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山西

人民日報看山西丨賡續鄉村歷史文脈 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2024年08月02日08: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世界遺產視野下的建筑遺產

山東大學教授  姜  波

建筑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歷史城鎮及其代表性建筑物,具有極高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堪稱文化遺產中的經典之作。

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古城——平遙古城、蘇州園林、麗江古城、泉州古港和北京中軸線,地域不同、風格各異。

平遙古城規矩方正、街巷平直,是中國北方內陸城市的典型樣板﹔蘇州園林寫意山水、水土相宜,是江南雅韻式南方城市的風格特征﹔麗江古城多民族共存,是極具文化多樣性特色的邊陲城鎮﹔剛剛申遺成功的北京中軸線,中軸布局、方正對稱,是東方儒家禮制傳統下的城市典范。

歷史城鎮是人類生存智慧的見証。在20世紀的城市化浪潮中,如何保護、傳承和利用好歷史城鎮及其建筑遺產,是頗具挑戰性的熱點話題。中國古代歷史城鎮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承載了各族人民的文化記憶,彰顯了東方文化的獨特底蘊,值得我們去珍視、保護和傳承。

在這些珍貴的遺產面前,我們應保持謙卑和敬畏的心態,借鑒歷史遺產的傳統智慧,遵循科學嚴謹的原則和理念,切實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維系歷史城鎮和建筑遺產的生命和靈魂,為子孫后代保護和傳承好中華民族的民族記憶和優秀傳統。

厚植家國文化情懷  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  杜曉帆

鄉村遺產是人與自然持續互動的結果,是漫長歷史進程中由當地居民通過生產、生活實踐,持續作用於特定自然和社會環境形成的文化遺產,包含田地、山川、建筑、植被等物質景觀,蘊含著豐富的傳統知識、生活智慧等無形要素。

我國鄉村地域廣闊,農耕文明歷史悠久,在不同生態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鄉村聚落,見証了個人、社區、社會、國家之間的歷史互動,呈現出多樣的景觀特征和遺產價值。與已經停止變化或失去原有功能的遺產不同,鄉村遺產仍然具有很強的活態屬性。直至今日,一些鄉村的社區成員出於血緣、地緣、價值觀的需要,積極參與保護修復祠堂、祖厝、山川林澤等建筑和景觀,在延續傳統習俗方面仍發揮重要作用。

在當下鄉村遺產保護實踐中,也要注意延續遺產的原始功能、維護人與遺產的文化關聯。

我們應把鄉村遺產保護視為重新認識民族文化的契機,將其視為增強文化自信、保持區域特征、塑造共同身份的源泉,通過挖掘闡釋我國鄉村遺產在生活方式、生態智慧、生存哲學、社會治理、文化認同等方面的價值,激發鄉村社區和社會層面保護傳承鄉村遺產的動力,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傳統智慧資源。

多元主體協作  保護利用好古村古建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吳惠芳

古村古建是鄉村歷史文化與自然遺產的“活化石”。它鐫刻著農業發展歷史印記,是農村文化習俗和農民生活場景的集中體現,更是鄉村精神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古村古建保護利用,是農耕文明優秀遺產與現代文明要素的有機結合,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古村古建保護與利用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市場、農民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針對古村古建的不同特點價值,應採取分類保護與利用的策略。對於公共屬性較強的,應注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鄉風民俗在鄉村社會生活中發光發亮。對於市場價值突出的,應挖掘其社會、情感和經濟價值,發展鄉村旅游,實現文化資源向市場資源的轉化。

在古村古建保護與利用過程中,應堅持兩個重要原則:一是建立公平的收益機制,提高村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二是守住“人”這一根本維度,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思想和智慧。

古村古建的保護與利用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隻有堅持多元主體協同參與、分類保護與利用等原則,才能讓寶貴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更絢麗的光彩,為鄉村全面振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出貢獻。

深挖文物價值  做好保護利用 

吉林大學學位辦公室主任兼研究生院副院長  段天璟

如何讓文物更好地賡續歷史文脈?重點在於怎樣正確處理好文物保護與利用的關系。

一是“文物的有效保護”理念是文物保護工作的基本准則。“文物的有效保護”,對象是“文物”,關鍵是“有效”,核心是“保護”。

二是有效保護前提下的文物有效利用。文物利用始終都是關系到考古學和文物保護理念扎根公眾的重要命題。

廣袤鄉村蘊藏著豐富的文物資源。新農村建設和鄉村全面振興中的遺產保護和利用,不僅是關乎傳承中華文化的根脈、魂魄和鄉愁的重大課題,也是在城鄉差距不斷縮小、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加煥發中國魅力、更好傳承中國傳統、更能體現中國優勢,讓城鄉人民進一步增強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任務。

