五台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發展的專項科技團隊,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將技術推廣業績與村“兩委”干部的個人薪酬挂鉤,著力培育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加大對“土專家”“田秀才”的培養力度,力爭每個農業生產家庭有一名農業技術“明白人”,讓更多專業化、技能型的新型職業農民走向田野、走進大棚,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泗陽村村民田新安建起20個無公害水果西紅柿日光大棚,創立了“五台齋選”素食品牌,裝箱后每公斤售價達20元,在線上線下暢銷省內外果蔬市場,年產值高達40余萬元。
村民王雲飛也在忻台旅游北線路邊和自家地裡種了2棚甜瓜。農歷六月正是瓜熟上市時,老王一大早就鑽進棚裡,認真採摘成熟的甜瓜,一岀棚帶著露水擺放在路邊就能出售。
“今年2棚甜瓜共收獲3000多斤,每斤瓜價高時可賣7元,預計能收入1萬多元。入秋至冬天還能種茬反季節水果西紅柿,那才值錢哩,能收入4萬多元。”王雲飛說著,美滋滋的。
源於得天獨厚的種植條件,泗陽村與山東壽光一農業科技公司簽訂了81座日光溫棚蔬菜種植合同,種植面積達到200畝。該公司帶來了山東的資金、技術、銷售渠道及市場份額,解決了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村民無需出村就能在外省公司上班。
今年,為保障大棚經濟的持續發展,編織全國市場銷售“一張網”,泗陽村又在黨群服務中心投資安裝了一幅巨型電子屏,一串串數據、一行行文字、一幅幅圖像,不間斷地展示著全國果蔬市場的供需情況、價格變動。
讓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走進鄉村。“大棚年收入已達40.64萬元,佔集體經濟總收入的37%。”村黨支部書記趙麗平高興地說,大棚經濟成了唱響農村經濟的“重頭戲”,也成了村民的“搖錢樹”。 (金俊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