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表裡山河” 共同推進古村古建保護發展
——2024古村古建保護發展交流會側記
當地時間7月27日,“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
世界古建看中國,中國古建看山西,山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11個,數量居全國第一﹔現存古建筑數量約佔全國十分之一,其中元代及元以前木構古建筑509處,佔全國的80%以上。歷史悠久、積澱豐厚的山西正在激活文化生命力。
2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74處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平均每平方公裡就有1.7處不可移動文物,數量多、密度大,山西晉城高平市被譽為“中國古建博物館”。
2024古村古建保護發展交流會現場。盧鵬宇攝
把論壇放在古村古建的第一“線”。7月31日,2024古村古建保護發展交流會在高平市舉辦,會議由人民日報社政治文化部主辦,以“保護利用古村古建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為主題。
如何處理好保護與發展之間的關系,既要保留傳統村落原真性和完整性,又要防止發展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如何平衡創新與傳統,讓古老的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吸引年輕群體的關注和喜愛?
一場主旨發言、三場圓桌對話。從價值思辨到理論構建,從保護傳承方式探索到各地實踐經驗歸納,與會嘉賓紛紛為古村古建保護發展建言獻策。
找坐標 保護利用要有新認識
具有成百上千年歷史的傳統村落,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形載體。如何保留傳統村落風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成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命題?
大拆大建等“一刀切”的工作方法看起來手起刀落,但也容易一葉障目。
多數的建筑或單體、或群體大量保存在三晉大地上,以晉東南最為特殊,每個鄉鎮都成片集中保存了豐富的歷史建筑和古村落,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大量的建筑存在局部坍塌、屋面漏雨、牆體開裂等險情。
“我們在接受任務時,根據各建筑特點及存在的不同殘損程度,按照《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採用保養維護、搶險加固、局部落架或落架大修、保護性設施建設等相應修繕措施。”
在圓桌論壇環節,山西華夏營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荀建表示,以前,古城的修建大都是整體征地搬遷,而今,修舊如舊,賡續文化脈絡、保留初始記憶,則是主流。
夜晚的鐘樓街熱鬧非凡。盧鵬宇攝
位於太原市迎澤區的鐘樓街因一座鐘樓得名。這條街始於宋元、盛於明清、興於民國,是太原市地標性商業文化街,鐫刻著千年府城的繁華印記。
歷經滄桑,這條老街逐漸不能滿足城市發展和市民需求。經過一年多的更新改造,2021年9月,鐘樓街開街迎客。十幾家老字號原址回歸,延續世代傳承的產品、技藝和服務,同時,老味道、老手藝變成“流量擔當”,打開了游客了解太原的一扇窗。
“沙溪古鎮,至今還有3000多戶居民生活其中,我們在保護開發過程中,充分尊重人本理念,使沙溪古鎮水鄉特征得以顯現,江南風情得到展示。”江蘇省太倉市沙溪鎮黨委宣傳(統戰)委員吳越分享了當地文旅融合發展的經驗。
在河南,無論是探古訪今,還是怡情田園,傳統村落中的居民都是最生動、最活躍的因素。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師東坡介紹,全省設立了55個非遺工坊,舉辦培訓班,培訓文化旅游帶頭人,推動鄉村傳統工藝振興,激發鄉村旅游活力。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副院長方啟建議,對傳統村落建立分級保護體系和分區域保護體系。即,可以按照隻保護不開發﹔全面保護簡單開發﹔重點保護適度開發等進行分級保護體系設置﹔或者對某一域內按照區域內分片分級分類保護和開發,以保護為前提,以開發為輔助,引入多方監督評估機構進行監管。
創方式 文旅融合要有新業態
“10年前去和現在來,本質上沒什麼變化。”“在任何一個旅游景區買的文創產品,全國各地都能見到。”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院長、教授吳惠芳坦言,作為一名社會學者,更聚焦於古村古建的利用。
2023年,哈爾濱接待游客1.35億人次、旅游總收入1692.5億元,是上年的2.5倍、3.4倍,成功的背后是什麼?爾濱如何再出圈?