應當以多元有活力的經濟樣態,支撐傳統村落的繁榮發展﹔以有效且重傳承的保護措施,保障傳統村落的健康發展。我們應當站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的高度上,深挖文物價值,做好保護利用,貫通歷史、現實和未來。

中國傳統村落的整體保護與活態傳承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胡彬彬

保護好中國傳統村落,就是保護好中華文明的活態歷史。中國傳統村落作為活態文化的傳承載體,對於中華文明的延續功不可沒,是特殊的文化遺產。它能真實地反映中華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生產生活方式、道德倫理觀念,以及民族風情。

保護中國傳統村落,就是在保護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保護我們歷史文化的“根”與“源”。

對傳統村落要確立並強化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突出整體保護,要將與傳統建筑相輔相成的道路、水系等,構成有機整體的山林、田地等,尤其原住居民世代傳承的風俗習慣、精神信仰等活態文化,納入到保護規劃之中。

傳統村落的文化構成,本來就處於不斷變化、創新和發展的過程中。文化遺產保護觀念與“活態”文化保護,應始終擺在傳統村落保護的首位。“活態”文化依賴於人而存在,要留得住傳統村落中的人,就要有適宜於當地鄉情的產業。所以,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產業興旺,於傳統村落文化的活態保護,至關緊要。有“活態”保護,傳統村落才不至於成為沒有生命力的“文化標本”。

保護古村古建  賡續歷史文脈

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宋洋洋

承載鄉村歷史風貌與文化脈絡的傳統村落與建筑,其保護利用重點在於系統構建包括文脈挖掘、村落保護、產業提升等在內的完整生態。

特色文化“賦魂”。深挖傳統村落的文化底蘊,保護、展現其獨特地域文化元素。賦予傳統村落以嶄新內涵,讓文化遺產不僅成為歷史的見証,更成為滋養當代人精神生活的力量。

文化人才“賦智”。推進文化產業特派員制度,支持在地產業與文化發展。進一步發揮高校科研機構力量,探索推廣與村民精准結對服務模式,提升村民藝術鑒賞能力與實踐技能,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與文化自信的雙重提升。

公共空間“賦業”。因地制宜建設產業公共空間和文化公共空間,是傳統村落煥新發展的“棋眼”。通過盤活農舍、田園、山林等場所,引進新興業態,營建鄉村會客廳等,實現鄉村歷史空間、文化故事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

數字技術“賦新”。5G網絡、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正拓寬並革新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范式與手段。隨著短視頻的興起,我們擁有更多元、高效的途徑講述傳統村落的文化故事。

踐行“千萬工程”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山西大學鄉村振興評估中心教授  慕良澤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近年來,山西省高平市在古村古建活化利用過程中,積極踐行“千萬工程”經驗。

在發展理念上,堅持統籌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著力打造古村古建資源保護與鄉村全面振興的良性互促機制。

在工作方法上,規劃先行,啟動示范創建,分類施策,循序漸進,實現以點帶面,以全域旅游帶動鄉村全面振興。

在推進機制上,基層政府做好規劃引領和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涉及古村古建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壯大村集體經濟。在明晰產權主體和豐富經營主體的基礎上,讓市場在村庄特色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同時,鼓勵村集體參與、群眾參與和社會參與,實現古村古建的共建共治共享。政府推進機制、市場推進機制、社會推進機制相互協同,形成政府主導、市場調節、社會參與的鄉村振興格局。

融合數字科技  傳承文化遺產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副研究員  孫佳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數字科技、數字基礎設施等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從敦煌壁畫、故宮古建筑到北京中軸線,我國對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成效顯著。如今廣大青少年群體已成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堅實擁躉,不斷自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保護利用古村古建,積極運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進行數字化保存,實現全息存儲、數字賦能和線下保護,形成貫通線上線下的數智文旅新場景。

當前,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已進入新階段,直播、微短劇等新型文化業態不斷涌現。保護利用古村古建,應與受廣大青少年歡迎的各種新型文化業態有機結合,充分吸收近年來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新經驗,比如對古村古建開展擬人化、IP化的經營運營,跳出過去相對固定、靜態、單一的陳列展示,轉變為可看、可聽、可感的動態傳播,進而有效激發其文化和旅游發展潛能,讓保護利用、活態傳承實現“叫好又叫座”,最終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依托歷史文化底蘊  探索鄉村發展新路

湖北省古建筑保護中心規劃科研部主任  李長盈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湖北省宣恩縣彭家寨踐行“千萬工程”經驗,依托歷史文化底蘊,積極探索創新,走出一條獨具地方特色的鄉村全面振興之路。

在產業發展方面,彭家寨深入挖掘並充分利用文物資源,推進文旅深度融合與鄉村全面振興統籌發展。提出“泛博物館”概念,豐富鄉村旅游文化內涵,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在鄉村建設方面,宣恩縣因地制宜優化資源配置,彭家寨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和集體資產統一管理,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增強了作為鄉村旅游目的地的競爭力。

在鄉村治理方面,彭家寨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治理格局,引導支持鄉村發展,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讓村民成為鄉村治理的主要參與者和受益者。

深入挖掘、合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拓寬村民增收渠道﹔優化配置、協同治理,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賦能鄉村全面振興,仍有廣闊空間。

堅守初心使命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山西鵬飛集團文旅事業部總經理  程  鋼

古村古建不僅是文化遺產,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鵬飛集團文旅事業部負責運營管理的湘峪古堡和柳氏民居兩處古村古建均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我們始終將古村古建保護置於首位,堅持“科學規劃、精細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力求在尊重歷史、保護原貌的基礎上,讓古老文化遺產煥發新生機。

我們採用先進科技手段,如數字化記錄、智能化監測等,確保每一處古建筑得到精准有效保護。以湘峪古堡、柳氏民居等為例,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展覽和研學項目,讓游客在游覽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借鑒“千萬工程”經驗,在推動古村古建保護與文旅融合的過程中,我們注重整體規劃、統籌協調,通過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工程,改善了古村古建周邊的生態環境和生活條件。

展望未來,鵬飛集團文旅事業部將繼續堅守初心使命,深化古村古建保護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推動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

讀懂古建魅力  加強保護能力

《映像》雜志副主編  王  芳

作為一名作家,我多次寫過山西古建筑。作為一名編輯,在《映像》雜志編輯過程中,因為雜志定位,我們也策劃過許多古村古建相關選題。

這些年我走過山西的多數古建筑,它們每一個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思想。

古建筑最炫目的美,莫過於光影中飛檐的剪影,這剪影具有永恆的魅力,吸引著中外游客。半城車馬為君來,交織出不一樣的風情。

對古建筑的保護,不能局限於古建筑本身,還要包括壁畫、雕塑等。對古建筑的宣傳,不能停留在專業術語的介紹上,還要重點關注古建筑本身的歷史信息、古建筑背后的故事、建筑與時代的關系、建筑史的傳承、中西建筑的對比等。讓游客通過親身游歷,感知山西古建筑的魅力不僅在於形制,更體現在其對文明的賡續,從而對古建筑從了解到喜愛,讓古建筑旅游真正“熱起來”。

致力於古建筑修復與文化傳承

山西華夏營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荀  建

山西作為文物大省,擁有大量珍貴古村古建,它們反映了深厚的歷史底蘊,也承載了豐富的文化信息。

古建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修復過程中,我們注重挖掘和傳承當地建筑的地域特點及其特色工藝、技藝。堅持尊重原貌與科學修復的原則,採用保養維護、搶險加固等多種修繕措施,確保建筑的原貌和風貌得以保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山西華夏營造集團與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合作創建的鋼木結構研發中心,將傳統與現代材料相結合,充分展現了傳統建筑的時代特征,以全新的視角詮釋了古今之美。

此外,我們參與的多個修復項目,如運城市鹽湖區常平村平常街、太原市鐘樓街修復項目等,都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尊重歷史、科學修復、保護利用,注重傳承與創新,我們成功地克服了修復過程中的多重挑戰,為古建筑的保護與傳承開辟了新的道路。

樹立文化自信  推動文化創新

河南衛視演藝事業部重大項目組經理  李維佳

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創作不僅是文化傳承,更是時代創新的實踐。河南衛視將文物保護利用的理念融入節目內容,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

創作層面上,節目利用新技術和新創意賦予古村古建以故事感和存在感,打造強勢IP,延伸文化產業鏈條。價值層面上,節目致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播,使其更具象地走進人們的生活。

在現代文化娛樂節目中,平衡創新與傳統的關鍵在於堅定文化自信,與傳統文化同頻共振,並利用科技和創意推動傳統文化與時俱進。河南衛視的節目如《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不僅強化了中華文明標識,也展示了如何將古村古建與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相結合。

未來,我們將繼續堅持古村古建的保護與創造轉化並行,以點帶面形成系統的文化遺產視角,讓中華文明標識發揮出更強大的文化屬性和生命力。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2日 16 版)

(責編:田小麗、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