哈爾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底蘊深厚、文物古跡豐富。全市認定公布不可移動文物2014處,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索菲亞教堂。在哈爾濱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一級調研員高鳳平看來,根本在於通過打造特色旅游線路、強化文物展示教育,讓“冷資源”實現了“熱效應”,老城區吸引了年輕人。
高鳳平介紹,當地致力於保護並合理利用歷史文化街區,通過發揮放大文化效應,培育更具活力的產業生態﹔引入沉浸式體驗項目,拓寬消費需求﹔關注青年人的興趣和生活習慣,引入符合街區氣質的潮品項目,打造年輕時尚的消費場景。
既要“最傳統”又要“最活力”。進入暑期,《又見平遙》實景演出觀眾爆滿,甚至一票難求。作為省內沉浸式文旅項目的肇始,該劇目通過場景打造、觀演改善、氛圍包裝等手段,讓游客從演出一開始就被故事、人物、場景包裹,不僅了解了現在的平遙,而且看到了過去的平遙。
《又見平遙》不僅是一場劇、一場戲,更是詮釋古城、注解晉商的生動演繹。截至今年7月底,平遙古城共接待人數309.13萬人,同比上升31.36%。
游客領略晉商古韻(資料圖)。盧鵬宇攝
將原柴油機廠改造為電影宮,連續成功舉辦23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和7屆國際電影展﹔原棉織廠改造為煥真平遙·科技藝術館﹔將原物資公司改造為漢服體驗館……近年來,山西不少文旅項目都採用了場景化營銷戰略,場景化營銷已經成為文化IP與旅游業融合的關鍵一環。
“傳統文化如果想獲得年輕人的青睞,需適應擬人化、IP化的發展趨勢。”河南衛視演藝事業部重大項目組經理、《2024元宵奇妙游》總導演李維佳認為,古村古建應該可聽、可看、可感,將已有資源納入整體敘事體系,而非精致地展陳,更是文化與旅游與科技的深度融合。
擴產業 “千萬工程”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20多年來,梅林村持續深耕鄉村建設,持之以恆、一以貫之推進‘千萬工程’梅林實踐,打造‘村美、人和、業興、民富’的鄉村全面振興示范窗口。”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梅林村黨委書記楊燕江分享了鄉村治理的經驗。
在梅林村,美麗鄉村畫卷全面鋪開:創新實施“低碳智能鄉村建設125模式”,在全省率先打造村級電力(低碳)服務驛站、村級光充儲一體化系統等設施﹔用多模式創新推進共富鄉村建設,集中流轉土地1200余畝,將閑散的土地資源集約利用起來,統一經營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同樣,在高平,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走出了一條城鄉融合、共同富裕之路。
盛夏時節的鐵爐村,田野裡、山坡上、梨園裡,一顆顆沉甸甸的梨果綴滿枝頭,到處都彌漫著淡淡的果香。
航拍鐵爐村梨園。盧鵬宇攝
百年名號的鐵爐貢梨,經歷過聞名於世,也因生長周期長、種植技術、管理粗放等原因,產量和質量都嚴重下降,變得“無人問津”。
2012年,鐵爐貢梨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採取“村集體+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黃梨產業。一片梨林開始改變一個村庄的命運。
研發出梨脯、梨膏、梨飲料等高端系列產品,40%的黃梨裝箱銷售,60%的黃梨進行深加工。隨著產業鏈的不斷擴展,“春有梨花、夏有草香、秋有碩果、冬有雪景”,當地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花園式果園,成功打造了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農文旅融合”新樣本,梨香匯成產業香。
在晉城,依托豐富的古村古建資源,謀劃實施太行一號鄉村振興示范帶,連接全市90%的脫貧地區、90%的景區景點、90%的特色農產品產區,輻射帶動739個村、8.1萬人返鄉就業創業﹔謀劃實施百裡沁河生態經濟帶,輻射帶動3個縣、13個鄉鎮、310個村整體提升,20.2平方公裡先行區已全面開放,推動沿線特色資源串珠成鏈,牽引鄉村全面振興。
把古村古建資源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探索形成壯大村集體經濟“10種模式”和聯農帶農利益聯結“6項機制”,晉城1/3的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100萬元、一半的村達到50萬元、2/3的村達到30萬元。
2021年,山西啟動“農村人居環境‘六亂’整治”﹔2023年,“百校聯百縣興千村”工程啟動……山西大學鄉村振興評估中心教授慕良澤認為,這些項目都貫徹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城鄉融合發展理念等,運用了示范創建、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規劃先行等工作方法,進而,政府推進機制、市場推進機制、社會推進機制等都實現了創新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